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2025年10月19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荣宝斋主办的第三届“中的精神——当代中国设计与工艺展”在深圳隆重推出。本届展览主题为 “雅的进化”,汇聚 27位当代中国设计师、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的74件(组)作品,以当代设计与工艺语言,探讨“雅”的当代表达与生活化转化。
前言
“雅”的进化
本届“中的精神:中国当代设计与工艺展”,将主要围绕“雅”的美学及其当代性展开。
雅,是自《诗经》以来中国艺术美学最重要的审美概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造物和生活美学的基本理念。与“颂”(庙堂)、“风”(民间)的美学不同,“雅”的美学主要与贵族的知识、文化和教养有关,后来成为“士”这个阶层最推崇的审美理念。宋、元以降,士大夫文人生活美学的核心就是“雅”。明、清两代,在苏州、杭州等地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在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当时文化精英们的雅物、雅观和雅好。
就中国的设计与工艺美学而论,以“雅”这个概念为核心,周围容易区分较为重要的概念有四个:文雅、古雅、淡雅、闲雅。这四个概念相互区别,也有联系。文雅,与“优雅”、“典雅”相近,是建立在儒家哲学上的审美,以文质彬彬、中正平和为尚。当然,若作更细微的区分,“典雅”在儒家的美学中代表礼仪与规范,更为庄重。古雅,来自中国人历史悠久的尊古、崇古传统,近人王国维将其作为美学理念提出,这个概念颇具中国特色,也与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对古风的推崇有相似之处。淡雅,与“素雅“的概念相近,是建立在道家哲学上的审美,以朴素、平淡为尚。闲雅,重在一个“闲”字,生活不但要安闲、闲适,还要有闲趣、雅趣,在闲情偶寄中得出无所为而为的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艺术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美学,其实就是“雅”的美学。中国的现代文化,也由旧时代的贵族文化转为平民文化。平民的、大众的、民间的文化得到推崇,“雅”的文化虽然还在,但颇有颓势的黯然。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对世界艺术的发展有了足够的了解,会发现事实上每个伟大的文化都有他们的经典,都有他们对“雅”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在高级的地方是相通的,“雅”和“俗”是辩证的。从今天的文化立场看,完全可以说“雅”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最精华的部分之一,中国当代工艺与设计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跟这一传统有关。
当然,“雅”的生活美学在今天面临着一个日常的、现代性的转化问题。它应该由一种“士”的审美,一个文化阶层的审美,转化为平民的审美、日常的审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鉴于上述考虑,我们把今年“中的精神”主题定为:“雅”的进化。我们希望,中国的当代设计家能够持续不断的在“‘雅’的生活化”这个方向上发力,使雅的美学重新回归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文雅
文,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赞扬周代的礼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观念发生的角度来看,先有“文”后有“雅”,没有“文”就没有风、雅、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伸。“文”和“雅”,价值指向都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基于历史经验的审美判断。与“文雅”相近的是“典雅”、“优雅”等概念,典雅言庄重,优雅喻秀美,各有侧重。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越来越多的介入视觉艺术与工艺造物的创作活动,他们对于“文雅”的体认使之逐渐成为中国典艺术的主要特征。当代工艺与设计的实验性与“文雅”之物多有互动,实验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这一传统的创造性延伸。
古雅
中国的艺术,历来崇古、尊古、好古。对于中国人来说,“古”,就是文化的源泉,文脉的依归。宋、元,金石考古之学大兴,崇古之风更是弥漫于艺术的所有领域。元人赵孟頫说绘画“作画贵有古意”,说书法“古法终不可失”。古意、古法,也成为明、清艺术与工艺造物遵循的圭臬。近人王国维曾讨论过“古雅”的概念,他说“古雅”是“优美”与“崇高”之外的第二形式,是经验的、后天的,可以通过修养得来。也就是说,“古雅”是追慕古典文化的结果。在中国当代工艺和设计创作中,追慕“古雅”、与古为徒,仍旧是一条重要的道路。然而,较之古人,今人观念更为开放,思路更为自由。事实上,古雅真正的价值在于“以今观古”,是用今人的眼光创造性的阐释古人、发扬古人,让古典的美活在当下,与当代的精神融通。
淡雅
淡雅之美,要在一个“淡”字。是平淡,是恬淡,是道家哲学的审美意趣。《道德经》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是在说,作为宇宙的本源,“道”虽平淡无奇,却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中国的艺术,自北宋以来崇尚“平淡天真”,并将其作为文人画审美的最高追求。平淡之美,也反映在工艺造物的意趣中,比如,青瓷的颜色追求“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事实上,平淡天真、冲淡平和,即是审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道家的“淡”与儒家的“雅”结合,使入世之韵有了遗世之风,雅之意韵更显悠远、轻盈。
闲雅
闲,就是生活的留白。如果没有闲适的生活,就不会产生生活的美学。有了安闲,才有艺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些,都是闲中得句,闲处的美好。古人虽以大业文章为务,求三不朽,却也珍惜“偷得浮生半日闲”。明末江南的文人最懂“闲”的妙趣,文震亨、李渔把人生活成了闲雅的美学。在一个平民的的时代,中国的当代工艺与设计,更要回归于生活场景,去到公寓、写字楼和工作台,融入日常。所以,“闲雅”的当代价值就是雅的日常化,使这种来自古人的审美安闲成为安顿今人心灵的生活美学。
周博
【作品】
白明《墟相·卷轴》尺寸不规则2022
洪卫《回》铁梨100×100×35cm2013年
陆斌《97式花器》釉陶,尺寸不规则,2009-2024
凯瑟琳《蓝·鞣》尺寸不定,真丝、生丝、蓝靛、丝,2024年
张凡《腾腾葫芦》7.5×6.5cm琥珀、珊瑚、18K金2025
王克震《偶器》,2024年,银,32.4cm×16.2cm×32.5cm,18.5cm×10.6cm×18.8cm,14.6cm×8.8cm×17.9cm
《白纯V》40×30×14cm玻璃2025年
魏子欣《81根针》4.8×4.8×4cm翡翠、线2025
郭雷《万通纹大漆禅椅》53×43×77cm 座⾼45cm天然⽣漆 铁⼒⽊ ⾦银粉 苎麻 矿物质颜料2024年
制作周期11个⽉ 此件作品参与央视纪录⽚《宋画⾥的⽣活》拍摄。
自2023年首届启幕以来,“中的精神”展持续引发艺术与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它以当代视角回望中国美学传统,展现从古典造物到当代生活方式的精神延续。本届展览以“雅”为核心,分为四个单元,重新阐释这一贯穿千年的美学理想:
文雅:中正平和、文质彬彬的儒家之美;
古雅:以今观古、重释古典的精神风骨;
淡雅:平淡天真、自然无华的道家境界;
闲雅:闲适从容、回归生活的日常美学。
从《长物志》《闲情偶寄》到当代的工艺创新,“雅”的精神早已超越了士大夫书斋的范畴。本次展览让“雅”走入城市的光影与日常,使传统美学在当下生活中被重新触摸、理解与使用。
参展的知名艺术家与设计师包括白明、洪卫、陆斌、王克震、张凡、金贞华、凯瑟琳·冯·瑞星博、宁晓莉、王健、王沁、郭雷、高俊杰等。展品涵盖陶瓷、漆艺、竹艺、纺织、金工、玻璃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当代工艺的多元性与东方精神的当代表达。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文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本次“中的精神”策展人周博、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研究院副院长刘君,以及参展艺术家和媒体出席了开幕式。
荣宝斋广州、深圳总经理陈目在开幕式上表达了对各领导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本次展览支持的感谢。她说:“今年是‘中的精神’展览第三年,也是荣宝斋落地深圳的第三年。”“如今中国的当代设计与工艺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希望‘中的精神’这个展览成为这股力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文斌主席也对本次展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荣宝斋创立的“中的精神”这个品牌与深圳这个城市高度契合。“深圳作为‘设计之都’,非常愿意与荣宝斋一起,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雅的美学不是复古,而是一种精神的再生。”策展人周博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雅’从古典的审美符号,成为一种当代人可感可触的生活方式。”
而艺术家代表洪卫从个人的创作实践出发,也由衷地希望当审美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雅”这个人们认为的“虚词”,能够真切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得到落实。
三年耕耘,“中的精神”展览持续立足深圳“设计之都”的创新生态,让“雅”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5年的深圳金秋,将再次以“雅”,照见中国设计的精神之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雅——第三届“中的精神:当代中国设计与工艺展”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9日—11月10日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L3 花园展馆
指导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荣宝斋
承办单位:荣宝斋广州有限公司、荣宝斋(深圳)拍卖有限公司
策展人:周博
学术主持:杭间
出品人:赵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