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10 16:02
![]()
9月10日,由李可染画院主办,北京新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新和旭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江西中文传媒集团、北京九山堂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溪山初探”傅旭明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画家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共59件。
![]()
![]()
![]()
“溪山初探”傅旭明作品展厅内景
画家傅旭明早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他作为先锋艺术家活跃于当代艺术界,后又成为“70”后当代水墨代表人物,这是他二十多年后回归山水画的第一个展览。
从展出作品不难看出,傅旭明的绘画风格的确兼备“南北”学院的“血统”。据了解,他在早年附中学习期间,就开始学习书法篆刻,得到刘江、徐银森、陈振镰等西泠印社多位名家指点,同时还学习花鸟画,得到卢坤峰、卢勇父子的亲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他转向学习山水画,师从张凭、李行简、贾又福教授。
记者从恒庐美术馆了解到,此次展出作品的创作素材,均来源于画家近三年间多次到江西、安徽、广西、广西和贵州以及日本等地的写生,写生行程已达数万公里。
![]()
![]()
![]()
![]()
“溪山初探”傅旭明作品展览现场
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姚鸣京教授介绍,傅旭明作为“李派”山水画体系中“70后”继承者和代表画家,他努力继承李可染先生提倡的对于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的理念,通过大量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来再次践行“苦学派”精神,值得肯定和关注和支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郝斌认为,重归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在多年探索当代水墨创新的同时反思当代艺术和本土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后作出的抉择。
郝斌指出,当代语境和多元格局的当下,虽然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呈现多彩繁荣的景象,但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突破难”的隐忧。在中央美院打下坚实传统基础、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办过山水画展,后又在当代艺术和当代水墨都颇有成绩的画家傅旭明,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郝斌认为,画家的转向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和特殊的责任使命感。这一点他显然深受他的导师贾又福先生的影响。另外使他感兴趣和值得关注的是,画家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视野、知识结构,为他日后的创作方法论和艺术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维度和高度。
画家傅旭明自己说,他之所以把回归山水画的第一展放在杭州,是饮水思源,因为他的笔墨是在“浙美”启蒙的。他说,对于要攀登的“高山仰止”的山水画创作高峰,他才刚刚到达山脚下。
部分展品
![]()
赤水丹霞 贵州 69x40
![]()
贵州印象 贵州 69x40
![]()
含鄱口 江西 69x138
![]()
匡庐泉鸣 江西 69x138
![]()
龙虎胜景 江西 69x69
![]()
小憩 贵州 49x60
![]()
兴坪东路 广西 69x40
![]()
兴坪夏晨 广西 97x124
![]()
兴坪雨歇 广西 69x40
![]()
种草得金 贵州 97x180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