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8月15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文史研究馆支持的“史笔诗心——薛永年学术艺术展”(薛永年艺术百科)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共展出书法、绘画、篆刻等各类作品100余幅,学术文献300余件。
薛永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在美术史研究方面专博融通、借古开今,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品评相兼、担当立言。他的学术研究和丰硕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也对中国美术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展览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展览前言里评述:作为由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三代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先生“借古以开今”的学术思想,助力中国传统学术与艺术在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他“为中国美术立言”的理论构想,彰显出一代学人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自信自觉。
![]()
展览现场
从本次展览全面展示薛永年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诗书创作,以大量文献、手稿、书信、照片勾勒其治学历程和研究方法,以诗书画印共美展现其丰厚的人文艺术修养,此外还呈现其师道传承和艺学交往。
![]()
展览现场
展览以丰富的文献较全面展示薛永年先生的学术历程和丰硕成果,在美术史方面,有个案研究、画派研究、传统书画论研究,填补了空白,深化了认识,总结了历史经验,既有对百年美术变革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又有对美术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思展望;在美术理论方面,则是论从史出、立言践行,既有对当下美术创作现象的洞见,也有呼吁着眼于“为中国美术立言”的理论构想。
![]()
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的薛永年先生的艺术作品包括各个时期的诗书画印,既有与师友砥砺的诗画唱和,也有研究画史的题画诗跋;既有博采众长的金石篆刻,也有感时抒怀的各体书风。这些理论结合实践的艺术创作,既是作者综合修养与实践功底的展现,也是中国传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融贯合一,更是各种艺术创作形式合奏的美育心曲。
![]()
![]()
展览现场
展览还特设“教学厅”,展现薛永年先生的为师之道。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的首届本科生、首届的研究生,第三任美术史系主任,以及第一任研究生部主任,他承传前辈师长的道德文章,赓续文脉,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了以德立身、以美育人。
▋史与论 通古今
“一般永远存在于个别之中,一般是个别的一般,个别是一般的个别,只有以新的视角或新的方法做本专业的个案,才能揭示出超越前人的确有一得之见而非泛泛的理论认识”。薛永年先生认为正确的史论关系应该是:由史出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在具体的研究中,即从个案出发,从史实出发,从历史承变着眼,在个别与一般的结合上、在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中归纳抽绎出点滴可感的普遍意义。
![]()
![]()
![]()
![]()
![]()
展览现场
薛先生的学术成果丰饶。这一部分拟以大量手稿、书影、图片、表格、话语等呈现其治学方法、学术历程、特点和成果。南北主墙围绕“以史为鉴、借古开今”“论从史出、立言践行”两个主题展开,展现其“史”“论”“评”“鉴”相对独立而又融汇一体的学术概貌和勇于担当的学术精神;展场空间内一方面穿插其早年求学的珍贵笔记,一方面展示其与治学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循着薛先生的学术之路,期待观者能够随之展开一趟“问学”之游。
![]()
![]()
![]()
![]()
展览现场
▋学与艺 融知行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此为中国文化要求为学为人之宗旨。
在学术之余,薛永年先生工诗善书能画,早岁勤于篆刻,修习绘事。虽然他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又是西泠印社特邀社员,但其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作为强调中国艺术本体研究的史论家,他将诗书画印的实践体悟当作研究传统必备的综合修养,通过研习传统艺术,切实把握艺术规律,使问题研究深入肤理,不做泛论空话和隔靴瘙痒之论。
![]()
![]()
![]()
![]()
![]()
展览现场
这一部分在展场空间中一方面呈现薛先生早年诗书画印的练习之作,勾勒其脉络;另一方面展示其书诗之作,以自作诗为主,或行或隶。另南北主墙上展示其自作题画诗书法十余件,辅以画屏呈现所题画作高清大图,个别配合所写评论文章,这样的“诗画唱和”既是薛先生与前贤艺术心灵的对话,对于观者而言,也是在品读中感受别样的诗画共美。
![]()
![]()
![]()
![]()
展览现场
▋教与学 尊承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
![]()
![]()
展览现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个人教学方面,薛先生一是以自己师辈的道德文章为榜样,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秉承身教胜于言传;二是以教学需要带动研究,不断开设新课;三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帮助,批阅论文、极为认真,多次审改、不厌其烦,并且鼓励“弟子不必不如师”,支持超越自己,开辟学术新天地;三是利用带学生外出实习考察机会,广求师友,转易多师,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四是教学相长,以在学期间的研讨课、毕业后的师生雅集,既作先生,也做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师生共同进步;五是毕业之后,依旧关心,推荐参加国内国际研讨,努力扶持,终生指导,热心提携。从主持美术史系教学而言:第一制定了扶老携幼、赓续文脉的方针,扶助老教授发挥作用,落实职称,解决困难,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成长进步;第二抓教材建设;第三设立奖学金;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教学、东方美术史教学,中外美术交流比较教学,开拓书画鉴定与鉴藏史研究等学术发展需要的新方向。此外,薛先生更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多所高校和文博机构以讲座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美育。
![]()
![]()
![]()
展览现场
以德立身、以美育人,这是薛永年先生为师之道。此展厅以教学手稿文献为主,辅以照片、表格、影像、书法作品等,展现薛先生的师道传承、名师风采、教学举措等,尤为重要的是,观者可在论文批改的字里行间、共座影像的循循善诱中重新回到课堂、感受“先生”在此。
▋师与友 相砥砺
薛永年先生的学术艺术道路是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相伴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在与师友的砥砺同行中参与并推动当代中国画的演变。
![]()
![]()
![]()
展览现场
学术中的师友不仅在通信中探讨学术观点,共同推进史论研究,还寄赠诗词,如徐邦达先生赠诗表达称赞,王伯敏先生鼓励从事20世纪美术学术史研究,给予研究课题的引导督促、给予实物教学、以诗画相赠,张安治先生以手把手的方式给予整理手稿的机会,等等。艺术上的师友则既表现在艺术创作规律的交流,也体现于以诗画品评的方式相互促发,挖掘传统交流方式,实现在艺术文化上的生动活泼的互动;尤其是薛先生“美术史式”的当代画家评论获得画坛的一致认同。他的画评从同代画友开始,继而“既写这代画家的师辈,也写他们学生辈中的佼佼者”,上通下连,在老中青三代的代际传承中扩展为一条由近现代到当代的清晰脉络。追忆前辈时,情感真挚且善于总结经验;述写同辈时,交流对话中力求客观公允;评介后辈时,提携鼓励中多寄殷殷期许。在薛先生评介的诸多当代中国画家中,同代画家已多是业界公认的名家,中青年一代也多是业界中坚力量。这可谓是他与所评介画家共同构建的“当代画史”。
![]()
![]()
![]()
![]()
展览现场
师友之交,既见性情,也显游迹。这一部分遴选部分薛先生写赠画坛师友的题画诗及画坛师友回赠原作,以窥其以画评相交之一斑;另展示学术交流信件、辅以交游照片,呈现代际间的砥砺共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部分作品展示:
![]()
与古为徒及跋 薛永年 书法 97×46cm 2006年
![]()
竖起敞开七言联 薛永年 书法 180×32cm×2 2022年
![]()
题饶宗颐书画展 薛永年 书法 133×60cm 2022年
![]()
观潘天寿个展 薛永年 书法130×49cm 2022年
![]()
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七绝 薛永年 书法 134×67cm无年款
![]()
“此中有真意”印 薛永年 篆刻 纵2.5cm 横2.8cm 高6cm 1960年
![]()
原拓剪贴 薛永年 篆刻 70.5cmx35cm 无年款
![]()
薛永年所用刻有饶宗颐题“方壶楼”之紫砂方壶 壶通高6.5cm 2016年
![]()
《华嵒研究》书影 薛永年著 1984年
![]()
《名家鉴画探要》书影 薛永年 2008年
![]()
《扬州八怪的艺术世界》书影 薛永年 2021年
![]()
大学期间 《中国现代美术史笔记》1961年
![]()
大学期间 《麦积山杂记》1962年
![]()
大学期间 《麦积山杂记》1962年
![]()
《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的再认识》打印批改本 2002年
![]()
2016年9月,薛永年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分会上致辞
![]()
2019年12月,薛永年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第1排右8)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