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丨与泥土对话:在当代陶艺语境中重构物与思的关系

2025-10-19 08:36

2025年10月18日,“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在景德镇瓷源境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主持行政工作)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黄山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3a6767d63ac5a9605cb4f5033026298.jpg

现场合影

本次展览以“泥土”为核心概念,将陶艺重新置入当代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框架之中。它不以工艺展示为主,而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讨陶艺的材料属性、形态语言与观念转化,从而揭示出泥土作为艺术媒介的思想深度。展览通过“埴中意”“塑间痕”“壁上观”“域中游”四个板块,呈现出从材料自觉到空间语义的演变脉络,意在梳理当代陶艺的精神轨迹与学术逻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25eaa14564ee3f72276fd50140fb26c.jpg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主持行政工作)视频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0c21a9c985867493a3f6d4051cb9f1a.jpg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83db2ec01078a4bf5bbf714cedf55af.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林栋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f94fb0e3fcc1d4cfbdeed705e74599a.jpg

景德镇市龙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剑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a5cd99a690870fcc2261f62275a361a.jpg

开幕式由策展人黄山主持

在当下快速演化的艺术体系中,“与泥土对话”以一种冷静而理性的方式回应了“手工—观念—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作品本身的形式魅力,更通过策展结构、空间叙事与艺术家选择,呈现了陶艺作为当代艺术独立学科的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27624228947d3967d89c4b6f093b3c5.jpg

开幕式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17685837490e786dcfef7e28154da2c.jpg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演员黄渤观展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df26e57e963ef97fa252790d918bef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7c0a341ed44024ce113a65d8beb5095.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971a823b77a3de9005041d10c528fd2.jpg

瓷源境美术馆

学术视角:泥土与文明的当代再读

“与泥土对话”以陶艺为核心议题,但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在于重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连续关系。担任学术主持的吕品昌将此次展览置于更为宏阔的文化语境中。他指出,景德镇这座“被火与土塑造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技艺与精神传统,而当代陶艺的使命在于重新定义人与物、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吕品昌认为:“艺术家从材料、工艺与思想的经验出发,通向艺术的自由。与泥土的对话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当艺术家以泥与火重新定义世界,他们同时也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1274ba36ac534cfc8e99347a3e248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d81046f0959e8776ca77964c115a161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1c625b02e53e84fb20292043faad1a4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ecb127cd57b810e3773c8d1ba571e2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d8ed6534d002cd7a5124a2719395959.jpg

“塑间痕”板块现场

他的阐释让陶艺超越了单一的艺术门类,而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哲学的实践。泥土在此成为理解存在的一种媒介,而非仅仅是创作材料。这种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过渡,使展览的学术维度获得了更深的思想支撑。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则指出,本次展览的学术分量远超一般主题展。展览邀请了国内外众多著名艺术家,包括国际陶艺协会荣休主席托比恩·科瓦斯博、国内著名陶瓷艺术家吕品昌、朱乐耕等,以及在“陶瓷100”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4336157fff273486e32ee7ea6b5e20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9abf5715da501444ac9736916de61f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63021230c46e4e159f2987142e8e5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7d0f238729d27fee9496425a11b498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d2a52a82589dea289a9e8118c405aee.jpg

“塑间痕”板块现场

黄胜认为:“展览集中呈现了近四十年来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发展图景。它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延续,也揭示了青年艺术家在观念与形式上的突破。” 他强调,在景德镇成为国家级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验区的背景下,这样的展览不仅是学术事件,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因此,“与泥土对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代陶艺学术史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它通过作品与结构的对照,为未来陶艺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体系。

策展思路:从“瓷源境”到“四境对话”

策展人黄山在谈及策展理念时,将展览主题与展馆空间联系在一起。他将展览空间与主题结构直接关联于“瓷源境”三字的语义层次:“瓷”对应“塑之痕”和“壁上观”,强调泥土的形态与平面表达;“源”对应“埴中意”,回归材料的本体探索;“境”则转化为“域中游”,象征泥土在空间与观念场域的延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fd1d3d53d025236623143fc6764d54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78a6e91c11685966cc76f5aa577e51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780ac70e05e6577741dacfdee7ede0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ae696a8979067f8e7e311e102e82ae5.jpg

“域中游”板块现场

这种策展结构不仅建立了与展馆空间的对应关系,也构成了一种语义层面的递进关系——从物质到形式,从绘画到场域,从手工到思想。黄山指出:“这四个板块的首字都带‘土’字旁,它们共同回应了展览的主题——‘与泥土对话’。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呼应,更是一种概念上的自洽。”

可以看出,策展人的构思将语言结构、空间逻辑与材料哲学有机结合,使展览在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策展方式体现出当代陶艺展览从展示走向研究、从技艺走向思辨的学术转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059a9f25ddfb47ebf3834c6eae84a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a76f248fcc7515d84f7c2d915ee500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9e92313475ff0bae75b7e9c5f15d19a2.jpg

“域中游”板块现场

艺术家的回应:从材料到思想的再生成

朱乐耕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之一,他从创作史的角度阐释了展览主题“与泥土对话”的文化根基。他指出,景德镇一千多年的陶瓷史,本身就是人类与泥土持续对话的过程。从万年仙人洞的陶片到现代陶艺装置,陶瓷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

在他看来,展览最具启发性的地方在于其对“材料与观念”的双重展开。“陶艺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朱乐耕认为,展览通过青年艺术家的视角,使陶瓷从实用器物转化为观念表达的载体,成为现代思想的实验场。这种转化不仅推动了陶艺的当代表达,也为景德镇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30591324b200ad2df53cf86be211fe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0a3d5727f21b573b77651add17a1e3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171ae0b36f4120af2986691d43e490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f39aab22303a8c6d630b831a661e5a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c4e140c6f16429abb3dd5ca03be75c0.jpg

“埴中意”板块现场

他的评价揭示出一个重要趋势:当代陶艺的核心价值不再局限于工艺层面,而在于它能否通过材料的语言参与社会与思想的对话。这种对“泥性”的再定义,使陶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具有了更广阔的开放性。

国际视角:泥土的全球语言

展览的国际参与度为其增添了开放的文化维度。法国艺术家托尼·布朗认为,这是一场“兼具多样性与活力”的展览。作品涵盖了从传统手工到实验性雕塑的广泛谱系,体现出陶瓷作为媒介的无限可能性。他指出:“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陶瓷展,因为陶瓷可以是任何东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64474803251025fbbea67d3b97091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007387c6b64039d02a941f9519e86c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7eb8c8ff246a87a3917ccb8714a550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983ae5d2b7462e557af1ab8a2eecf6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db065689ee3080a16875a06a7b8d7120.jpg

“壁上观”板块现场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教授凡利斯提则从材料感知出发,认为“与泥土对话”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触感与感知经验的强调。他表示:“泥土作为一种普通的材料,却在这里呈现出如此多的表达方式,这种多样性令人振奋。”

国际艺术家及学者的反馈显示,本次展览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再呈现,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在“泥土”这一人类共通的母题之上,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回应时间、物质与生命的命题。

城市语境:景德镇与当代陶艺的新坐标

景德镇市龙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其总经理邹剑从城市发展与文化建构的角度谈到展览的意义。他指出,泥土既是大地的肌肤,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景德镇正是这种文明延续的具象化空间。

此次展览汇集了70余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展示了陶艺在国际语境中的多元样态。邹剑强调:“与泥土对话不仅是一场艺术活动,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工业与虚拟重构的时代,这样的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创造的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a2115d7a71152d895839fbc3335042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0bfb07043218a900c99ddd3d05582a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9736e423654ef88083a12252461eb4b5.jpg

“壁上观”板块现场

这一观点凸显了展览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不仅服务于艺术系统内部的学术讨论,同时也为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公众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景德镇在这一过程中,从“陶瓷之都”转向“文化思考之城”,成为全球陶艺语境中新的交流节点。

结语:

从策展理念到学术主持,从艺术家创作到城市语境,“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以一种复合性的方式呈现了当代陶艺的精神状态。它既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当代艺术边界的探索。

展览以泥土为思想起点,延展出关于材料、空间与人类经验的多重讨论。它提醒我们:在技术与虚拟不断扩张的时代,唯有重新理解物质的质地与手工的意义,艺术才能回到其最初的温度与真实。

“与泥土对话”因此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文化姿态——一种以泥土为镜,照见人类创造力与思考力的学术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当代陶艺不再是边缘的工艺,而是一种能够触及哲学、社会与人文的开放性语言;而景德镇,也正在通过这样的展览,确立其在全球陶艺语境中的思想坐标。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