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织心:肖婷婷艺术中的自然物性与精神慰藉

2024-10-15 11:29

在一个由物质主义和批量生产为主的时代,如何重新感知和连接我们与周围的世界?

艺术家肖婷婷以其独特的纺织品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归本源的道路。她以手工编织、天然染色为媒介,将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跨文化游学的实践与感悟,以及对自然材料的敏锐洞察融为一体。她的作品在审美基础上也成为了一种疗愈与联结心灵的工具,引导观展者重拾对传统材料的感知,在有形的织物中寻获无形的精神慰藉。肖婷婷的创作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应,更引发我们对可持续性、精神性与人类感官回归的深刻思考。

感官的觉醒:从潮汕到伦敦的寻物之旅

艺术家成长于潮汕这一民俗传统丰沛的区域,她从小便对这片土地上流传的神秘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有着浓厚兴趣。这种根植于故土的滋养,为她日后的创作埋下了最初的种子。早年在旗袍工作室的助理经历让她直接体会到不同天然面料在“气味、温度、尘埃与夹杂物”层面的细微差别——这些原本被工业品抹平的“杂质”,在她的创作里反而成为材料的灵魂。正是这种对“物性”的深刻体悟,促使她将艺术的重心转向了纺织品设计,决心通过双手探索自然材料无限的可能性。

在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完成硕士学业,并赴泰国学习天然染色技艺后,她在探索传统天然面料方面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泰国,她师从致力于保护缅甸民间纺织文化的艺术家Daw Khun Shwe和泰国本地匠人Sathu Bank。这次跨文化的学徒经历不仅让她掌握了传统的天然染色技术,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她对“手作”精神和“在地”文化的理解。她意识到,纺织品不仅仅是衣物或装饰,更是承载着历史、信仰和情感的文化载体。这种认识强化了她将民间信仰和个人精神世界融入纺织品设计的决心,力求在作品中实现视觉与触觉的双重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889a90218bf54455d821f5c97fbc970e.png

在缅甸艺术家Dawkhun Shwe带领下学习当地天然材料和植物染色,照片是成果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103076ecca0d912deb9c847dcb4253c2.png

在Sathu Bank的community的参观当地手织妇女工作

编织的信仰:从护身符到墙上神龛

肖婷婷的创作是其个人信仰与艺术实践的完美融合。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力求在有形的织物中编织出无形的慰藉与力量。

《护身符系列 - 野性附着(2023)》(Amulet Collection – Wild Attachment) 便是这种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作品的灵感源于一次英国羊驼农场之旅,她将柔软的羊驼毛和皮毛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双层布和挂毯技术,编织成可穿戴的“护身符”,旨在为穿着者提供精神慰藉和疗愈体验,她希望通过这些“可穿戴的守护物”,鼓励生活在快节奏都市中的人们重新与自然建立连接,在与羊驼毛的亲密接触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c0e811f6168660f6579b95b16b7933cd.png

Photo: Amulet Collection -Wild Attachment

植根于潮汕地区丰富的“迷信”文化,并受到艺术家郭凤怡画作的启发,她的另一件重要作品 《墙上神龛 - 保贺(2023)》(Wall Shrine – Bauho) 将这种精神探索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她使用天然染色的生丝,在织机上用细密线条反复勾勒,仿佛在举行一场神圣的召唤仪式,以此为人们打造一个可供居家修习道家正念的互动艺术景观。这件作品不仅是她对视觉完整性图案的实验性尝试,更是对如何将传统信仰融入当代生活的一次大胆实践。该作品随后在温布尔登艺术节于普特尼图书馆举办的“Edge of the 9 heavens”展览中展出,成为亚洲艺术和文化在伦敦的一次生动呈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eb34bc9275d9ffb00beb7ecb7a92578f.png

Photo : Wall Shrine - Bauho

可持续的诗学: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肖婷婷的艺术理念不仅关乎精神性,更体现在其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中。她坚信,好的设计应当实用与美学并存,并致力于在创作中减少浪费以实现可持续性。她的设计理念根植于手工编织艺术,从传统的挂毯技术中汲取灵感,并努力融入当代的设计方法。

在最新的作品 《概念编织包(2024)》 (Conceptual Woven Bag)中,她将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她从中国传统旗袍的剪裁与缝制工艺中获得了灵感,创新地采用了“连续平纹编织”的设计方法,在织机上一次性完成完整的设计,再将其折叠成三维作品。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确保了作品的视觉连续性,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料的浪费。棉花的柔和触感增添了精致感,生丝的微光赋予其微妙的光泽,而大麻的韧性则提供了大胆的对比和实用价值。不同天然材料在她的手中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体现了她对纱线和编织结构之美的偏爱,又完美地平衡了功能性与美学。这件作品是她对过往艺术之旅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艺术道路的创新尝试。这种设计的连续性让肖婷婷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宁静和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她希望作品能传达给观众的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5192173c8f98c7bf18da2675b5bfbdd9.png

Photo : Window135 art space, Conce ptual Woven Bag window exhibi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f72eb635cddffde6afa8fa398096f104.png

Photo : Window135 art space, Conceptual Woven Bag window exhibi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bd25542169d14b7ecfb7f421363ade64.png

Photo : ST.ART gallery, stranger-outsider-wanderer exhibition

织物的低语:找回被遗忘的感官

肖婷婷的艺术不止于对织物形态的探索,其核心愿景在于帮助人们找回被物质主义和大规模生产所麻木的感官。她认为,在这个充斥着人造产品的时代,人们的感官正逐渐退化。她感到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责任,希望通过可持续和精神主导的艺术实践,帮助人们重新连接自然中的万物。

她的作品如同对现代人发出的一声柔和的呼唤,邀请我们停下脚步,用双手去触碰、用双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当我们佩戴、触摸、使用这些作品时,材料不再只是物,它们把人与自然、记忆与当下重新编织起来,成为一种可被实践、可被感受、也可被共享的灵性。

如她所言,这个创作不仅关于材料,也关乎我们所见所触的一切。肖婷婷所呈现的,不仅是编织艺术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关于亲密、修复与连结的生活方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