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28 10:05
2025年9月26日,由孙永增策展的“溪山:陈坤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
现场合影
“溪山”二字,源自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宋代文人语境中,它已超越自然景观的再现,成为一种“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境和“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的象征。溪流暗示着生命的流动与澄明,山体代表永恒与崇高,一动一静,共构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感知断裂、意义碎片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如何重构我们生存的意义世界,重返原初的统一与诗意沉思?秉持这一朴素追问,我们走进艺术家陈坤近期的创作实践。
展览现场
陈坤作为 60 后艺术家,其创作持续回应这一本源性的精神诘问。他回归身体感知,以纯粹线条编织应对现实,实践从形式纯粹性到精神超越性的升华。他的作品追溯中国古代山水自然观,从个体感知出发,游走于自然、身体与心灵体验之间,抽象出全新的山水意象,一个可供凝视、漫游与沉思的知觉场,为观者提供一种结构性的慰藉与感知重塑的可能。在他的作品中,画面消解了一切可见形式,将自然山水和精神山水融于无限交织的线中,获得极致的平面性与纯粹性。于此消解中,山水的存在深度感知无限敞开,成为了一个充满结构的无边界世界,身体与意识在其中自由游戈。这种纯粹语言并非空洞的极简,而是高度凝练的精神显现:一条从自然与身体通往不可言说之灵性的道路。
展览现场
通过对中国古典山水精神的还原,蕴藏于其中的超越性法则得以显现,重新介入今天的变化与无常,激发我们对当下生命的思考。陈坤近几年的绘画从“画什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如何呈现”本身,这使得他笔下的“溪山”获得抽象的普遍性。其画中的线、形、色,不指向任何特定的文化情结,却能与任何文化背景下的观者对话,因它触动的是人类底层的、先于概念的知觉结构与情感模式,从而恢复我们一种被现代生活割裂的整体知觉世界。
陈坤,《天然在内》,亚麻布油画、彩铅,150x260cm,2019
陈坤,青出于蓝,亚麻布油画,100×150cm,2021
陈坤,溪山2019003,亚麻布油画、彩铅,45x60 cm,2019
陈坤,溪山2024004,亚麻布油画、彩铅,150×150cm,2024
陈坤,溪山2025009,亚麻布油画,210×360cm,2025
陈坤在自述中提到:“我习惯散慢放忪的画画,同时也是十分专注的画每一笔,时间久了,还有些享受这个过程。回头看这些画,还有些兴奋,画出了看似陌生的东西,还有种莫名的感觉,与我身体相互渗透,互相吸引,有些相看两不厌。这种看上去无拘束的画,可能想摆脱些外加的观念干扰。尽量让身体、手与画布形成一体,保持纯一的直觉关系,让它带着无目的游走,相信它有道可寻。有些类似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情景。你的艺术概念、阅历、经历瞬间化掉,意识化成无意识,我相信此刻的无意识具有某些神性、天性,一种非自觉的东西。所有具象都内化在抽象的画布上。这种上万次的率性而为的涂抹,有时犹豫、缓慢,有时难以控制,总之尽了人之性了。这样每一次的笔痕,每一刻的专注、呼吸都物质化地沉淀在画布上可见,此刻的画面一定具有当下的真实性。”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3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