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9月27日,“石头自陈辞”袁泽强个展在松山湖盒子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冀然担任策展人,刘可任学术主持,呈现了艺术家袁泽强创作系统中图像的生成机制与意义转换,是袁泽强阶段性探索成果的展示。
以下为策展人冀然为本次展览撰写的前言文章。
石头自陈辞
——冀然
袁泽强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着“临时性组合”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他通过对日常图像的收集、解构与重组,构建出一个独特的视觉研究系统。本次展览“石头自陈辞”作为其艺术探索的重要阶段,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系统中图像的生成机制与意义转换。
“石头自陈辞”展览现场
在《尚书·禹贡》中,“怪石”作为贡品的记载标志着石头从自然物向文化载体的转变。展览以“石头”为引,在艺术家的重构下,石头既保持了其作为自然物的物性,又获得了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意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物质与精神的独特纽带。
展览空间中,主展厅一侧墙面铺满皂刺,从植物角度来看,皂刺是皂荚树的棘刺,具有防御功能;而在实际功效上,皂刺又具有消肿杀虫的药效。这种既防御又治愈的双重特性,使皂刺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视觉符号。艺术家通过将海量的皂刺精心布置于墙面,创造出一个既具有触觉冲击力又蕴含文化隐喻的装置现场。而在美术馆室外,艺术家将皂刺的体量进行倍增,从而使其具有了巨石般的雕塑属性,这不仅是对空间与剧场性的概念演绎,更是对物质属性的再思考。
礼物 Gift 2025 尺寸可变 Dimensions Variable 皂角刺 Gleditsia Sinensis Thorns
与“皂刺”形成对话的是《临时性组合》系列的装置性延续,这组作品采用正负形的构成方式,两组作品中的其中一组在画面中央进行镂空处理,露出背后的展墙;另一组则悬挂在侧,正好填补了空缺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是对“临时性组合”的具象呈现,更是对巨石纪念碑性的巧妙解构。在组画中,每一张作品都以石头图像为主题,这些石头在不同时期被雕刻成像,随后又被水泥封存,这样的历史演化呈现了“石”与“像”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与遭遇。在“临时性组合”中,这些图像经过艺术家的解构与重组,脱离了具体的物象指涉,成为视觉研究的基本单元。在展览动线上,那些象征着空间隔绝的石墩随机出现,将天空与地面、内部与外部、我们与他们等关系的指涉不断翻转、交互融合,使石头在现代生活中的另一层含义悄然显现。
悖论 Paradox 2025 300 X 430 X 6cm ;250 X 350 X 5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Acrylic on Canvas
在回廊展厅中,“临时性”再次得到延伸。艺术家将自己的眼睛以平面“装置”的形式呈现,与其呼应的则是《临时性组合》的“编年史”,该系列涵盖了早期创作以及以“石柱”为题的持续研究。柱子既是空间的桥梁与载体,亦是距离的隔绝与遮挡,这一主题展现了艺术家对“空间的生产”的思维辩证。
你怎么看 What Do You Think 2025 84 X 150 X 6cm X 2 灯箱 Lightbox
临时性组合 Temporary Combinations 2025 105 X 150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之间 Between 2025 尺寸可变 Dimensions Variable 布面丙烯综合系列 Mixed Media Acrylic on Canvas Series
长期以来,他通过系统性地收集日常图像碎片,寻找那些具有“刺点”特质的视觉细节,进而对这些图像碎片进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石头、皂刺、柱子以及石墩等物象都脱离了原有语境,成为构建新视觉关系的元素。因此,他的创作摒弃了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组合中寻找意义的踪迹。皂刺的尖锐与石头的沉重,石柱的支撑与石墩的分割,形式的完整与图像的碎片,这些对立的共存暗示着当代视觉文化中的多元特质。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图像饱和的时代,这种体验在某种意义上与皂刺的尖锐形成了一种隐喻的对应,也是对图像“刺点”的反向编码。
游戏 Game 2025 直径60cm Diameter 60 CM 镜面不锈钢 Mirror-Finished Stainless Steel
天空 Sky 2025 尺寸可变 木梯、镜面 Wooden Ladder, Mirror
石头自陈辞 Stone's Monologue 2025 250 X 320cm 视频播放器、脚手架 Video Player, Scaffolding
虚空 Void 2019-2025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毒药 Poison 2025 尺寸可变 Dimensions Variable 皂角刺 Gleditsia Sinensis Thorns
我们如何理解图像的本质?如何看待拟像与仿真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通过《临时性组合》这个系列作品,艺术家不仅为自身建立起了系统性的创作语言,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正因如此,他的创作不仅是作品的静态呈现,也是一次对思想过程的全面剖析。展览融入了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反馈,最终形成了以“石头”为基点的“临时性组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