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丨刘伟冬与李安源上海衡复历史风貌区绘画联展开幕

2025-08-31 10:09

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柯勒律治之花:刘伟冬个展》与《原初洞见:李安源个展》于2025年8月23日于上海市复兴西路59号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郑闻策展,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陈研主持,展出刘伟冬与李安源两位重量级美术史学者,作为画家在绘画领域的精彩呈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3be538499b51b3eaa878fc9a78fc76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5e240ea352043c374f9c5403d2ab17a2.jpg

展览海报

本次展出刘伟冬“颐和路印象”在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亮相,既有同为民国历史与梧桐街景的种种共性,又有关于中西建筑理念与视觉风格的微妙差异,可谓是南京与上海两城最为著名的历史街区风貌的一次“灵魂相遇”。而深受中国早期表现性绘画如吴大羽、张功慤影响的李安源,本次展出“云海中的漫游者”等挥洒着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亮相上海,也正是对上述海派现代大师的致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746bae3c4d9310c352f481fca44a4b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532ee807d7f7adf9d7463bc044b6cf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2532ba05cb303defa5d8dd8dfe7eacf.jpg

艺术家刘伟冬作品

郑闻介绍本次展览,也是一次对于现代艺术背后哲学思想的回溯之旅。他认为“今天的中国艺术,仍旧需要回到哲学思想而非艺术形态的原初之地进行考察。”德国观念论先驱费希特,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的重要奠基人,对“自我”绝对性以及“自我创造非我”理念的强调,使早期欧洲浪漫派将艺术作为无限之象征。李安源的绘画亦并非基于外界形象构成,而是一种源于直观涂绘的主体活动。他在反复涂绘与“一挥”之间建构起“自我”的艺术统觉。刘伟冬充满自然活力的绘画手法,则与现代艺术哲学的创建者、德国哲学家谢林提出的“通过无机物来暗示有机物,使无机物成为有机体的寓托”悄然呼应。作为无机物的建筑以充满生机的自然以及人的“寓托”呈现在色彩与笔触中,正是艺术最精彩的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dc15d7b072e6f79c2639c73aee2525c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fc450ee81a4774d0f89063509c5426f2.jpg

艺术家李安源作品

陈研评论刘伟冬油画中的瓶花与颐和路街景,“颤动耀眼的色彩与沉着痛快的笔触中既有欧洲现代主义的传统,亦藏中国画的内在精神——神韵。”陈研阐释“柯勒律治之花”,源自博尔赫斯的引述——“若一个人在梦中穿越天堂,有人赠他一朵花,而醒来时那花竟握在手中,会怎样呢?”柯勒律治阐发“想象与幻想”,博尔赫斯则探究文学史上是否有一条统一的精神之链,看似浪漫实则深刻。“花是历代情人抵抗时间的古老信物,老街老屋是漫游中驻足的乡愁,画布上的笔触则是画家心灵之光穿过艺术传统的折射。三者在此交汇,静默却有力,融入更为深远的艺术整体。”刘伟冬的画中读出对自然之物的热爱,与对文明的慈悲怀念,正如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所言:“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诗作,都只是全球所有诗人共同建树的长诗的片段或选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