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从癌症到新生 艺术见证她们的涅槃之旅

10月18日,“德国成功抗癌女艺术家作品特展”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B馆中庭开幕。展览聚焦五位来自德国的女性艺术家——比尔吉特·科尔巴赫-弗罗伊利希、安妮塔·尼德尔、加布⾥埃莱·克赖肯博姆、海丽耶·奥古兹与黄梅——在癌症治疗期间创作的作品。她们在战胜癌症的历程中迸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芒,用创新多元的艺术形式向世界诉说生命的顽强与艺术的无限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0b545e96ac7bc4f61ab72daa723bbd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35ef7aad5ecb2fffd70314f8efce7a7.jpg

她们因病而聚。

作为展览的发起人以及参展艺术家之一,黄梅介绍,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皆来自德国柏林“赋能圈”,是一个由著名的夏里特大学医院发起的自助小组。她们的身份涵盖法官、心理学家、协会专员、艺术教育先驱,身世不同,却共同经历了与癌症搏斗的黑暗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癌症抗争的亲身经历,也深刻体会到艺术如何助力康复。

​黄梅在25年前被确诊直肠癌,经历了大手术的洗礼,不得不与造瘘口袋为伴。然而,和许多患者选择离开工作岗位休养生息不同,她没有被疾病打倒,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拥抱生活。从最初的遮掩到从容,她将曾经被视为“不可示人”的造瘘袋融入设计,将它转化为衣服的一部分,用最美的形式坦然亮相。今年,她带着造瘘袋重返张家界,以自然为灵感,创作了一组新的艺术作品,并在展览现场策划了一场独特的行为艺术表演,五位参展艺术家依次穿过“重生之门”,用身体和艺术宣告,疾病无法定义生命,生命依然绚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1bf7b05022249bc02776c8ae8d744cdd.jpg

黄梅 造瘘口袋时装(2)200x135cm 造瘘口袋创意摄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f40f16e12e38559a8f7d1e12c14852a.png

黄梅 造瘘口袋走进张家界(1)行为艺术

比尔吉特·科尔巴赫-弗罗利希博士于2022年被诊断出患癌。幸运的是,她不需要手术,接受了放疗和化疗。这是她第二次被诊断出危及生命的疾病。比尔吉特表示,每当生命中发生特别的事情,她总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例如母亲于90岁高龄离世时,或是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因肺栓塞的长期后遗症而饱受折磨、甚至经历了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力衰竭。最终,她在柏林的夏里特医院接受了长达13个小时的手术才得以康复。她的作品正是讲述了这段经历,诉说着恐惧、体验与希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a91f3a7753b3f948fedb59dc5488f99.jpg

⽐尔吉特·科尔巴赫-弗罗伊利希 博⼠  《紧拥我》80x40cm 油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6b4f04dca2c016318b36b6404360f8c.jpg

⽐尔吉特·科尔巴赫-弗罗伊利希 博⼠  《术前恐惧》34x125cm 绢本

还有,海丽耶·奥古兹的作品以自身身体为媒介,通过精心的场景设置与符号编排,构建了疾病与健康、痛苦与希望的复杂叙事;加布⾥埃莱·克赖肯博姆在作品《罕疾》中通过斑马意象的象征性处理,构建了生与死的视觉对话;安妮塔·尼德尔用拼贴的方式创作了作品《生生不息》、《渡火之径》,创造出一种充满童真趣味的视觉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cc953cd4b5a4136095b835c1bf556963.jpg

安妮塔·尼德尔 《凝视生命的兔子》40x30cm 粉彩 拼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91dfc3ffad116a9e916a7a6944f894d.jpg

安妮塔·尼德尔 《生生不息》40x30cm 粉彩 拼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bff0698c1ffafcee525abdf10435b89.jpg

加布⾥埃莱·克赖肯博姆 《起伏》50x40cm 布面丙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ce1dba47a6ba1f6d5521ad78aeb22b3.jpg

加布⾥埃莱·克赖肯博姆 《罕疾》50x40cm 布面丙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0643db7264250df492cbae602fbc5ad.jpg

海丽耶·奥古兹《女性之美》50x70cm 拍摄 拼贴

患癌,是生命中的一道残酷风景,但绝非终点。 她们不仅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更依托对艺术深沉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成功战胜病魔,并将这段特殊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灵感与创作结晶。正如策展人周巧云形容,她们以艺术为舟,度过生命中最为湍急的一段河流。以自身为媒介,艺术家们将疾病的创伤、治疗的艰辛、重生的喜悦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熔铸于每一件作品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53e00bb7b4705f3c7fa9e5b6ce6f15c.jpg

参展作品涵盖绘画、自我塑造、行为艺术、服装设计、装置、摄影、影像及现场表演等多种创新形式,打破了艺术的常规边界与世俗的创作习俗。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美学呈现,而是生命韧性的直接证言。这种源于极端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与冲击力,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哲学深度。

展览所传递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人类在面对共同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与互助友爱。它让所有观者——无论是曾与病魔抗争的人,还是追寻生命意义的人——都能从中获得鼓舞与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22be2b50a56f68d3b12d9d148b027f3.jpg

在展览开幕前,“生命艺术—中德论坛”在李自健美术馆贵宾厅举行,探讨五位艺术家的经历和艺术带来的思考和现实意义。其中,艺术家贺晓春表示,她们的经历让她感到欣慰,因为在与癌症抗争的这条路上,还是有人取得了胜利。她分享了因为陪伴患癌的父亲经历了28次化疗之后创作的作品《28次》,她收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患者曾经使用过的“矫正器”,进行重新打磨、填充,以祭奠那些曾经来过的人们热爱过、拥有过、抗争过。

在场嘉宾多维度的分享,以真切而深刻的生命经验为切入点,引领我们从学理与实操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多重功用:它如何承载情感、转化创伤、重构意义,并在医疗场域中搭建起沟通身体、心理与社群的桥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cb4377efac10c1a518daf32c169291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ee6f831a6dc0754fbc97abd1b81e71f.jpg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勇气、爱与希望的国际对话。它架起了一座连接中德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让源自德国的生命赞歌,在中国长沙的土地上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共鸣。

作为中德文化交流与深厚友谊的生动见证, 此次展览得益于黄梅博士的公益推动,以及李自健美术馆馆长李自健的鼎力支持。李自健馆长在展期全满的困难条件下,以其一贯的普世大爱与悲悯情怀,毅然接纳并全力促成了此次展览,为这场特殊的艺术对话搭建起至关重要的平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免费向观众开放。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