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0-03 22:15
齐白石艺术学术研讨会
2025年9月24日—25日,“齐白石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画院创作楼2层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学者参加研讨,16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从“大匠艺事”与“丹青心印”两大维度,针对“齐白石的师古之道”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学术交流,共同将齐白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4日下午的9位演讲者通过严谨的多维考辨,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动态的齐白石。从西安之行对其艺术转型的肇始意义,到与吴昌硕、梅兰芳、寿石工等人交往中蕴含的复杂心态与阶层张力;从日本、苏联等国际视角下的独特接受与阐释,到年款、合作画等具体而微的物证分析——这些研究系统发掘了新史料,澄清了历史误读,深刻揭示了齐白石艺术成长与风格演变所依存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广阔交往网络。
25日上午的7位演讲者对齐白石“师古与创新”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度解析。无论是追溯孟觐乙、八大山人、李邕、颜真卿流派等传统渊源,还是剖析其从木雕匠艺到文人画的独特学习路径,乃至通过量化分析等方法具象化其“引画入书”的创作逻辑,都清晰地阐释了齐白石如何“师古而不泥古”。他广泛吸收传统养分,又通过“为画而书”的跨界思维和“大俗大雅”的审美转换,最终实现创造性突破,这为我们理解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个案。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史料的系统发掘与严谨考辨,修正了既往认知;二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创新,量化分析、物质文化研究等新方法的引入令人耳目一新;三是理论视角的拓展深化,跨国交流、心理机制、社会史等视角的引入,推动了齐白石研究超越单一的风格分析,与更广阔的人文社科领域展开深度对话。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的个案深化,更在于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近现代全球语境下的生命力、适应性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案例和深刻启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雄辩地证明,传统的活力源于与时代的持续对话和勇敢的自我重构。
●【第一场】●
第一场研讨会视频
主持人:王亚楠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
评议人:华天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
壮观须上最高楼——齐白石在西安
奇洁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
立身误坠皮毛类——齐白石与吴昌硕交游再考
吕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
妃子笑——再议齐白石与梅兰芳
张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
借山馆外绝嚣尘——齐白石与寿石工交游考略
邹典飞 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
白石知我:傅星伯与齐白石的笔墨交谊
孟召汉 湖北美术学院讲师
● 【第二场】●
第二场研讨会视频
主持人:张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现代日本书法家眼中的齐白石书画
——以青山杉雨、榊莫山、森冈峻山的批评和收藏为中心
吴孟晋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维度
——苏联对齐白石艺术的跨文化阐释与理论重构
陈都 中国国家画院、陈履生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
齐白石年款研究
张德斌 新华通讯社中国证券报高级编辑
●
齐白石、汪慎生、王雪涛合作《清平》摭谈兼及三人交往艺事
刘轶丹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第三场】●
第三场研讨会视频
主持人:吕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评议人: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论孟觐乙对齐白石花鸟画风的影响
吴倩 暨南大学讲师
●
从冷逸到天趣——论齐白石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承与变
仲思润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
工夫深处——齐白石早年山水画承习探微
张瑞娜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
传统的发明:齐白石“仿八大”搔背图研究
冯葳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员
● 【第四场】●
第四场研讨会视频
主持人:邹典飞
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评议人: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
●
清中期湖南地区颜真卿书法流派与齐白石早期书风
朱天曙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齐白石临李邕《岳麓寺碑》的革新研究
滕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展”开维度——白石+的无限可能
王亚楠 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