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 裴刚
在她的绢本之上,蛤粉勾出的轮廓在纸本底层晕开淡淡的虚影,那些无面的凤冠仕女穿过时间的帷幕,在极尽繁华与彻底虚空之间,搭建起一座缥缈、巍峨的桥梁。王依雅的工笔画,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多媒介工笔剧场,带领观者步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那里有汉赋的瑰丽想象与宋人烟火气息交织;五代壁画的丰饶记忆;也有“规训”的美学化过程演绎;与当代个体的“渡越”意象的存在之思共同展开“星丛”间的私语。
王依雅与空间装置作品《愿》的展览现场
工笔画当代性的内涵拓展
近期,在索卡艺术开幕的王依雅个展“金科玉律”中,可以观察到当代工笔画已从技术传承、样式沿革的层面,逐渐转向对文化身份、视觉机制与精神表达的深度掘进,形成了一种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意识的新的创作趋向。
王依雅的创作,本质上是一场与传统的深度对话。这种对话并非怀旧式的复刻,而是以潘天寿所谓“画贵能极”的精神,将传统工笔的语言推向极致,又在极致处揭示其内在的悖论。她的《繁空录》系列中,宋代皇后九龙花钗冠的繁复纹样被渲染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每一处细节都似乎在诉说着权力与荣耀的极致。然而,繁复奢靡的冠冕之下并无面容,只有一层模糊的虚影。这种处理方式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创新,它构成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隐喻:历史的辉煌叙事往往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遮蔽之上。
王依雅,《繁空录皇后冠-海棠溪》,绢本水墨设色,200 x 160cm,2024
她以宋代皇后冠饰为视觉母题,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代纹样,而是通过图像学方法,解析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权力象征与性别隐喻。那些极致繁复的凤冠纹样在画面中既是对历史物质的还原,更是对传统文化结构的视觉解构。尤为深刻的是,艺术家在绢本之下衬以纸本虚影,形成“无面之相”的视觉呈现,使物质性的华丽与精神性的虚空形成强烈对峙。这种处理方式,已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创新,进入了观念表达的深层领域。
艺术家在处理传统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辩证智慧。她不同于停留在表层形式的消费玩味,对传统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或浮光掠影的借用,而是深入传统的肌理,在继承其精湛技艺的同时,又以现代人的敏感去叩问其中的沉默与空白。这种创作姿态在严谨、务实的学院传统中是“批判性继承”——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展览现场
图像叙事中的文化批判
当代工笔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叙事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工笔画叙事多依附于文学性题材,讲求“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而当代工笔画则更注重个体经验的表达与社会批判意识的融入,在视觉营造中构建起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叙事。
工笔画的当代性探索,首先体现在对其自身传统的再发现与再阐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笔画领域曾盛行两种主要倾向:一是对传统技法的忠实继承,力求恢复宋元院画的精神气度;二是借鉴西方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视觉经验,进行形式上的革新实验。而新世纪以来,更多的艺术家开始从文化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工笔传统,将创作建立在对传统视觉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之上。
在王依雅构建的视觉世界中,“金科玉律”这一主题获得了多层次的阐释。展览标题本身就已暗示了艺术家的批判意识:那些被视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女诫》系列作品给出了令人震撼的回答。画面中,传统束身衣以金属媒介的铁丝形态出现,既是对身体的束缚,也是对心灵的禁锢。艺术家巧妙地将规训的文字直接书写在画面上,形成视觉与观念的双重压迫感。
王依雅 ,《女诫-塑》,绢本水墨、铁丝,113 x 89.5cm,2025
特别让人思考玩味的是王依雅并未停留在对历史压迫的简单反思上。她的超越之处在于揭示了“规训”的美学化过程——束身衣上点缀的繁花、妆饰的蕾丝,都是权力将暴力规训美学化的手段。这种揭示让我们意识到,最可怕的禁锢不是赤裸裸的暴力,而是被装饰得美轮美奂、被内化为“金科玉律”的软性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触及了福柯所言的“规训权力”的本质——那种不依靠暴力而是依靠规范、不通过压制而是通过塑造来实现控制的权力形式。
在王依雅的《女诫》系列中,传统《女诫》文本以小楷工整抄录于画面背景,与铁丝塑形的束身衣形成图文互文关系。这种处理不仅是对古代女性生存境遇的历史追述,更是对潜藏于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当代审视。艺术家巧妙地将工笔的“工”与观念的“锐”相结合,使柔美的绘画语言承载起沉重的文化思考,实现了审美愉悦与社会批判的有机统一。
王依雅,《女诫-夜》,绢本水墨设色,127.5 x 106cm,2025
激活传统回应当代
将王依雅的艺术实践置于当代工笔画发展的脉络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其特殊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画的现代转型往往陷入两种困境:要么是简单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图式,进行表面化的“中西融合”;要么是固守传统技法,缺乏当代问题意识。王依雅的探索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她深入传统的内部,激活其中与当代人的生存体验能够产生共鸣的因素,通过工笔这一古老画种,回应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存在困惑。
她作品的反思力量犹如内家拳的内劲。工笔画的当代性不一定体现在媒材的创新或形式的激进上,而可以体现在对传统语言系统的内在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上。当那些无面的凤冠女子站在我们面前,当那些极尽繁华的景象最终指向一片虚空,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反省,更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映照——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但意义日渐稀薄的时代,我们是否也戴着各种各样的“凤冠”,却在其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王依雅以年轻艺术家的敏锐和勇气,将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带入了当代哲学思考的领域。在她的画作前,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法的精湛,更感受到思想的深度;不仅欣赏传统的美学,也直面生命的诘问。这种艺术实践证实了传统的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被重新诠释的活水源头。在这个意义上,王依雅的作品不仅是对“工笔画边界”的拓展,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诠释。
王依雅,《醉扶归》,纸本水墨设色,66.5 x 44.5cm ,2025
王依雅,《寻》,绢本设色、仿生花,30 x 30cm,2025
媒介特质与视觉机制的当代转换
王依雅在《上元》等作品中尝试将绢本绘画与影像装置结合,通过多层媒介的叠加,创造了时空交错的视觉体验。这种探索不是对传统工笔的背离,而是对其视觉可能性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工笔画本质特性的尊重——作品的核心理念仍然通过笔线、色彩和构图这些传统要素来传达,新媒体元素的引入只是为了强化而并非取代工笔画的本体语言。
王依雅,《上元》, 绢本水墨、多媒体影像,12 x 22cm,45.5 x 56cm(含框) 2025
《愿》作为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展现了王依雅创作方法的拓展性。五米高的“许愿树”上悬挂的红丝带与铃铛,既是对民间祈福仪式的再现,也是对当代社会中“欲望包装成愿望”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从传统工笔向综合材料创作的跨越,但其内在逻辑依然延续着她对文化符号的解码与重构。铁链与丝带的并置,既美丽又沉重,恰如欲望本身的双重性。
王依雅,《恨》,瓷碗、珍珠、琉璃、滴胶,6 x 15cm,2025
她的空间装置作品《愿》,变频灯箱装置作品《步步娇》,综合媒介作品《恨》等已经跨越了工笔绘画的平面和单一媒介。作为独立的绘画体系的工笔绘画,其当代化进程必然涉及对媒介特质与视觉机制的重新认识。当代工笔画家在材料语言上的探索,已从单纯的技法层面上升到对视觉感知方式的重构。
王依雅,《步步娇》,绢本设色、变频灯箱,194 x 99cm,2025
“渡越”意象
王依雅作品中的“渡越”意象,构成了其艺术思考的重要维度。从《尘寰》中的大观园盛景,到《灵墟》《云笈山》中的仙境描绘,艺术家的视角完成了一次从尘世到超越的飞跃。这种渡越并非逃避,而是通过艺术创造的一个“异托邦”——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但又与现实世界形成对照的空间。
《云笈山》中构建的女性乌托邦特别值得玩味。与《女诫》系列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画中女性在仙境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处理不仅是对历史中女性处境的反拨,更是对一种可能性的开启。艺术家借用了道家阴阳平衡的宇宙观,构建了一个超越儒家性别秩序的理想世界。
《灵墟》则代表了王依雅创作中的超越维度。画面中粉色基调的仙境营造,既是对道家思想的视觉转化,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探询。与《女诫-塑》中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灵墟》展现了一个自由徜徉的理想之境。这种从禁锢到自由的视觉叙事,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创作主题的完整性,更展现了她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王依雅的创作不再仅仅是对传统的回应,而是积极参与了传统的再造——她不是在传统之外批判传统,而是在传统之内开辟新的可能性。
王依雅,《痴园-美玉》, 绢本设色综合材料,124.6 x 87cm,2024
文化基因与当代语境的融合
当代工笔画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艺术语境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或风格混搭,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找到与当代人精神世界相通的内在连接点。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现代表达,必然深植于文化传统的土壤。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简单的形式创新而具有思想的深度,正是因为她对传统文化有着系统性的研究而非片段的挪用。从汉赋的瑰丽想象到宋代院画的精微气象,从道教宇宙观到儒家礼仪制度,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在她的创作中被激活、重组,成为表达当代人精神困境的丰富语汇。
王依雅的创作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她从汉赋的瑰丽想象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思维与宇宙观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同时又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度,又充满当代的体温。她的《灵墟》《云笈山》等作品构建的仙境意象,既是对道家思想的当代诠释,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视觉探询。
王依雅,《清规》,纸本水墨,滴胶,木雕花板,23 x 17cm x 2,2025
结语:当代工笔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以王依雅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笔画家,以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当代意识,为这一古老画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们的实践表明,工笔画的当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种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本体的演进,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传统与当代关系的成功范例——在尊重传统内在逻辑的前提下,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当代文化成果,最终实现中国绘画精神的当代延续与升华。当代工笔画的发展道路启示我们,只有深入传统的内核,才能真正地超越传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坐标。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