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湖南公共艺术季:让艺术抵达更多人

作为湖南美术馆的重要展览品牌,湖南公共艺术季每两年一届。正在展出的“与时并流——第二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将湖南美术馆变成“时空实验场”:18个独立空间交予艺术家,艺术家再把作品彻底交予观众,完成一场“策展人—艺术家—公众”的接力。它跳脱传统公共艺术对“公共性”的预设,转而在探讨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中追问:艺术如何真正抵达更多人。

从首届春节到今年国庆,看似只是档期平移,背后却是湖南美术馆对“公共艺术必须抵达更多人”的执念——国庆人流如织,正是让艺术“出圈”的最佳窗口,都是同一初心的外化:让每场展览都成为可参与、可分享的艺术事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45064b4f4ab73b199cb40ae3cb4215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2a8afb4e2026c39703fa29098b4bb56.png

多元现场:

18件作品与18个独立空间

湖南美术馆一楼,“空性自在”、“见素抱朴”、“玄圃积玉”三单元层层递进,徐徐展开。18位/组艺术家带来18件独立作品,每个空间都可沉浸、互动、自由探索,步步皆景,开启多样艺术体验之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8509ae0b64020eb59c5220a4c67588c.png

秦冲邀请观众为每一滴来自湘江的水写上美好祝愿。2023年8月,秦冲独自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邂逅一段干涸的河床让他深受触动,并促成了户外装置作品《泪》的诞生,通过水滴这一核心元素,为沙漠赋予了浩瀚的时空感和生命的张力。此次,他将这件作品从沙漠搬到了湖南美术馆。他用三天时间清扫沙子以模拟沙丘形态,并将装满湘江水的袋子融入装置中。借水滴连接沙漠与湘江,作品传递生命与时间的意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86b1991df5efd45f6f6e69ebed7845c.png

人们在宋冬打造的空间中下棋、打桌上足球以及完全放空的闲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题目出自 17 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宋冬利用镜面反射创造了一个镜幻的虚空,桌椅、沙发、茶几、三轮车等日常物件散在空间各处,以此挑战艺术的传统观念,将日常用品直接提升为艺术品,揭示了物的价值在于艺术家的重新选择和赋予的新意义,引发观众对艺术本质和边界的深刻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a16fa9dab0e111d4241ae0ebccdad13.png

王光乐的《白盒子》是一件容易被忽视的作品,试图通过由几条通路组成的立方体探讨路径的隐喻。艺术家邀请观众行走其中,在过程中体悟一个真理:一个人一次只能选择一条路,不要问选择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是由自己走出来的路来获得存在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eeb450590d4a165c6f8c31254524c4fd.png

尹秀珍的《时间纤维》为人们打造了一个静谧的冥想空间。数百个小小的瓷块充斥其中。她将不同人穿过的衣服碎片浸泡在瓷泥中,捏制成佛像般的“抽象物”,入窑烧制。布料纤维燃尽消失,只留下坚硬而洁白的瓷块,布料的纹路和空隙却完整保留。这些瓷块成为空间和时间的结晶,抽象的时间通过具体物体转化为个体的经历与记忆,最终凝结为时空的容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6db5f247fc51e8793b66b66f7ebd012.jpg

时子媛希望逛展累了的人们可以随意坐在从本地取来的大石头上休息。她在《回响室》中用陶瓷再现土石,使其空心化,可以浮于水面并随着水流碰撞发声。作品通过材料与声音打破人们对事物的惯性思维与固有认知,不仅颠覆了石头的固有印象,也革新了陶瓷的常规展示方法,邀请观众重新审视物质的多重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df8b2d6f9413f8c9c58c8d46a573729.png

王相洁在本次展览以三件作品延续了"隐居"主题的探讨,除了两件平面绘画以外,《隐居的坐标》则引入互动式的观念:邀请观众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进行定位并写下对特定问题的简短回答。不断题写和覆盖的文字,在画面中形成密度与空白的变化,共同构成一幅由时间经纬与群体想象交织的当代隐逸地图。

18个独立空间,涵盖架上绘画、装置、影像、新媒体、互动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件作品都在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回应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177981b4f1dcc46556bc3284b1e3360.jpg

​“我理解的‘与时并流’——它不是盲从,而是通过当下的感知、通过身体的行动,去把潜藏的能量转化为经验性的、公共性的剧场。”李林晓将这个理解带入到作品《声音剧场》中:无人机携带光源在舞台中移动,触发地毯下的传感器,声音因此被激活。观众的动作、他们的光的轨迹,都会即时改变声场的生成。剧场不是预先写好的,而是在此刻、在流动的时间中不断展开。

策展实验:

探讨作为开放主题的公共性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赵力指出,“与时并流”一语可追溯至明代,原指在时间的洪流中同步前行;移用于艺术,则强调时间维度下空间的持续转化。时间流逝,空间随之漂移,其变化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人际关系的重组与再生产。据此展览提出,公共性并非先验命题,而是一种在时—空交织中被不断生产、不断改写的开放性场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669ecad1ee95f4026387104a705af28d.png

学术主持赵力(左)在导览中

“通常,艺术家会预设一个公共性,再以作品加以论证。我们反其道而行:先让时间显形,再让空间发酵。”赵力解释,时间本身就是最稀薄的公共资源;而艺术家惯常的“工作室-白盒子”闭环,往往把空间压缩为私人场域。展览试图拆毁这一闭环,把“时间感”注入空间,使作品不再宣示意义,而成为触发讨论的“诱因”。为此,策展团队为每位艺术家辟出独立“时区”,任由其自由排演;作品仅提供初始向量,真正的公共性在观众与时间的碰撞中生成。传统公共艺术把作品“摆出去”即可宣称完成,本次展览则把“公共”拉回流动的时间轴上,让意义持续生成、反复重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a54dff7df4c7be7f2a0e1aa831ac9bf.png

展览分三单元,赵力各以一字点睛:

第一单元“空性自在”——“空”,借自中国古典思想,空非无物,而是让物得以重新入驻的“可待”状态,作品以留白、间隔、悬置为策略,使空间在“不饱和”中重获生产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cccdb61baf0ab83bc4f27ce1e30ef100.jpg

第二单元“见素抱朴”——“白”,白不是颜色,而是色度的退隐,艺术家以白制造“有/无”的临界视差,引导观众在视觉失重处体认“无”的盈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9a6d4187b2b3e805c422b98bf56f27b8.jpg

第三单元“玄圃积玉”——“黑”,黑被还原为未名的深度与不可测的远方,暗空间被设计成可步入的仪式现场,观众以触觉、听觉等本体感觉重新校准感知,体验“看不见”所释放的无限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4590ee63332d4d60fef38585cadaa10.png

在现场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参展艺术家跨越不同代际,各自对时空命题给出差异化回应:刘丹、尹秀珍、宋冬、秦冲、王光乐等资深创作者以沉淀多年的艺术语言与历史意识,赋予作品厚重的文化纵深;华成、王恩来、时子媛、王彦人等新生代则依托前沿媒介与实验策略,释放当代感知与技术创新。

赵力表示:“在选择这18位艺术家时,我们主要从视觉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考量。首先考虑了艺术家作品的视觉效果,包括色彩、形式和表现力等方面,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对比,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其次,我们特别注重作品观念间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体现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理念上。通过反差在两个方向上都能展现出每位艺术家的独特塑造性,使整个展览更加多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e7d98a0fcc4f3c2f6d271c1087c9797.png

持续探索:

让展览成为公众参与的艺术事件

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回顾了与学术主持赵力的合作历程。

双方早在三年前就产生了合作的意愿,最初计划是策划一场以水墨为主题的展览。然而,湖南美术馆后来推出了“水墨40年”当代艺术展,这在主题和内容上与原计划的水墨展览有所冲突。恰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正在筹备中,于是邀请赵力把“水墨”概念纳入公共艺术框架继续推进,于是有了第二届的合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f6579b3aa726cd4d9d283d8217b81ac.png

从首届主打“湖湘本土”到本届弱化地域、突出“实验性”,本届展览呈现的变化也显而易见。田绍登坦言,展览从立项到落地都在持续微调,地域文化命题让艺术家愿意围绕“湖南”深挖,只是定制式创作周期更长、投入更大;转向实验性议题后,艺术家依旧保有充分自由,观众也能获得多元解读空间。同时,此次展览的作品体量都很大,都需要很长的落地时间。美术馆和策展团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首届的成功,让湖南美术馆在第二届的策划与推进过程中更有底气,遇到问题应对更为迅速。

田绍登强调,公共艺术季以“公共性”为首要准则,本届展览让观众的现场体验与参与感更为突出。

“齐白石的作品无疑是经典的艺术瑰宝。如果我们将齐白石的作品简单地挂在展厅里,观众固然能够欣赏到其艺术之美,但这只是一种传统的审美方式,缺乏引领性。所以,我们必须创新,用新的方式去引领观众去体验、去参与,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还可能是美的传播者。当观众在参观展览后,能够对朋友说‘那个展览很有意思’,并且主动推荐给他人时,这就说明我们的展览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感。观众的这种传播行为不仅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艺术。这正是我们强调公众性的目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0a47c5e6acbf4e6187415c98667430a.png

展览开幕后一周,湖南美术馆在9月28日迎来了它的六周年生日。湖南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探索全新的模式、思维方式、呈现方式和体验方式,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新鲜感和独特性。两次公共艺术季的成功举办,正是美术馆不断成长的有力见证。

田绍登表示:“从美术馆的角度来看,这两届展览都展现了独特的创意,这得益于吴洪亮院长和赵力教授这两位负责人——他们都是在国内外艺术策展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拥有成熟且前瞻性的策展理念。在合作过程中,我们美术馆始终秉持着充分尊重他们的专业意见,避免过多干预的原则,同时积极与他们共同探讨、商量,以确保展览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美术馆的工作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尤其是美术馆的年轻团队深度参与其中,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推动展览的实现。我相信,通过历练,这支团队未来完全有能力自主策划更有思想、更有温度、更有创新精神的展览,呈现给广大观众。”

此次展览将持续10月26日。

作者:江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