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束光飘落人间,不小心化为白纸,被人涂满彩墨,写满字。它喃喃自语,谁能还我洁净的光亮,白色空空无痕迹?
——《梦语》刘巨德
![]()
![]()
展览活动现场
近期,“闻道勤行——美术学博士生七人作品展”,正在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举办。
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始终在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推动当下美术创作的繁荣。
此次参展的梁智龙、刘心泉、Sodgerel Purevdorj 苏德格日勒、王俊昌、黄国锋、王金烨、廖懿琪七位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刘巨德、周爱民二位教授。
![]()
展览现场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刘巨德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刘巨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到:“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七位美术学博士生,自我修行、自我审视的一个展览。实践对于理论很重要,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体验才会更深。很多理论,是在实践中感受到以后,才将它整理成为理论。这七位博士生的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喜好也不同,他们的绘画风格都不太一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闻道勤行’。要悟道,就要贯通中西,只有贯通中西文化艺术,才能够领悟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奥妙。”
![]()
![]()
展览现场
刘巨德教授还谈到了清华美院老一辈艺术家,他说:“他们长期以丹青循道、勤学不怠、至诚不息,誓为艺术而亡的精神风貌,他们对祖国的传统艺术充满自信,对世界的艺术博览兼学,他们认为要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必须兼通中西艺术,通古今中西艺术之流变。这让我们明白:学无新旧,道无中西,艺无国界,传统和当代无分别。从道的视野看,艺术看似向前发展,其实是向后回味,如同梦的反刍。返本才能开新,真正的艺术家都不停的周期性的在反刍中,温故而知新。喜新怀旧是人的本能,尤其艺术家更如此。当新与旧在自然和人性深处合一时,艺术之路自然宽阔、通达、深远、新颖。自然无垠,传统无底,创新无限,这一切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实践。”
![]()
![]()
展览现场
刘巨德教授告诉参展的七位博士生,以及在场的其他博士生们“要不断自省,不断拷问自己。一个要拷问自己是否真诚,一个要看画中有没有天地之心。‘闻道勤行’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悟道苦行,需要终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以丹青为天地之理与人性之情证圆通。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寂寞之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天路。中国的艺术是由多元的‘正脉’和‘直路’所组成,清华美院的艺术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正脉’和‘直路’之一。”
![]()
![]()
展览现场
“闻道勤行” 来自于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为什么会以“闻道勤行”来作为此次展览的名称?
![]()
![]()
展览现场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周爱民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周爱民教授为我们介绍到:“这与在读博士生的学习,以及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很像。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博士生就是‘闻道’者,艺术就像是他们心目中的一个‘道’。这几位博士生的专业是绘画创作理论研究,他们要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这个题目很符合他们现阶段理论学习和创作研究的状态。此外,这个题目也含有自我激励的意思。”
![]()
![]()
![]()
展览现场
另外,周爱民教授还从博士生培养谈到:“将创作实践与理论结合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到清华之后,清华美院在教学上的一个迈进,代表了工艺美院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认同。艺术不只是技术,从更高层面来讲,要由绘画技术上升为人文思想和人生境界。这些博士生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文脉,这个文脉即是打通古今中西的艺术思想,他们不是学习某一家和某一派,而是在博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循着自己的心性和志趣去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每个人的面貌都不一样。博士生的学习更多是自我塑造,自我求知,自我求证的过程,要用自己的绘画,求证自己对艺术寻道的理解,用自己的画作求问艺术之道。”
![]()
![]()
展览现场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美术观察》栏目主持阴澍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美术观察》栏目主持阴澍雨在近两年来,都在策划一些偏向于传统中国书画风格的青年艺术家个展和联展,并在华亚艺术基金会举办。
他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谈及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时说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比较重要的一类艺术家群体,他们的创作方向延续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绘画传统与人文风貌,走的是一条融汇古今中西的民族绘画之路。在当下年轻艺术家群体当中,依然有一路艺术家在坚守着这一绘画脉络。我作为华亚艺术基金会的策展人,将目光聚焦到了这样一批年轻艺术家的身上。这次特别推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和周爱民两位老师的博士生联展。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绘画道路的方向,才呈现了今天这样的作品。这些年轻艺术家,有的偏向于一些现代图式,有的偏向于水墨的材质,有的探索油画的媒材。他们完全打破了中西绘画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材和当下综合媒材的界限。呈现了非常丰富多元的样态。他们沿着不同的绘画语言,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庞薰琹到吴冠中、再到刘巨德、周爱民教授他们身上的脉络也在当下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传递。文脉在传递,人文精神也在传递。”
![]()
![]()
![]()
展览现场
![]()
参展艺术家 刘心泉
刘心泉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对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和各位老师提供此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表示感谢。
这几位博士生,平常做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讨论较多,也会有高强度实践训练。在此次偏向于生活性的空间展示作品,促使他们去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刘心泉谈到:“每个人都要去打开自己,解放自己的天性。此次展览的七位艺术家,有各自的面貌和思考方式。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都有一个持续的思考。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进行展示,会有一个很好的碰撞,会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我们一方面要真正的去“闻道”,要去洞悉洞明真正的艺术之道之所在,另一方面就是让艺术回到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走进艺术。”
![]()
![]()
![]()
展览现场
文脉需要言传身教,需要人文的熏修。
从这七位博士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修养和修炼,同时也能看到他们视野的开放性和对自己艺术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实验,也能依稀找到很多相似性。
正如阴澍雨在为此次展览写的《走艺术直路》中说的那样:“他们走的是一条融汇古今中西的民族绘画之路——这是绘画的正脉,艺术的直路。” 他也明确指出:“坚守正脉需要功力、勇气与坚定的信心,需要艺术家终其一生通过创作实践来解答。”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
走艺术的直路
阴澍雨
金秋十月,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推出“闻道勤行——美术学博士生七人作品展”,这是一个年青的群体,七位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刘巨德、周爱民二位教授。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绘画传统与人文风貌,这一绘画传统的脉络,从庞薰琹到吴冠中、再到刘巨德、周爱民教授,走的是一条融汇古今中西的民族绘画之路——这是绘画的正脉,艺术的直路。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而言,坚守艺术的正脉更需要功力、勇气与坚定的信心。因为艺术家无法回避自身创作所处的当下情境,他必须有宽广的视域,不断观察、审思,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架构,才能确定自己的立足点,明晰艺术方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虽然中西方艺术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又经历了各自有序的历史传承,但是从艺术本体来看,艺术是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蕴含着人的思想,充满想象力,呈现出美的理想与丰厚的情感力量。所以,无论古今、无论中西,它都具备相同的本质和终极追求,但在时空坐标中,如何面对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去甄别、汲取、转化,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丰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这需要艺术家终其一生,通过创作实践来解答。
七位艺术家中年龄最长的是梁智龙,他的绘画也比较成熟。他长期从事油画创作,新的探索也使他处在一个转型期。在此次展出水墨肖像画中,他将已有的绘画经验运用到水墨材料当中,通过墨团墨块的冲融与交叠来塑造浑然的形象。以主要的结构点体现出对象的造型特征与精神气息,与传统绘画的传神写照相应和。另一位年轻艺术家王俊昌有着与梁智龙类似的绘画立意。他把卢沟桥的石狮做拟人化的处理,通过静态的雕塑写生,将石狮的肖像化作人的肖像,也随之把历史与文化语义带入到作品之中,带给观者新的思考。
苏德格日勒是来自蒙古的留学生,自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她将蒙古族图式、纹样加以组合重构,通过一个当下人的眼光重新造境,从而形成新的绘画样式。多年在国内的学习经验,使她对于综合绘画材料有着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在她的作品中,媒材的限制被打破。水墨丙烯材质的综合运用、布面上的纸张拼贴等手法都增加了绘画的表现力。对于她的文化观念与民族信仰的含蓄表述,也使她的画面更加深远而神秘。
刘心泉与黄格锋是两位以水墨语言为主攻方向的艺术家,但两个人的绘画面貌截然不同。刘心泉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画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儿。她把传统水墨语言抽离简化,将写实手法变为概略表现,描绘出优雅的现实图景。黄格锋关注自然花鸟的物象与精神。他通过扎实的中国画基本功训练,夯实了造型与笔墨的基础。他注重自然情态的捕捉,将造型加以概括整理,并把色彩、光影、虚实等现代绘画元素与水墨相融合,全景式的构图、色墨交融的艺术语言,基本形成了他的风格面貌,也反映出他的自然观与人文思考。
王金烨和廖懿琪是专注于油画语言探索的两位艺术家。王金烨的绘画以抽象的手法随机生发,产生新的意象与意趣。画面结构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控制、组合,让人觉得放松且愉快。廖懿琪的绘画色彩明快、清爽,她的技巧朴素自然,不矫揉、不造作。线条、色彩与点画块面突出写意性,极具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与创作状态,风格率真且见性情。
“闻道勤行”,几位年轻艺术家的绘画实践体现出他们扎实、勤勉的艺术态度。同时也能看到刘巨德、周爱民两位导师对他们艺术道路的指引。两位导师以务实、有效的教学理念推动着年青人不断前行。艺无止境,艺术境界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离不开艺术家踏实、努力的点滴积累。祝愿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们能在艺术的直路上走得坚定,延展绘画的正脉,也创造出真正的自我。
阴澍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
《美术观察》栏目主持
部分作品展示:
![]()
梁智龙 人物手稿4 34x26cm 宣纸水墨 2020
![]()
梁智龙 人物手稿5 34x28cm 宣纸水墨 2020
![]()
梁智龙 人物手稿6 34x26cm 宣纸水墨 2020
![]()
刘心泉 琴声 70x140cm 纸本水墨 2018(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
刘心泉 太平洋 88x155cm 纸本水墨 2018(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
刘心泉 远古的风景 140x210cm 纸本水墨 2012(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
Sodgerel Purevdorj 苏德格日勒 胡杨魂 80x6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21
![]()
Sodgerel Purevdorj 苏德格日勒 鹿石 50x70cm 水墨 2022
![]()
Sodgerel Purevdorj 苏德格日勒 胡杨林 90x12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21
![]()
王俊昌 九思图 系列3 40x40cm 纸本设色 2021
![]()
王俊昌 九思图 系列4 40x40cm 纸本设色 2021
![]()
王俊昌 九思图 系列6 40x40cm 纸本设色 2021
![]()
黄格锋 盘岭野松 70x70cm 纸本设色 2021
![]()
黄格锋 古木逢春 70x70cm 纸本设色 2020
![]()
黄格锋 田园 70x70cm 纸本设色 2021
![]()
王金烨 晚秋系列之一 35x45cm 布面油画 2021
![]()
王金烨 晚秋系列之二 35x45cm 布面油画 2021
![]()
王金烨 晚秋系列之三 35x45cm 布面油画 2021
![]()
廖懿琪 锦簇 70x70cm 布面丙烯 2022
![]()
廖懿琪 瓶中玫瑰 90x120cm 布面丙烯 2022
![]()
廖懿琪 百合 70x120cm 布面丙烯 2022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