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9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启动以“大通识”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率先在本科一年级打破学科、专业及院系壁垒,构建“6门核心课程+1门限定性选修课+1门专业先导课”的创新课程架构。今年9月恰逢改革一周年。
从9月27日起,广州美术学院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启动“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包括“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和国际工作坊,系统公开过去一年探索经验,在呈现立体、鲜活的教学改革现场的同时,也邀请国内外专家共议艺术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
论坛: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
9月27日上午,“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在广美大学城校区成功举办,汇聚40名来自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著名艺术机构和组织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与实践家,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文化根脉与当代价值并重的教育实践,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协作网络,共同勾勒“艺术-教育-社会”的共生图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原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康宁作为特邀嘉宾发表致辞。她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比中美学科调整模式,介绍了国内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探索模式与现存瓶颈,深入剖析了学科专业调整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趋势。她认为,在人工智能颠覆性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固有利益格局和路径依赖,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治理结构同步革新,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广美的通识教育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符合规律的宝贵探索。
大会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主持。林蓝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向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和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科技迭代、产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多重挑战,重新审视“学院”的当代使命与形态尤为紧迫。广州美术学院全面启动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通识改革回应时代之变,以整体性的艺术观念激活创造,以跨领域的实践融合回应社会。论坛以“学院何为”发问,希望汇聚全球智慧,搭建一个汇聚智慧、碰撞思想、共谋发展的交流与探讨平台,总结改革经验,共谋未来发展,不负教育使命,为未来学院注入澎湃的思想活力。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韩国科学技术院的6位专家学者先后在国际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从多维度探讨艺术、教育与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交织关系与全新可能。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的演讲以《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为题,系统阐述了广州美术学院对“学院何为”的思考与实践。他首先回溯了美术学院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具有的学术性、系统性与时代性使命。他提出了“新质艺术力”与“新域创造力”的双重概念,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创作范式转换与价值边界拓展,后者指向空间、时间与功能维度的创造可能。他详细介绍了广美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从一年级的基础教学入手,通过“6+2”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从封闭体系向开放网络的三大关键转向。他强调,面对数智时代,艺术教育不再只是审美表达,必须超越技艺传授,成为推动社会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原能力”。他呼吁全球艺术院校共同探索“艺术智性”的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其跨界整合与贯通运用的能力,让学院成为未来文明的实验室和创造力的孵化器。
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从科技革命与国际进程双维度分析了时代变革对大学教育的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场真正的教育范式革命,大学育人核心中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包容态度、数字素养、艺术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不变”的基石。而在专业教育上则需以“变”应万变,主动对接科技前沿与产业需求,推进跨学科融合。他分享了暨南大学推行“大文大理”基础教学、打造学科交叉平台、采用项目式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培养其持续学习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人才在真实问题中成长。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从人类学视角提出了“附近位育”的教育理念。他指出,当代教育面临着一个深层危机:生命经验难以分享,导致难以形成共同创造世界的感知。针对青年一代生命经验稀薄、缺乏真实多元的社会连接的现状,他强调教育应回归个体经验与在地关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任。通过广美通识核心课程《方法与实践》案例,他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经历,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使课堂成为经历与经验互相打开的场域,实现“位”与“育”的统一。
日本千叶大学原副校长渡边诚分享了千叶大学以“Global 7”为代表的设计教育项目的25年实践。他指出,未来设计教育必须突破国界、学科与文化边界,构建多元协同的全球育人网络。他强调,设计教育需要周期性调整课程结构,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并与各类组织开展广泛合作,构建“大学-海外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机制。他详细展示了与日本、中国、韩国、欧洲等多所高校共建课程、共享资源的合作项目,解决真实社会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协作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设计教育如何有效联动国际资源、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提供了具体范例。
美国当代艺术家、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安·汉密尔顿以其艺术实践为例,阐述了感知、注意力与创造未来的关系。她认为,教育机构应信任并为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她通过两个公共艺术项目,展示了如何将触觉、听觉等身体感知转化为共享的艺术体验,强调创作是“将看不见的线的感知分享出来”的过程。她指出,艺术的核心在于建立连接而非制造孤岛,通过构建共享体验空间,促进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深层互动与情感共鸣,从而将个人的微观体验与宏大的历史、空间叙事相联结。
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李进俊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无限可能。他通过其团队创作的多个大型公共艺术与装置项目,展示了如何将诗意、身体记忆、个人体验与技术深度融合。他认为AI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其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用户和创造者,促使艺术成为一种连接关系、促进对话的方式。他强调,在AI时代,艺术教育应突破传统局限,拥抱技术革新,拓展边界,构建跨学科团队,激发学生在“技术-艺术-人文”交叉领域的批判力与创造力,从而探索艺术在空间、历史和时间中的新解读,在算法时代守护人类的独特性、情感性与想象力。
探讨:新质艺术力、新域创造力、新知洞察力
作为对国际论坛的深化拓展,9月27日下午,以“新质艺术力”“新域创造力”“新知洞察力”为前沿议题的三场论坛单元同时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启。基于对“未来学院”,也即未来艺术教育的思考而设定,分别对应了开放教育时代中艺术与新技术、艺术与社会、艺术认知与跨学科教育。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和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分别在大学城校区J101报告厅、工业设计学院报告厅A308、美术馆a cube多功能厅三个会场,展开了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深度探讨与对话。
“新质艺术力”指向艺术教育及其创作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它强调艺术质态的更新与重构,既包括艺术语言、媒介与形式的迭代,也涉及艺术思维、价值逻辑与教育模式的跨界融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担任“新质艺术力”单元的主持人。他指出,“新质艺术力”旨在回应新技术环境下艺术范式、边界与内涵的深刻变化。他强调论坛需从艺术本体与教育实践双路径出发,探索人机协同时代艺术主体性的重塑。通过引入人文批判、技术反思与社会实践等多维视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提出从否定性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缺陷与局限,认为AI的“幻觉”与“愚蠢”可成为艺术创造的契机,强调艺术应挖掘“人工智障”中的非理性与创造性潜能,重构人文学科的技术批判话语;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回顾20世纪激进艺术教育实验,结合西安美术学院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与社区艺术实践,提出以“历史现场+社会现场”为核心场域,探索艺术教育回应地方社会与城乡建设的实践路径;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以“半间控,空半间”展览为例,提出“靶向策展”作为教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策展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与问题意识,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批判;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院长冯梦波系统介绍了学院的教学架构与育人理念,强调通过跨学科合作、前沿技术与田野调查,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胡秉文提出“有用的美术”趋势,主张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现实与人民需求,推动从技艺型人才向复合型创作者转型,形成立足中国语境的自主教育路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王洪喆以课程案例探索新通识教育,通过家庭记忆与社会变迁的连接,培养学生的非虚构写作与田野能力,强调通识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提出“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作为跨学科实践路径,将DIY电子艺术与编码融入课程,探讨非人类智能体的艺术自主性,论证实验室作为新质艺术引擎的潜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李潇雨以“视觉中国”课程为例,探讨综合性大学通识体系中视觉素养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学生对视觉材料的自主解读与团队协作;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裴丽以“媒介与实践”课程为例,引导学生体验多种媒介,培养媒介共融的创作思维与技术伦理观,构建从课堂到社会展示的完整生态。
“新域创造力”标志着艺术创造疆域向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维度拓展与迁移,成为一种驱动社会创新、回应复杂问题的关键力量。该单元希望探讨艺术赋能社会创新的有效性边界、艺术家角色的重塑与伦理挑战、制度与平台的支持机制、公共性与参与度的张力以及教育体系如何响应的问题。作为单元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反思了AI时代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他提出设计教育必须从“技能导向”跃迁至“思维导向”,认为当前跨学科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真正的“设计学”学科自主性,并呼吁教育者需拿出勇气进行系统性变革。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聚焦AI时代设计思维的变革与通识教育重构。他强调学生需与AI共创而非依赖,提出设计教育应加强人文关怀、数据洞察与美学修养,并分享了南艺在课程改革中融合AI、跨学科与国家战略的实践案例;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指出当前设计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但存在低层次人才过剩问题。他强调设计教育应立足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并呼吁构建中国自主的设计知识体系与实践路径,避免盲目追随西方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韩挺探讨了AI与人类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协同创新。他提出设计应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多学科交叉解决真实问题如心理健康、慢病管理等。他强调艺术智性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交大在医疗机器人、智慧健康等方向的实践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基于个人艺术实践与管理经验,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在跨学科融合上的根本障碍在于人事与评价制度。他呼吁构建灵活的教学平台与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自主选课与跨学科协作;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克俊提出,艺术在AI时代应成为社会创新的“操作系统”,通过情感连接与集体记忆影响社会。他展示了AI在音乐生成、篆刻、诗歌解读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强调艺术需与科技、伦理、社会需求结合;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学科的“道”与“术”。他指出设计应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强调中国审美与文化语境的重要性;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机媒体与艺术(CMA)学域教授张康通过多个案例展示AI在东西方艺术融合中的创造性应用。他强调AI应作为拓展艺术表达的工具,而非替代创作者,并呼吁设计教育中明确“以谁为主体”的创作逻辑;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子耕从公共艺术与空间介入的角度分享了一系列具有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的实践项目,他强调艺术应关注真实的社会问题与技术伦理,通过叙事性装置、可持续展览等方式构建人与空间的深度链接;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副院长何夏昀介绍了广美湾区创新学院在“艺科融合、跨域共生”方面的探索,阐述了学院在通识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强调通过多维度、全链条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新知洞察力”是指在信息爆炸、科技迭代加速的新时代语境下,个体所必需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它远不止于被动地接收信息,更强调一种主动的感知力和觉察力,即对散落在传统学科疆域之外的新知识、新因素、新联结的敏锐捕捉与深刻理解。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陈晓阳强调艺术教育应回归“人”的成长本质。她指出,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力的唤醒与个体经验的连接。她呼吁教育者打破知识碎片化的现状,重建教育与生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关注教学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与挑战。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周峰围绕“艺术设计作为新质生产力”展开,强调在人工智能与社会变革背景下,艺术教育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他介绍了湖北美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在地实践的具体案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的“四链融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以“空间创新”视角探讨艺术与教育中的交互关系。他强调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认知与行动的框架。通过课程设计、校园空间改造等实践,他认为学生应在真实空间中主动选择与体验,重建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结;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认为,当代教育中存在感知力的衰退与经验的贫瘠,在信息过载与符号化学习中,学生丧失对真实世界的兴趣与体验。她主张回归“山水”意象,以恢复教育的生命力与人的完整感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伟特系统介绍了新雅书院“通识+交叉”的教育改革实践。他强调通识教育需与专业融合,通过高挑战度课程与多维活动,培养学生文理兼修的综合素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育科学学院通识教育基柱讲师方博聚焦理工科大学的通识音乐课程改革。他强调课程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从技术分析走向文化理解与创造性表达;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副主任高一飞分享了“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如何从科研方法转向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经验式学习,强调“把人作为对象”,唤醒学生对日常的好奇心与反思力;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徐菲阳以印尼甘美兰音乐教学为例,探讨跨文化音乐教育的路径。她强调听觉、视觉与身体的综合感知,主张在合作中学习,打破乐谱中心主义,重建音乐与社区、传统的有机联系;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孙凯军从学生工作视角提出“重构育人共同体”,他强调在学生规模扩大、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学工系统应从管理转向育人,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生态,注重家校社协同、空间重构与跨部门联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段志鹏分享在广美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讨“附近”如何成为教育现场。他认为,教育应保护学生的直接表达,在共同观察中培育历史意识与集体思考。
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论坛主题,更从理论建构、实践路径与价值反思等多个侧面,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坚实的支撑。
展览:通识教育的6门核心课程
论坛开启当天,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在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展示,“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负一楼展厅以及1-6号厅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了七大单元:前六大单元紧密广州美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一年级 6 门核心课程中展开,分别是“启智与开新”“知识与图像”“造物与创格”“数字与体验”“空间与场域”“方法与实践”,每个单元都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实物、图片、视频等介绍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第七单元“教师个案与学生个案”汇集了20个教师个案和20个学生个案,真实展现了通识教育教学互动与个人思考。
《启智与开新》是 6 门核心课程中的首门课程,集中对四个命题进行探讨和回应——学院何为?艺术何为?艺术家何为?我将何为?该课程集结校内外顶尖师资,以解析学院精神为切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本质、标准、内涵、外延,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与时代责任,进而树立学业目标与艺术志向。
作为6 门核心课程中学时最多、唯一贯通一整个学年的课程,《知识与图像》高度强调系统性和专业性,旨在在学生艺术生涯的起步阶段,为其建立有关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基础知识框架与图像储备,并使其脑海中形成相关知识和图像的坐标轴。课程内容既包含宏大的历史叙事,又囊括生动的历史细节,并在强调关键性知识和典型性图像的同时,渗透和融入研究方法与前沿成果。
《造物与创格》课程展示分为两个展厅。该课程强调通过手工造物的具体实践,从而深化拓展学生的艺术造型和观念体系,引导他们探索建立自身的艺术观察与认知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大班讲座与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围绕“造物”这一核心概念,通过精选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造的深层逻辑与实践方法。
《数字与体验》从数字技术在艺术与设计中的应用出发,以“数据驱动、算法逻辑、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脉络,引导学生探索数据驱动的数字艺术创作表现方法和体验方式,构建数字媒介的整体认知和创作思维,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艺科融合的创新能力。
《方法与实践》以“社会(Society)- 思想(Thought)- 实践(Practice)”为线索,结合了美术学院的“采风”教育传统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生走入身边的社会现场,开展调研与探索,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激发创作实践前期的方法和问题意识。
《空间与场域》聚焦于“个人空间观念”与“社会场域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完成教学:第一阶段是为期2周的经典案例解读,第二阶段是为期 3 周的在场创作实践,82 人的教学团队分别在 11 个学院进行一对一创作辅导,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引导学生认知“空间”、表达“场域”。
与传统的教学成果展不同,本次展览更注重呈现改革的“幕后”过程,包括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教学大纲、教材讲义等重要材料。同时,展览致力于向观众提供一个可触可感的教学改革现场——侧重展示和观看方式的实验性、开放性与参与性,通过丰富多元的文献、教案、学生作品及过程记录,系统鲜活地呈现了广美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教育思路和实践路径。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