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0-19 08:36
2025年10月18日,“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在景德镇瓷源境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主持行政工作)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黄山担任策展人。
![]()
现场合影
本次展览以“泥土”为核心概念,将陶艺重新置入当代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框架之中。它不以工艺展示为主,而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讨陶艺的材料属性、形态语言与观念转化,从而揭示出泥土作为艺术媒介的思想深度。展览通过“埴中意”“塑间痕”“壁上观”“域中游”四个板块,呈现出从材料自觉到空间语义的演变脉络,意在梳理当代陶艺的精神轨迹与学术逻辑。
![]()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主持行政工作)视频致辞
![]()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致辞
![]()
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林栋致辞
![]()
景德镇市龙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剑致辞
![]()
开幕式由策展人黄山主持
在当下快速演化的艺术体系中,“与泥土对话”以一种冷静而理性的方式回应了“手工—观念—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作品本身的形式魅力,更通过策展结构、空间叙事与艺术家选择,呈现了陶艺作为当代艺术独立学科的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
![]()
开幕式现场
![]()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演员黄渤观展现场
![]()
![]()
展览现场
![]()
瓷源境美术馆
学术视角:泥土与文明的当代再读
“与泥土对话”以陶艺为核心议题,但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在于重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连续关系。担任学术主持的吕品昌将此次展览置于更为宏阔的文化语境中。他指出,景德镇这座“被火与土塑造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技艺与精神传统,而当代陶艺的使命在于重新定义人与物、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吕品昌认为:“艺术家从材料、工艺与思想的经验出发,通向艺术的自由。与泥土的对话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当艺术家以泥与火重新定义世界,他们同时也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
![]()
![]()
![]()
![]()
![]()
“塑间痕”板块现场
他的阐释让陶艺超越了单一的艺术门类,而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哲学的实践。泥土在此成为理解存在的一种媒介,而非仅仅是创作材料。这种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过渡,使展览的学术维度获得了更深的思想支撑。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则指出,本次展览的学术分量远超一般主题展。展览邀请了国内外众多著名艺术家,包括国际陶艺协会荣休主席托比恩·科瓦斯博、国内著名陶瓷艺术家吕品昌、朱乐耕等,以及在“陶瓷100”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家。
![]()
![]()
![]()
![]()
![]()
“塑间痕”板块现场
黄胜认为:“展览集中呈现了近四十年来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发展图景。它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延续,也揭示了青年艺术家在观念与形式上的突破。” 他强调,在景德镇成为国家级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验区的背景下,这样的展览不仅是学术事件,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因此,“与泥土对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代陶艺学术史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它通过作品与结构的对照,为未来陶艺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体系。
策展思路:从“瓷源境”到“四境对话”
策展人黄山在谈及策展理念时,将展览主题与展馆空间联系在一起。他将展览空间与主题结构直接关联于“瓷源境”三字的语义层次:“瓷”对应“塑之痕”和“壁上观”,强调泥土的形态与平面表达;“源”对应“埴中意”,回归材料的本体探索;“境”则转化为“域中游”,象征泥土在空间与观念场域的延伸。
![]()
![]()
![]()
![]()
“域中游”板块现场
这种策展结构不仅建立了与展馆空间的对应关系,也构成了一种语义层面的递进关系——从物质到形式,从绘画到场域,从手工到思想。黄山指出:“这四个板块的首字都带‘土’字旁,它们共同回应了展览的主题——‘与泥土对话’。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呼应,更是一种概念上的自洽。”
可以看出,策展人的构思将语言结构、空间逻辑与材料哲学有机结合,使展览在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策展方式体现出当代陶艺展览从展示走向研究、从技艺走向思辨的学术转向。
![]()
![]()
![]()
“域中游”板块现场
艺术家的回应:从材料到思想的再生成
朱乐耕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之一,他从创作史的角度阐释了展览主题“与泥土对话”的文化根基。他指出,景德镇一千多年的陶瓷史,本身就是人类与泥土持续对话的过程。从万年仙人洞的陶片到现代陶艺装置,陶瓷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
在他看来,展览最具启发性的地方在于其对“材料与观念”的双重展开。“陶艺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朱乐耕认为,展览通过青年艺术家的视角,使陶瓷从实用器物转化为观念表达的载体,成为现代思想的实验场。这种转化不仅推动了陶艺的当代表达,也为景德镇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
![]()
![]()
![]()
![]()
“埴中意”板块现场
他的评价揭示出一个重要趋势:当代陶艺的核心价值不再局限于工艺层面,而在于它能否通过材料的语言参与社会与思想的对话。这种对“泥性”的再定义,使陶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具有了更广阔的开放性。
国际视角:泥土的全球语言
展览的国际参与度为其增添了开放的文化维度。法国艺术家托尼·布朗认为,这是一场“兼具多样性与活力”的展览。作品涵盖了从传统手工到实验性雕塑的广泛谱系,体现出陶瓷作为媒介的无限可能性。他指出:“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陶瓷展,因为陶瓷可以是任何东西。”
![]()
![]()
![]()
![]()
![]()
“壁上观”板块现场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教授凡利斯提则从材料感知出发,认为“与泥土对话”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触感与感知经验的强调。他表示:“泥土作为一种普通的材料,却在这里呈现出如此多的表达方式,这种多样性令人振奋。”
国际艺术家及学者的反馈显示,本次展览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再呈现,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在“泥土”这一人类共通的母题之上,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回应时间、物质与生命的命题。
城市语境:景德镇与当代陶艺的新坐标
景德镇市龙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其总经理邹剑从城市发展与文化建构的角度谈到展览的意义。他指出,泥土既是大地的肌肤,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景德镇正是这种文明延续的具象化空间。
此次展览汇集了70余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展示了陶艺在国际语境中的多元样态。邹剑强调:“与泥土对话不仅是一场艺术活动,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工业与虚拟重构的时代,这样的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创造的价值。”
![]()
![]()
![]()
“壁上观”板块现场
这一观点凸显了展览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不仅服务于艺术系统内部的学术讨论,同时也为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公众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景德镇在这一过程中,从“陶瓷之都”转向“文化思考之城”,成为全球陶艺语境中新的交流节点。
结语:
从策展理念到学术主持,从艺术家创作到城市语境,“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以一种复合性的方式呈现了当代陶艺的精神状态。它既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当代艺术边界的探索。
展览以泥土为思想起点,延展出关于材料、空间与人类经验的多重讨论。它提醒我们:在技术与虚拟不断扩张的时代,唯有重新理解物质的质地与手工的意义,艺术才能回到其最初的温度与真实。
“与泥土对话”因此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文化姿态——一种以泥土为镜,照见人类创造力与思考力的学术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当代陶艺不再是边缘的工艺,而是一种能够触及哲学、社会与人文的开放性语言;而景德镇,也正在通过这样的展览,确立其在全球陶艺语境中的思想坐标。
作者:陈耀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