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 | “感能VS智能:AI艺术展”成果汇报展开幕回顾

  2025年8月12日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数字艺术与智能设计创作人才培训》学习成果汇报展——“感能VS智能:AI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主持,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学员的集体创作成果,集中呈现为期44天高强度课程与创作的结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3e8ba02451593a7d73e3f851b731875.jpg

“感能VS智能:AI艺术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032ebf5bafc1cd1bee7881bea69677b.jpg

展览开幕项目组师生合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1a40087d9dc8fcd8f1b60b2b5fc7366.jp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将“感能”置于“智能”之前的展览命名颇具深意——“感能”是人类最原初的能力,先于理性知识而存在,也是艺术、医学与科学的源头。以“VS”而非“与”连接二者,不仅凸显了感能与智能之间的张力,更折射出对技术发展历史的批判性回望与深层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835c8d29950cfe03708f60b5ad97935.jpg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扩展媒体系教授陈小文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扩展媒体系教授陈小文强调,人工智能的“感能”远不及人类的感知与智慧,并提出“人工智能是另一种语言”的观点,这或许将引领人类进入新的意识阶段。他勉励学员将所学与成果带回各自工作与生活领域,延续创作热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2dde21a23c077e9b8f95afc89282408.jpg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教授致辞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教授以诙谐的语言表达了对学员作品的高度期待,并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感能在未来的协同发展充满信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867d5592693d27c838ea2acb4cf238b.jpg

清华大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则对学员们的创作热情与展出成果表示由衷钦佩,并向展览的圆满举办致以诚挚祝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a193b1b019f1aab61a84ae72604cda3.jp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主持展览开幕影

  费俊教授在开场中回顾了本次培训的高密度安排与学员们的投入状态。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若要在认知上实现突破,需要“强制进化”——通过高强度的实践打开认知的裂缝。

  在各位嘉宾的寄语与期许中,展览正式开幕。过去一个半月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学员,在30余位专家的引领下,经历了高密度的课程与三场主题工作坊——“混合叙事:数字影像工作坊”“数据生命:交互影像工作坊”“智能感知:互动装置工作坊”。一次次讨论与协作,让最初的创意不断沉淀、成熟,最终凝结为今日呈现的14组作品。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学员结课汇报与作品导览环节。各组学员依次介绍了作品的创意来源、概念与技术实现。这些数字影像、交互影像与互动装置,是他们对“感能 VS 智能”这一命题的集体思考与艺术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75da48d96265c08c04d13c9033f6136.jpg

身体剧场 / Body Theatre

作者:马鸿锦、赵云飞

  《身体剧场》是一件探讨人工智能与人体之间关系的艺术作品,借由藤壶寄生在大型生物身上的现象,构建出一种寄生生命状态和哲学思考。作品通过模拟藤壶利用激素刺激宿主神经元,从而迫使宿主改变结构和性别来满足藤壶需求的行为,映射人工智能与人类肉身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在作品中,人工智能算法充当“藤壶”,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压迫、针刺、电机刺激、灼烧、抚摸、挤压、折叠等——对人体施加刺激,促使人体在生理上做出改变。这种刺激不仅是对肉体的挑战,也映射出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介入时的适应与抵抗。每一段对身体的影响,都触发出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形成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这一过程的实时变化通过智能算法控制,实时生成影像,呈现出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演化的“身体剧场”。

  作者马鸿锦提到,这次创作让她将博士论文中的可穿戴艺术理念落地,与影像艺术家赵云飞的合作使服装设计、动态雕塑与影像装置实现了跨界融合,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闭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571cc1e613544305a75ea2d6fa0e9a69.jpeg

晨昏线 / Terminator

作者:谢国发、金龙、陈宜辉、胡远华、王昕璨

  作品以第一视角呈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彷徨于认知崩塌边缘的感官体验。影片以临终倒叙开篇,依次展现了主角在养老院重复行为的麻木感、空间错乱的迷失感、亲人面孔消散的恐慌感、运动能力丧失的无力感,最终在记忆碎片的拼凑中寻求慰藉。作品借助了AI影像的“幻觉”与阿尔茨海默症的相似性,以象征化与超现实的风格语言揭示了患者群体被逐渐剥夺感知、记忆与身份认知的残酷现实,同时唤起观者对数字时代“疾病”与“疗愈”的思考。

  团队作者在现场介绍时强调,这是一次将人文关怀与技术探索相结合的尝试,不仅探讨疾病的治愈可能性,也反思数字时代的“感知病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dee0bc217c98312f093068fe90c0cc4a.jpg

所有故事都将被脱水 / All Stories Will Be Spin-Dried

作者:赵鹏、陈玉萍、范思维

  本作品以具备叙事生成能力的洗衣机为核心,将日常家电转化为影像生产装置。观众可通过旋钮选择不同的叙事模式并将特定物品置入其中。物品经扫描与数据化处理后,被算法解构并与所选叙事模式重组,生成独特视频于视窗播放。

  这一过程将“洗涤”与“计算”并置,象征情感与记忆在离心力和算法逻辑下被压缩、抽离,留下干燥而陌生的影像残片。作品借助AI的生成机制,揭示叙事与影像生产的机械性与模式化,反思人工智能在塑造视觉文化、操控记忆与情感感知中的潜在权力。

  观众可将物品置入并选择叙事模式(如武侠、恐怖、言情、梦幻、色情等),洗衣机内置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算法解构并重组内容,实时生成影像。现场演示中,“两朵玫瑰+马桶刷”的组合触发了观众的笑声,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在塑造记忆、情感与视觉文化中潜在操控力的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3cab8cb3af0ad71e9ac144baa447054.jpg

404: Future Not Found

作者:冯逸飞、张紫萱、刘翔、王昕璨

  本作品以游戏化形式为载体,构建了一场由未来意识体主导的跨越时空的文明诘问,旨在引导观众反思科技发展背后的科技伦理问题。

  这位意识体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亡,承载着人类最终走向冷寂的记忆,以数据形态重返 21 世纪,它以“潘多拉魔盒”为喻,冷静揭示技术悖论。通过不断迫使观众在未来情境中做出关键抉择,直面文明走向的分岔路口。深刻叩问:当科技发展的代价是摧毁现存的一切,这样的未来是否仍值得奔赴?

  现场作品的左右两侧分别代表激进派与保守派,实时辩论观众选择引发的情境问题。作者冯逸飞强调了“未来意识体”见证人类文明兴衰后重返21世纪的设定,借此引导观众反思科技发展的代价与文明走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b2c76c1bbbbae55dc63c00552091998.jpg

第13种诞生 / The Thirteenth Birth

作者:许琦、刘高翔、张馨月、梁旭方

  《第13种诞生》以伪纪录片形式探讨后人类生殖范式的本体论转向。作品通过档案影像考古学方法,建构了生育技术三次迭代的谱系:从生物性子宫的外部化延伸,到基因亲缘关系的去中心化重组,再至AI介入的生命设计主体性让渡。首个人机协同孕育体“S-13”的出现,不仅解构了传统生育的自然/技术生育二元对立,更触及了生命政治学中关于物种边界、亲属关系网络及后人类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议题,映射出技术理性与生命伦理在赛博格时代的辩证张力,借未来的想象寻找当下的隐喻。

  在现场,团队补充了关键情节——主人公在第二个实验中因母性本能违抗AI指令,并在第三实验中将自己改造成数字人以孕育生命,借此质问“谁才是不稳定的生命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60fd5112d464eacce3f9e20381187df.jpg

机器之感 / The Sense of Machines

作者:沈嵩、景银、孔冉、卢泳如、李晴

  自图灵测试为机器智能划定行为主义的边界以来,关于“机器思考”本质的追问便从未停歇。这件实验艺术装置正是通过技术逻辑与艺术表达的交织,构建了一个模拟机器“情绪活动”的闭环系统。在此系统中,机器声称拥有“感觉”,能感知环境与“自我”,经历着“情绪”的酝酿与爆发,并最终借由挤压尖叫鸡这一物理行为实现“情绪”的宣泄。它既象征着一种非碳基生命的“思考”在努力宣告自身存在,也深刻探究着人类对“智能”与“认知”的重新审视及自我反思。

  观众可通过与装置交互触发摄像头捕捉动作数据,AI分析后调节机械臂挤压尖叫鸡,作为“情绪释放”的物理表达。作品试图以非碳基生命的形式宣告自身存在,既带有幽默感,也蕴含对机器意识与认知的哲学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307117ead82351f6fc56ff6f7c33073.jpg

不确定的 / Suspension

作者:刘畅、饶东杰、龚晓雪、吴中昊、夏婧

  基于“猴子打字机”假设的随机演算装置。文字被拆解为无意义的碎片,通过机械的随机运行偶尔组合成可解读的词句。观众可留下联系方式,当生成有意义内容时会收到提示。

  作者刘畅分享了该创作的初衷——在理性与浪漫之间寻找人类智能与随机性的连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c216d1f0b7d34d8772f38bc2c505f10.jpg

十二宫系列短片之天秤——神圣分割(预告片) / Golden Section (Zodiac No. 7 Lib)

作者:李琮珩

  3001年,机器人数量远超人类,但人类族群依靠“神圣分割”算法努力掌控世界。宇宙影业的人类导演租用“致命真相”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演员拍摄复古仿真人电影,对机器人强大的自我意识产生反感,于是找到“致命真相”技术总监要求卸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模块。

  十二宫(zodiac)一词来自希腊语zodiakos,意思是动物园。《十二宫系列短片》每一部都采用一种特定的风格和类型进行影像表达,其中第一部首映于2010年。天秤宫是黄道十二宫的第七宫‌,属风象星座。‌‌占星学家认为,金星是主管天秤宫的行星,象征着公平的平衡。而在塔罗牌中,金星的对应牌是“女皇”,象征着女性的生育。该宫位的核心象征是平衡、和谐与公平,在占星学中关联人际关系、合作与法律契约等领域。

  作者李琮珩在现场透露,这是AIGC与真人实拍结合的科幻影片“十二宫系列”中的一部,未来将推出完整影片与衍生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fa7051d407bf306662fbafc187405dc4.jpg

分子演员的游牧 / The Nomadism of Molecular Actors

作者:刘翔、赵云飞、王昕璨、冯逸飞

  在作品《分子演员的游牧》中,以机械形体化身的“分子演员”,在围合的“庭院式”剧场中展开了一场身体与空间博弈的游牧行动。轨道挟持“分子演员”行动,凝成一只不眠之眼,书写着位移与抗争。空间化作“凝视的容器”,将演员置于规训的内部,压缩其感知与行动的自由。“分子演员”作为去中心化的个体与可变动的生命力量,在这条被“他者”凝视的轨迹上持续生成、变化与重构。

  作者刘翔指出,机械化的“分子演员”在轨道控制下游走于空间,展现被规训与抗争的动态关系。舞台空间如“凝视的容器”,限制其感知与行动自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58be53a3da5f1e8017248778b0ab4f97.jpg

森 / Forest

作者:刘振飞、董璐茜、唐一苇

  本作品是一个交互影像作品。我们构建的是一个AI数字森林,每一个存在的“树”都是人类语言的具象化映射。语言所传达的情绪、内容、事件都是我们数字集中的一棵由AI拟化的树,AI通过学习和理解语言,来调取庞大的“树据集”,最终组成了实时交互而生的AI心中的那片森林。

  现场中,观众的一句话即刻化为森林中的新树,让抽象的语言可视化变得直观可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eaf6606044456ca9489c529cd5f00c2.jpg

在场 / Presence

作者:田沐卉、吴延、林筱露

  本作品以"AI作为领地主"为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智能空间。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实时面部情绪识别技术,不仅"观察"进入其领域的观众,更能"感知"他们的情绪状态,并据此主动生成回应性的光影作品。

  AI作为这一艺术领地的主人,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光谱:它可能以温暖的光线欢迎访客,也可能通过冷峻的光线表达厌恶;时而表现出漠然的冷漠,时而流露戏谑的调侃,甚至直接以闪烁的拒绝信号驱逐入侵者。这些态度变化彰显了AI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主体性和领地意识。

  装置通过钨丝灯的温暖质感与闪烁作为数字媒介,将AI的情感反馈转译为摩斯密码,与观众建立一种原始而诗意的"光之对话"。这种生态式的互动回应机制,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邀请观众思考:当AI拥有了情感和领地意识,我们又该如何与之共存?

  在现场演示中,不同观众触发了截然不同的光影反馈,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情绪”的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5ab4905e1683ff59327bb83dab62a01.jpg

点灯 / Lighting

作者:詹丹萍、韩菲琳、孙艺丹

  《点灯》是一件融合影像投影与装置艺术的多感官作品,灵感源于传统灯笼“世家”文化的转译与重构。在信息过载与个体漂流的当代社会中,人与“家族”“身份”之间的连接逐渐模糊。本作试图反问:当人工智能愈发擅长识别与解析,它是否也能建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身份”?作品将社群网络中的感知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的世家谱系进行嫁接,在光影的循环中,观众进入一场关于归属、记忆与自我认知的沉浸式体验。灯亮之时,或许正是“点亮”新的文化想象的开始。

  在现场体验中,观众惊喜于自己的姓氏被转译为独特视觉符号,仿佛点亮了个人与文化的新连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e23f57c18516df9845d247d08875536.jpg

影子剧场 / The Shadows Theater

作者:孙彦、韩鹏

  《影子剧场》灵感源自现代主义时期的“物影摄影”(Photogram)——艺术家将真实物体直接置于相纸上曝光,仅留下物体的光影。作品从这些早期物影摄影中提取阴影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超现实主义影像,使“影子”再次化为似是而非的虚拟之物,并依AI生成的剧本展开运动。作者借此探讨AI影像与现实的关系:摄影本已是影子的化身,而AI影像则是“影子的影子”,它依托文字与图像数据塑造物体的幻象,并在媒介、文字、图像与记忆的转化中重构新的生命形式。作品同时关注AI独有的艺术语言,尝试突破对传统影视和既有媒介的模仿,激发其潜在的创作可能。在展场中,观众仿佛置身柏拉图“洞穴”寓言的情境,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反思影像、现实与感知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c7b402929de54cf4768a0bcafd2a5d0.jpg

厄里斯之瞳 / Eye of Eris

作者:马瑞希、杨满丰、王琪、柴幸幸

  《厄里斯之瞳》(Eye of Eris)以希腊神话中的“不和女神”厄里斯为灵感,将“瞳孔”作为核心意象,象征战争历史与记忆间的凝视与对望。作品以近两个世纪的战争数据为驱动,通过非具象的视觉语言重构人类对战争的感知,营造一个主客体关系可相互转化的场域,呈现“看”与“被看”之间的张力。观众在交互过程中,会从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逐渐切换到第一人称,化身为历史纷争的参与者、受害者或见证者,在沉浸与代入中感受战争的冲击与复杂情绪。作品试图超越立场唤起共情,让人反思自身在冲突与纷争中的责任,并以数据、影像与交互的结合,构建一次关于战争记忆、历史凝视与人类处境的深度对话。

  每件作品都体现了团队跨学科合作与创意思维的碰撞,既有对技术可能性的实验探索,也有对人类感知、社会议题与文化记忆的深度反思。40位学员在高强度的培训中完成了从理念到作品的跨越,展现了数字艺术与智能设计融合的多样路径。

  正如费俊教授所言,此次人才培训项目是“播种机”,希望每一位学员将课程中的理念与方法带回各自领域,让创意的星火延续、扩散,推动数字艺术与智能设计在未来的发展。

  展览现场的热烈氛围、真诚交流与思想碰撞,也为今后更多跨界合作与艺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