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术纵横》封面人物:李小琳

2025-09-26 19:3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793940ada0699b3bb4f1eda1a22bc525.png

李小琳清华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MBA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两届执委会委员,享受国家政府津贴。

曾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全国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席;《百年巨匠》总策划;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亚洲品牌名誉主席;行知丝路研究院创始人。

现任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陶行知教育基金会荣誉主席,世界华人协会荣誉主席,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荣誉主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047c049829d98ff53f7e6ae26b3824e.jpg

冠群芳 215×11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以心驭笔,以爱化墨

——李小琳书画艺术的精神向度

文/陈国辉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八月的深圳,晴天丽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华夏文化促进会李小琳主席,在她娓娓道来的艺术创作体会,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才情与情怀中,凝聚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热情。李小琳主席不仅精于梅兰菊竹等传统题材的创作,更通过诗词、书法、绘画的三位一体,重构了传统文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她的书画艺术以“以心驭笔,以爱化墨”为核心理念,不仅是对传统书画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立场与精神姿态的宣言——她以“心”为创作主体,以“爱”为价值内核,重构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现代性精神维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eb45595d44297c96b9fbd911942b6af.jpg

九天君竹 1350×605cm 纸本水墨 2022年

一、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小琳主席幼承庭训,她的艺术创作之路深受家学传统的影响。她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及,童年时期在祖母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接受传统书画艺术训练,研习古典诗词,临摹丹青技法。这种系统而严格的早期训练,不仅塑造了她扎实的艺术功底,更为其退休后投身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作灵感。

诗心显性情。李小琳主席的诗词创作坚持“我手写我心”的原则,拒绝陈词滥调。其诗词特点有三:一是现代语汇的自然运用,如“高楼摩天处,犹见月如钩”;二是科学意象的诗化处理,如“基因螺旋里,藏有古人诗”;三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此种创作态度使传统诗词形式获得了当代生命力,正如诗评家中所言:“旧体格律如围棋规则,关键是如何在规则内走出新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f7e2c3d9a158c86875f5e1f9a05df573.jpg

华莲丹心  1100×21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李小琳主席的书法创作涵盖了多种书体,既精研颜真卿的浑厚圆劲,又深谙二王一脉的潇洒流畅,同时对瘦金体的特色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巧妙运用,这种多维度的书法实践体现了她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厚的传统功底。同时,在“书画同源”理论的实践方面,她也展现出独到的创新思维。譬如,在梅兰花系列作品中,她将书法笔法与绘画技法有机融合,以草书的灵动笔触描绘兰叶,以隶书的古朴笔意刻画竹节,以篆书的沉稳笔力勾勒梅干。此种艺术实践并非简单的形式迭加,而是建立在对笔墨本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探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她以“画中书法”的开拓性,突破传统题跋独立于画面的模式,将书法元素融入画面构成之中,使书法与绘画真正实现一体化表达。以《九天君竹》为例,画作中的题诗不仅在墨色上与竹叶形成呼应,其文字排列更与竹枝的生长方向相得益彰,实现了书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书画同源”的深刻内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9852e5be6c96247875219aa3752e7eb2.jpg

傲雪红梅  363×141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李小琳主席的绘画创作主要围绕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传统题材展开,但并非简单地沿袭传统程序,而是以当代视角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诠释。如在梅花题材的创作中,她创造性地将梅花的孤傲特质与温情内涵相融合。其“寒香”系列作品尤为突出,通过焦墨枯笔勾勒老梅的苍劲质感,同时以胭脂点染新蕾的娇嫩之态,成功地将梅花“傲霜斗雪”的传统意象与生命柔情的现代理解相结合。这种艺术处理在她的咏梅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铁骨冰心自古同,谁知寒蕊亦温情。东风未至先含笑,一点春心雪里明”,该诗词不仅延续了梅花作为道德象征的传统意蕴,更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题材的现代性思考。在兰花题材的创作中,她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将传统“空谷幽兰”的意象与现代社会景象相结合。其题兰诗“本是空谷客,偶然入红尘。虽染市井气,不改清幽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又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路。在竹题材的创作中,李小琳主席大胆突破传统表现手法,展现了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她的《心竹》系列作品采用平面构成手法,将竹竿、竹叶等元素分解为几何形态,通过重迭、交错等构成方式,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这种艺术处理既保持了竹子的传统辨识度,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审美特征。她的牡丹、荷花系列作品尤能体现出其在传统题材当中推陈出新的探索,如在构图布局、取景视角、主体突出、留白运用、色彩搭配、媒介混和等方面,不仅借鉴传统国画如“借景抒情”“以形写神”等的技法和意境,又能通过新的色彩搭配、构图方式或媒介表达,赋予牡丹和荷花作品新的时代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f0b9e7dbb4d12bb38b7658ab3e1a0d0.jpg

牡丹颂  1100×215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李小琳主席以诗为魂,引书入画,将诗词、书法、绘画互为融通,如她的题画诗避免简单的说明性功能,而是与画面形成辩证关系。有时诗画呼应,如题梅诗“寒香透纸背”与画中梅花的视觉感受相互强化;有时诗画对立,如绚丽的牡丹配诗“繁华终有尽”,形成意义张力。这种处理使观者在诗画之间建立思维跳跃,拓展了欣赏的维度。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她的题画诗不是画面的注脚,而是开启第二重意义的钥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ef6eee986906ceb8f2d9fa5c25e22d0.jpg

花之王  215×11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二、传统语言的现代拓展

李小琳主席对中国水墨艺术的传统程序采取“尊重但不拘泥”,“推陈出新”的态度。在学习古人方面,她曾用大量时间临摹历代名作,但对临摹有独特理解,在采访中她说道“临摹不是复制,而是通过古人的手眼来训练自己的手眼。”从最近在香港和澳门的个展当中,她的许多作品都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在传统中国画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的创新实验。首先,她始终以纸墨为核心,并重点围绕“墨”的表现力展开了多种探索,还研制出“彩墨”系列,在保持墨韵的前提下增加色彩表现力,如加入矿物质材料、金箔、银丝,以及丙烯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七彩墨”实验:在保持水墨主体性的前提下,微量矿物颜料的加入使作品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微妙色相变化。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随类赋彩”古训的当代诠释,使墨色获得了更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e6cbebb4d1294d17b9135cbdc05eefb.jpg

紫霞飞  1100×215cm 纸本设色  2024年

其次,在画面构图方面,着意打破传统构图方式,采用特写镜头、平面装饰等形式,特别是在巨幅画面当中,放大特写的荷花、牡丹局部的独特性审美视角,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李小琳主席还在创作当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如将平面构成的理念引入传统构图;将印象派的光色技法与水墨结合,甚至将剪纸、版画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创作当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种融合不是简单拼贴,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自然流露。如在澳门个展中的“荷花”系列,采用双勾金线,既有民间艺术的质朴天真,又保持著文人画的精神品格。同时,她将绘画和服装设计相融合,把国画的创作元素嫁接到服装当中,既体现中式审美文化,又展现时代之崭新风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d47220bd8d8e93039bee8f49db6cce5e.jpg

国色天香  1100×21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李小琳主席采取“内涵式创新”策略——保留笔墨核心价值,从内部拓展精神容量,这种模式更易实现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她以当代视角重释“四君子”的意象,并非摒弃传统,而是为其注入当代内涵:梅之傲,化作不趋时好的独立风骨;竹之空,铸就多元共生的开放胸襟;兰之幽,喻指文化深处的静默坚守;菊之淡,象征褪尽浮华后的从容自在。这种诠释避免了简单的复古或断裂,实现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她在访谈中所说:“传统不是用来复制的模板,而是需要重新解读的文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e9fc34101c69bdf093b81bfc5b77367.jpg

只留清气满乾坤  137×69cm  纸本设色  2024年

三、东方心性学的当代诠释

李小琳主席的“以心驭笔”创作理念,植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深厚传统之中。这一思想可追溯至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命题,在王阳明心学中发展为“致良知”的实践哲学体系。李小琳主席将这一哲学传统创造性地转化为独特的方法论,其艺术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心性哲学的精髓。在具体创作中,她的笔墨运用并非简单的技法展示,而是艺术家心象的外化表达。以《以书法为心法》系列为例,其书法创作中的笔势疾徐、墨色枯润与呼吸节奏形成了高度的同步性,创造出类似禅修“数息观”的视觉韵律。这种创作实践体现了“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境界,与西方表现主义强调的情感宣泄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在李小琳主席的书画艺术创作中,“以爱化墨”这一核心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  从文化传统的维度来看,这种“爱”既包含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差等之爱,又融合了道家“慈柔济物”的自然之爱,同时还汲取了佛家“无缘大慈”的普世之爱。她在中国国家画院的个展以“爱的启蒙”“爱的奉献”“爱的滋养”“爱的行动”“爱的心愿”和“爱的品格”六个篇章,叙述着“诗书三昧清泉志,琳语千秋皓月情”。如此“以爱化墨”思想绘出她心目中最美好的画卷,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以她于澳门举办展览的作品《华莲丹心》为例,作品中金色的荷叶以彩墨勾勒,淡墨泼洒,通过莲蓬上金色的点染,成功地将寓意澳门将迎来黄金发展的大好时机,它超越了单纯的情感表达,将“爱”提升到了家国情怀层面的抒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c99e9d73e425e9bc8913d9cba37b8b3.jpg

冰心玉骨耐冬寒  137×69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李小琳主席“以心驭笔,以爱化墨”的创作理念,既是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新时代的文化担当。正如李小琳主席在《满江红·牡丹颂》中所写:“晓迎云霞花盛开,丹青欲燃。舒卷中,翠叶扶苏,怒放映天。……牡丹红,爱无限,千秋颂,万古传。生命铸豪情,激越人间。曾经沧海意如何,长歌浩然新画卷。挥洒处,一曲满江红,驻心岸”。这种将艺术与生命相融合的创作观,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李小琳主席的书画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视角:既要深入传统、汲取精髓,也要直面当代、保持开放;既要立足本土文化自信,也要具备跨文化的沟通意识。她的艺术探索,既是对个人境界的锤炼,也为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f2a932b36c2302134b39eafbb29c20f1.jpg

天香国色  256×137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来源:诗琳宫公众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