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0-03 21:26
● 传统绘画学术研讨会【第一场】●
第一场研讨会视频
主持人: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评议人:邓锋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
●
金城在1926年的生命轨迹及其创作
吕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1926 年是农历丙寅年,这一年 9 月 6 日金城(1878—1926)在上海突然去世,给北京的传统画坛造成极大的影响,成为当年北京画界的重要事件。吕鹏教授依据资料,整理分析了金城在 1926 年去世前的主要活动,包括他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中的教学,第四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的工作与作用,以及 1926 年所创作的作品等情况,并着重讨论金城本年画的《喜上眉梢图》《松庐幽居图》和《草原夕阳图》三件作品。
●
熔古铸新——吴镜汀的古今对话与笔墨突围
陶怡霖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陶怡霖女士的发言以吴镜汀艺术实践为核心,探究20世纪中国画传统转型路径。背景上,“美术革命”致中国画传承危机,京津画派成吴镜汀艺术启蒙的场域。吴镜汀艺术脉络清晰:早期临习宋元诸家内化笔墨,却遇“临古”与“创新”矛盾;共和国后借“走向生活”导向,1954年黄山写生实现视角转向,而此后的秦岭写生则推动水墨与现实融合。吴镜汀以其“传统为根、生活为源”理念,实现了个人笔墨突围,代表京津画派探索方向之一,为中国画传统转型提供范式,揭示传统艺术坚守与革新的生命力规律。
●
二十世纪北京地区传统派女画家及其艺术创作研究
赵琰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赵琰哲研究员指出,二十世纪北京地区的传统派女画家在社会变革与时代转型中,突破传统“闺阁画家”的局限,积极参与艺术创作与公共事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她们多出身艺术世家或师从名家,并在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机构任职,实现了职业化转型。在创作上,她们以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及山水为主,既精研传统、继承宋元画风,又融合中西技法、勇于改革创新。她们以女性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在北京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
疏影留香——于非闇对北京画院初期发展的贡献
薛良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薛良先生的发言以在民国时期便已蜚声画坛的于非闇为中心。于非闇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不仅为工笔花鸟画在20 世纪中国画坛的复兴、发展及传承做出卓越的贡献,更在北京画院成立后担任副院长及院务委员,为画院建院初期的体系建立及业务开展做出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本文对于非闇进入画院工作后的创作侧重、教学研究及作品捐献等方面展开分析,详述其在艺术家身份之外,作为管理者为画院发展所做出的不为人熟知的贡献,探讨一个传统派名家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多维度的印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