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下图像之泛滥和意义之消解使艺术走势处于难以研判之困境。以现存的诸多社会文化与艺术的演化的轨迹和线索看,从全球到地方,从中心到边缘,从北方到南方,从都市到乡村,从性别到身份等政治和文化议题仍是讨论的焦点。这也映射出当代的艺术状态。对于如此的议题,需要艺术家从线性和非线性维度思考和实践,同时从艺术史谱系转向关注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和跨文化等领域,以在方法论上改变艺术创作的方向,从而使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这样多元变化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在实践中不得不反思和探索如何穿越艺术路径,即纵与横、内与外和过去与当下。艺术家缜密思考分解与重构,从而构成新的艺术生成的开端,以此拓展自身的艺术方位。这就涉及具体的个人实践。怎么在这个展览中呈现其艺术实践的整体形态?如何解读和建构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多重互生关系?这些议题显得至关重要。对艺术家廖生祥而言,白盒子空间是作为视觉内容的容器,作品、空间和观者构成一种整体性的认知场域。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不是把雕塑与对象割裂,而是重新建构它们之间的新型关系:分割与聚合、褶皱与断层、编码与解码、宏大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映照营造出雕塑的语言张力。事实上,廖生祥秉承一种自由而开放的姿态,观者伴随作品的无规则地质样貌起伏切面轻松穿行,身体(介入)与作品(互为)展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显然,雕塑彰显的纹理犹如广袤的地质奇观,也仿佛展现了动态的身体等物质性与光影性因素的折叠。艺术家对地质样貌的提取和转译是受生态学、人类学、民俗学和地理学的启发,这些跨学科领域被浓缩到视觉艺术的形式之中,不论是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高原、盆地、平原,还是山火、风暴、洪水、地震和具体微小的地方物等,皆被给以半抽象和半具象的抽离、解构、概括和呈现。所以,廖生祥不是基于艺术史的逻辑,而是通过融合其它学科知识与地方物件和个人记忆的再现方法冲破了已有的经验范式。
廖生祥洞悉自然形态之变,心灵怀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他在作品中强调松弛与紧张的关系以抚平人的心理压力,形成了既对立又互为的张力。显然,他在雕塑“HOMO”(2019年,不锈钢,350x460x420cm。)中塑造的“夹缝”包含着双重性,既象征着生殖,又暗示着身体。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约束性和规定性。这种状态表明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当然,这件作品既指普遍的人,又有同性和共性之意。而作品在空间上采用进与出的手法,象征性转译了具体指向,产生出更多歧义,既有象征母性的生殖功能,又有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意。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既温暖又冷峻。
尽管身体在雕塑中被处理成抽象化,但廖生祥作品隐喻再现了身体的特征和美感。身体不仅是存在对象,而且蕴含着多维的可塑性。无论是自然的身体,还是社会的身体,无论是科学的身体,还是艺术的身体,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言说和讨论。倘若追溯作为生命的身体的轨迹,不难发现,从古埃及到古希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身体在宗教和世俗、艺术和文学中都是表现和颂扬的核心。然而,身体真正被深刻剖析和“解放”当属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他深入诠释了知识、真理和话语对身体的型塑,其论述集中见之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等著作。实际上,在福柯的论述中,知识、话语和真理是权力的存在和支配的一种形式。他剖析的身体是基于临床医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性学等学科的发展,身体是笼罩在各种知识和话语下的解释和塑造,以符合社会发展的诸多规定或准则。身体变成了知识和话语塑造的对象。而国家拥有各种各样的机构监管着身体及其行为。如此以来,知识、真理和话语起到一种难以察觉的柔性工具作用,塑造身体与权力密不可分。人们不禁要追问,疯癫由谁赋予权力加以定义,是谁依靠权力制定的衡量标准,又是谁有权力对人实施惩罚和管控。由此可见,知识、真理和话语编织起了一种隐性的权力大网。所以,身体受到严密系统的规训和塑造,而各类各样监视手段和规训机制以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于整个社会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而有序的规训社会。这种深层解剖身体社会内涵的方法无疑开启了廖生祥的表现路径。身体折射出社会约束的层次。他的雕塑在观念上表现僭越身体是以含蓄而充满诗意的语言给予呈现和诠释。他深谙表现身体的砝码是依赖于对与之相关日常经验的思考和隐喻。他以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揭开身体存在的矛盾:规范与僭越。
身体与欲望相连,欲望驱动着身体的持续性和生产性。廖生祥的作品“HOMO”让人联想到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关于欲望的精辟论述,他将欲望看成是积极的、生产性的。器官(或称之为部分的身体)同欲望一样,它反对任何组织化的企图,抵制任何预先设定的目的或同一性。器官并非人们常常认为的那样是有机体的,因为有机体已预设了特定而具体的功能和目的以及组织化的内容。如德勒兹认为的那样,欲望像无意识一样,没有表征内容,欲望在本质上是持续不断的、连接性的和生产性的。那些通常与欲望的满足相关的东西(舒适、快乐和性高潮)事实上是‘中断了’欲望自身天生的持续过程。唯一将欲望与 ‘匮乏’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就是维持欲望的对象则是幻想。同样器官只有与其他的器官发生关系或联系才能保障它的生产性和延续性。在这个意义上,器官与机器一样是完全一致的,机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与其他的机器发生连接,才具有持续的、生产性的意义。因此,廖生祥的作品“HOMO”看似静态却暗示了动态意念,它如同一个欲望机器,它的意义在于产生另一种欲望,即保持其连续性和生产性。
如果说哲学是通过创造概念建构意义,那么艺术则通过感知创造视觉形式。廖生祥的作品“HOMO”之所以产生令人难忘的遐想,就在于除了作品再现隐含身体与欲望的哲学命题,还拥有表现艺术本体的语言张力,它在整体上显现险峻、陡峭、平坦、曲折之境,作为媒介的不锈钢表现出由光、速度、动态、节奏、力量组成的不确定的地质化诗意美感。它在视觉上聚合了人与自然、存在与虚空、静态与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暗示了一种流动和变化中不断浮现和涌动的创造性的生命体,即在不断飘浮移动中变化地感知视觉快感。
在另一件名为“环形剧场”的作品中,廖生祥受启于古罗马斗兽场,他采用与之相似的形式,创作了一种鲨鱼相互“嬉戏”的咬合状场景,即鲨鱼上颌骨和下颌骨呈现一种圆形闭合,而其尖锐牙齿插入地面,又似无声的反抗吞噬大地。鲨鱼暗示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显然,鲨鱼在海洋世界中并不存在如此圆形的互相咬合,廖生祥主观强化了鲨鱼圆形围合形状,犹如步入古罗马斗兽场的残酷场景。这无疑是人类身陷困境的缩影。可以说,它们的生存状态与世界密切相关,折射出人类的贪婪、占有、杀戮。作品清晰传递了明确的追问,人类无限的欲望何时终止。正如廖生祥所认为的那样,“从另一个角度上,动物在嘲笑人类。虽然动物被人所利用,但被利用的同时也有反作用。人无法主宰一切,事实上是被另一种东西主宰着。”现实表象之后隐藏着真实存在。艺术家透过这一艺术视角揭示了附着于动物身上的人的权力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滥用。
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的宏大和微观并行不悖。宏大作品自有其逻辑关系,而微观作品也有其内在关联。在作品“另类生长”中,廖生祥偶然发现一件现场品烟囱。它曾是记录一段日常的时间刻度;它曾是标志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工具;它曾是代表时代发展的符号。廖生祥于2014年突然意识到城市改造过程中烟囱被拆下或被遗弃存在的意义,它积淀了很多言说的东西。廖生祥就开始每年在烟囱表面用石膏做覆盖,经过风吹雨打日晒,形成与自然对抗的痕迹。显然,石膏塑形浸透着个人精神意志!如此以来,他每年都会用石膏塑形一次,直至2017年为止。最终让它变得更饱满、更沧桑、更自然和更像一棵树。之后翻模师傅搭架子用硅胶翻模铸成铝的材质,斜吊于空中,形成了自然肌理和造型美感!2017年制作完成后,重新置于室外,用铁链拴住倾斜的树,让其自然氧化。
从这件作品表征看,伴随时间的流转,从一个烟囱到一棵树的转变,归咎于人工干预,一改往日树的生长轨迹,树木外表之纹理就像艺术家和生命以及时间展开一场时光的对话。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主观赋予了日常经验和艺术经验的仪式感,通过观念使工业烟囱转化成自然树木。这是由冰冷向温暖的过渡。也就是说,物质材料被转化成艺术品以突出其视觉特征:形式、语言和意义。
在作品“束缚”中,廖生祥于2011年发现南方农村人穿的蓑衣(用棕榈树皮制成)。它是儿时的美好记忆,这种田间劳动者身着的蓑衣,防雨防嗮且通透。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扩张和渗透,农村耕种的人越来越少,而会编织蓑衣的人也随之减少。于是他请爷爷帮助收集这种衣服。他用绳子把棕榈树皮捆绑起来,用蛇皮袋装了一大捆,从福建寄到北京。当他收到这些东西时还是怀有兴奋之情,他用手有意无意撕扯成这样的造型,是完全偶然性的结果。之后用蜂蜡去浇它,让它凝固,直至翻模铸成青铜。当它被吊起来时,宛如一个女人体的躯干,丰满而优美。
因此,“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集中涵盖了四个层面:一是HOMO(身体);二是动物(鲨鱼);三是植物(树木);四是织物(蓑衣)。它们聚焦于探索欲望与约束、干预与抵抗、日常与异常、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临界点,进而思考视觉之外的感知力。在这样的坐标中,廖生祥选择的路径不是基于艺术史逻辑,而是受启于人类学、地理学和民俗学,又结合后现代叙述和南方区域文化特征,重新建构了由身体、动物和植物组成的“奇异”场景。在这一跨学科场景中,看似作品之间彼此呈松散状态,但实际上它们相互连接,即以无形的身体为中心扩展至动物和植物,隐含着地理意向,营造出紧密相连的新叙事。廖生祥的超常叙事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他通过事物的二元对立或冲突拓展了观者的感知厚度和思维深度,与此同时日常经验和审美经验也浸透于自我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廖生祥的艺术超越了现行流行范式,以形而上的角度解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了观者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
2025年7月15日于海南清水湾
作者:黄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