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0-13 17:27
在智能科技与人文艺术深度交融的时代,陈思以艺术指导与体验设计为创作核心,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跨媒介设计语言。她的作品贯穿环境设计、数字艺术与品牌叙事,从城市空间到互动装置,始终探索着一个核心命题——在科技赋能的当下,如何通过设计重构人与空间的感性连接。
陈思现居纽约,活跃于国际艺术与设计前沿。她将景观建筑的系统思维、空间叙事的情感深度与AI的生成能力相融合,塑造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创作世界。
问:你最初是从景观建筑出发的,如今的创作跨越艺术、品牌、科技多个领域。这个转变对你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这并不是转行,而是一种延伸。”陈思笑着说。她解释,景观建筑的学习让她拥有了一种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我习惯从系统去看世界:空间、情绪、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循环的。后来进入体验设计和艺术方向,我依然在做同一件事——只是媒介从植物与地形,变成了光、声音与数据。”
陈思喜欢用“呼吸的空间”形容自己的作品。“我希望设计是有呼吸、有情绪的。哪怕是一盏灯的变化、一段触发式音效,也能让人感到某种生命的律动。”
“Ten out of Ten”
问:你在世界领先的环境设计公司工作多年,也带领团队探索AI和可视化。那段经历如何影响你?陈思说,那段时间让她理解了“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革新。“在公司里,我负责研究AI在可视化中的应用。很多人用AI只是为了加速出图,但我更关注它如何扩展想象力。例如我用AI去测试空间的‘情绪’,让团队在设计阶段就能感受到环境的氛围和节奏。那种从理性走向感性的转变,后来成了我创作的重要方法。”
她带补充:“我也带了几场内部分享会,介绍新软件、AI绘图与实时渲染的比较研究。能看到团队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主动用这些工具去表达故事,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问:作为艺术指导,你如何理解“体验设计”?“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共情设计’。”陈思说,“体验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双向连接。好的设计不只是视觉上的漂亮,而是让人有‘被理解’的瞬间。”她提到自己在阿布扎比气候会议的项目中,用互动装置把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变成可感知的光与声;在布鲁克林时装周的项目里,她让观众的涂鸦通过实时投影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我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在体验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那一刻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共同创作者。”
“Ten out of Ten”
问:你在美国的创作越来越多与社会与文化议题有关,比如与建筑师Jerome Haferd 的合作项目。能聊聊吗?陈思点点头:“我们正在合作一个关于历史与未来的项目——将哈林区的老建筑改造为文化中心,用互动技术重新激活被忽略的记忆。”在她看来,这是设计的另一种使命:“我不希望科技只是炫技,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艺术指导不只是让空间更美,而是让记忆重新被看见。”
问:你未来在国际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接下来,我会把重心放在几个方向。”陈思说。
首先,是她即将展开的个人展览《Leaving》。“这个系列正在筹备中,将陆续在纽约、加州,以及国际的艺术平台展出。它是我对‘触感与消逝’的延续性探索,也是我近年创作思考的一个转折点。”她解释,《Leaving》以“告别”为主题,探讨人与空间、物件之间的情感痕迹。“我希望观众能通过自己的触碰,让作品‘活起来’。那一瞬间的温度和印记,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就像所有的相遇一样。”
与此同时,她也在筹备另一系列以 TouchDesigner 为媒介的互动展览。“这部分作品延伸自我之前在纽约设计周的《Touch at the Infinite Weave》装置,我会继续用实时视觉与声音互动去探索‘连接’——比如,人在空间中的移动,如何触发光、声、影的回应;或者观众的情绪数据,如何转化为现场可见的节奏。”
此外,她也在参与一个仍处于保密阶段的跨界品牌与艺术项目。“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把空间体验、叙事设计与视觉内容结合起来。它让我重新思考‘品牌’的意义——不是营销,而是情感的延伸。”
“Ten out of Ten”
问:你的创作中有很多AI、传感、实时影像等技术,但整体氛围却很温柔。这种平衡来自哪里?“可能是因为我始终把科技当作情绪的延伸。”陈思说,“我不希望它替代人,而是放大人。AI可以帮助我找到新的叙事方式,但真正触动人的,仍然是情感的共鸣。”她认为,未来的艺术指导需要同时具备理性与感性——“理性让我们理解系统,感性让我们理解人。”
问:你怎么看待AI对设计行业的冲击?陈思思考了片刻:“AI确实改变了创作流程,但我更关注它带来的思维转变。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原创’。我常对自己说,未来最稀缺的不是技能,而是真诚的感受力。机器能生成图像,却无法生成情绪。保持好奇与敏感,才是设计师真正的未来竞争力。”
结语陈思的作品不喧哗,却在细节里藏着强烈的温度感。她以艺术指导的视角构建空间叙事,将科技转化为情感语言,让“体验”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记忆的媒介。她说自己正在努力建构一个新的创作生态——在那里,AI与情感不是对立,而是共生;设计不再是服务于物,而是服务于人的存在。未来几年,她将在纽约与国际舞台上继续探索这些边界,从可触的家具到虚拟的光影,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观者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
“我想创造的是能被人‘感受’的作品,”她说,“哪怕只是一瞬间,那种触动就足够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