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3-08 12:04
受疫情影响,原本应在2022年举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在2023年的2月17日开幕,虽然受疫情的影响,但所展出的作品仍然充分地反映出目前国内雕塑教学创作的基本面貌,也充分的体现出青年学子的多元性探索、前瞻性实验和积极的现实动力。传统雕塑语言、跨学科多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运用与冲击等等不同的雕塑语言一并得以登上舞台,呈现出当代雕塑教学新气象。另外一方面,具象雕塑的呈现有所减少,也引发在当代语境下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讨和反思。
曾奖:青年雕塑家的“加油站”
“我是一个‘曾奖’的见证者和观察者。”孙振华说。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从2008年设立、举办,到今年进入第十六届,孙振华一路见证,在这些年里他看到了青年的成长。
孙振华认为,“曾奖”像是一个“驿站”,它不是青年雕塑家们的目标,也不是他们的终极,而是他们的年轻的艺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这个展览在他们一生中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也许以后不再从事这个工作,但孙振华相信这个“驿站”会留下青春的足迹,会保留他们最珍贵的青春寄语。
![]()
![]()
![]()
展览现场
他还看到参加过曾竹韶奖的这些青年同学后来都学业有成。有的是高校的教师,有些人在攻读博士等等。所以这个奖是青年雕塑家们的一个“加油站”。孙振华觉得对参加的同学们来讲,这里还是他们艺术学习和获取更多艺术资讯的交流平台,他们未来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正如孙振华讲到的那样,青年雕塑家孔景才便是从“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的平台中成长起来的。
2015年孔景才首次参加“曾奖”入围展,凭借本科毕业作品《哀鸣系列——弦乐四重奏》荣获“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提名奖,孔景才讲到本科阶段自己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毕业之后何去何从?获奖对其今后的创作、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对自己的鼓励和肯定,也坚定了自己从事雕塑艺术道路的信心。
![]()
孔景才作为艺术家代表致辞
时隔七年之后,孔景才再次参加入围展,并通过作品《熵——绪、丘》获得“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最高奖项,同时,还作为获奖艺术家代表在开幕式中致辞,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
![]()
![]()
![]()
![]()
《熵——绪、丘》
谈到作品创作的理念,孔景才讲到,疫情引发他对生命的感悟,收集理发店地上的发丝作为媒材,以缠绕、打结、洒落等方式塑造成像蝼蚁般渺小的人体,并通过行为表演作为视频素材,以其充满情绪的肢体语言表达生命中诸多的情感思绪;骨头的颤抖撞击,骨粉的弥漫与狂风的咆哮,演绎沙丘般浮沉流淌的生命剧场, 体现个体生命放置于大自然与时间语境中的窒息感、无力感与渺小感,从自然景观角度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与时间流逝的焦虑。通过《绪》与《丘》共同阐释生命与死亡的哲思。
![]()
“曾竹韶奖”获奖艺术家合影
孔景才的经历也是众多参展青年雕塑家成长的缩影,“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为中国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扶持和助推作用,众多雕塑家的职业道路从这里起航,正如孙振华讲到的,这里是“加油站”,未来会持续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展览:高质量、多元性,呈现雕塑教学的新气象
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多时候同学们只能通过网课的形式学习,对需要从事动手实践的专业来说,无疑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雕塑专业就是如此。除了学习之外,创作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很多时候也无法凑齐,因此本届展览在举办之前,作品的质量会如何,大家在疑问中带着期待。
但来到展览现场之后,被震撼到了。参与评审的评委们在谈到此次展览的印象时,不约而同的都讲到,同学们的作品不仅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反而呈现出非常的质量和完成度,同时,作品的形式也非常多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
“曾竹韶奖”《熵——绪、丘》 孔景才 广州美术学院
![]()
“曾竹韶奖”《双手·羞涩》《双手·喜悦》《双手·童趣》 卢春香 广州美术学院
“我们原本也担心,因为疫情作品的体量和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但从现场看,体量上不输以往,质量上也同样如此,这是我们比较欣慰和高兴的地方。”展览评委鲍海宁说。
他还谈到,通过展览可以看到同学们更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科技的运用、装置、材料等比以往的实践更为深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探索,还有内容和观念的提升。
在评选的过程中,孙振华讲到作品《筑魂》非常的打动他,这件作品由青年雕塑家黄建亿创作。
“我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亲是支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工人是基石。我们习惯仰望星空,却忽视脚下沉默的土地;我们歌颂建筑的华美,却忘记建造者的艰辛,我要用建筑的语言来致敬我的父亲和所有建造者们。”
![]()
黄建亿 《筑魂》
在孙振华看来,这件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故事性,虽然运用的是金属材料,但呈现出一种温情,这种有温度的作品是我们今天需要,作品饱含了更年轻一代对上代人的看法。孙振华认为像这样的作品,是今天青年艺术家们需要的,也应该创作的。
评委王春辰则谈到,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近些年来,雕塑创作的一些趋势,比如大体量、故事性、组合式,材料上来讲非常的丰富多元,多种材料交互使用,动态雕塑的大量出现,这也与当下同学们接受的信息有关,当代艺术大量的展览以及作品呈现,丰富了同学们的视觉体验,所以同学们就愿意运用多种材料的表达,甚至是多媒体的方式,这也是雕塑创作的拓展。
反思:当代语境下,雕塑“本体”语言还重要吗?
当然,展览除了反映出雕塑创作的新趋势,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具象雕塑创作的下滑。
鲍海宁讲到,展览在传统雕塑方法的呈现上,具象雕塑的呈现上有所下滑,近几年同学们更多地通过数字技术来完成雕塑创作,缺少对传统技法的打磨,这也与疫情有关,缺少泥塑、石雕等材料现场操作或者学习实践。
![]()
“曾竹韶奖”《时空原记》 陈昱辰 四川美术学院
正是如此,鲍海宁强调,我们“不能从一个单一的手段滑向另一个单一的手段,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一方面反映同学们的创造力,同时也希望这种创造力呈现的更加多元。”鲍海宁的担心也是此次参与评审评委们的一致看法,大家在展览研讨会中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
但在王春辰看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展览中的具象雕塑偏少,大部分作品属于材料实践,不仅仅“曾奖”,其他大型雕塑展览也有这样的问题,大家总想回到雕塑本体,或者雕塑语言本身,但这个本体具体指的是什么?
![]()
“曾竹韶奖” 《010101》 胡晓林 四川美术学院
![]()
“曾竹韶奖” 《昨日听曲》 时子媛 中央美术学院
是具象语言?现代主义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物体的结构关系、体面关系、立体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这些都是雕塑需要探索的,包括雕塑要不要基座,单体雕塑变成组合式的,都属于雕塑的本体内容。
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雕塑专业的边界在哪里?这是很纠结的事,它既有既开放,又要坚持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雕、刻、塑,工具的使用。本届展览可以看到已经将科技雕塑纳入进来,无论如何今天的雕塑创作和教学边界已经打开。
提名奖获奖作品
![]()
《“美丽”标尺》 盘雨轩 四川美术学院
![]()
《不可言说》 黄永祺 鲁迅美术学院
![]()
《沉默的河》 卞疆 四川美术学院
![]()
《独立空间》 张罗瑶 景德镇陶瓷大学
![]()
《风•颂》 苏卓睿 西安美术学院
![]()
《光的坠落》 庞玉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洁净,秩序,美好》 包放 鲁迅美术学院
![]()
《客迹》 黄宇琴 广州美术学院
![]()
《罹•铭》 俞宗成 中国美术学院
![]()
《女神》 王梦苒 南京艺术学院
![]()
《千钧一发》 周春林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
《人间剧场》 霍启鹏 中央美术学院
![]()
《融》 刘金杯 鲁迅美术学院
![]()
《生长即消逝》 吴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石》 唐禹尧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斯彼得渤》系列 郑以文 广州美术学院
![]()
《无限》 曹志成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一切都会好的》 孙蕾 天津美术学院
![]()
《异日往复》 张其禹 天津美术学院
![]()
《子供乐园》 曾筱涵 四川美术学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