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李安姿当代空间“吴笛笛”同名个展现场
在中国美术馆于香港举办“妙笔传神”任伯年人物画展开幕式后,我从香港中文大学夜路来到上环荷里活道,访问李安姿当代空间,并观看了吴笛笛在香港的第二次个展。
吴笛笛近年来的绘画在延续个人切入视角的同时显现了越发富有持续的增长性,在观念绘画和抽象艺术体现出某种蓬勃性的群体热潮的时候,在许多艺术家纷纷迷于“坏画”、“新莱比锡画派”并掀起一浪接一浪的热点潮流,也有许多艺术家希望从马琳·杜马斯、格拉德•里希特、吕克·图伊曼斯的绘画中寻找某种直接方式的时候,吴笛笛却在作品中保持着一贯鲜明的独立性和定力,在绘画的语境保持着贯穿如一的视角和个人气质。她的创作方式提供了一种对当代绘画的整体格局产生结构性意义的“个案价值”。
我对吴笛笛的创作动向一直很关注,也跟她有过多次策展合作,在我多年前在两家民营美术馆所进行的两轮行动式系列策展的“实验室行动”第一回的“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和“研究室行动”第二回的“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这两次针对当代绘画的整体生态进行方法论层面的研究行动中,在讨论观念在绘画中运行和显现方式、语言在当代语境中的存在形态、绘画如何在媒介和方法的域场和边界处开启当下行动等等这些我所关注的问题时,吴笛笛和她的作品都成为绕不过的研究个案。
吴笛笛的绘画是具有“生命能量”的在场,而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她的绘画也是切入“自然哲学”的方式。无论是她2004年以来的《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还是近期的绘画作品,都有着从古代中国文化到连接当下生命体验的某种内在性,而在“借物”的语法中,我们还看到了绘画朝向“自然哲学”的生长。
![]()
吴笛笛 《不至于空无No.9》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19
![]()
吴笛笛 《不至于空无No.10》布面油画 420x210cm 2019
在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最大一件长达420cm的作品《不至于空无》的横向作品中,在那些相互圈绕、穿插、纠缠并最终伸向不同方向的藤蔓结构中,具象的顽强与抽象的柔韧感是共同存在的。吴笛笛借用藤蔓的植物与绘画的形式因素在此制造了一种“极简主义”的感觉和气质,而将丰富的“底子”隐藏在画面植物的背景之中让其仿佛“看不到”,然而当目光一旦走近并察觉到这种“有意”而为的画面的丰富“底蕴”的时候,你才真正理解画家所要在画面中留存的某种“敏感性”。这种敏感是常人所不容易觉察的,它不像绘画发现其对象的“敏锐”显露无疑,那是另一种细腻的隐形在场。如同在画面中暗存的“蛛网”,大自然中不是所有事物都让你“看得到”,那是来自“自然的险境”。浮在背景底子上的昆虫让绘画的微妙性与藤蔓、蛛网构成了最终的存在,这是吴笛笛用生命感悟所营造的自然秩序。
《没有杂草》也是一片纯净,让人遥想到水墨世界中的齐白石,吴笛笛要用油画颜料敏锐的触须在当下重新连接中国艺术中的“自然观念”。“如何去表现一棵完美的竹子”,这曾经是中国古代的人文画家运用笔墨所求的至上品格,也在宋代“写真观”的美学中赋予了对象以主体的“情致”。而就在这自然与情致的连接方式之间,富含了中国哲学的见微知著与博大精深,这是来自中国文化当中的“自然哲学”,也是当下的中国人在全球艺术史的视觉场域中依然保存的审美基因。
![]()
吴笛笛 《向内凹 101度》 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19
![]()
吴笛笛 《白昼冷却下來》 布面油画 60x120cm 2016
![]()
吴笛笛 《被显露的石头》 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19
![]()
吴笛笛 《我全部梦境中的第一个梦》No.1 木版、纸、布、线、铜丝、柚木盒子 60x120cm 2019
![]()
吴笛笛 《我全部梦境中的第一个梦》No.2 木版、纸、布、线、铜丝、柚木盒子 60x120cm 2019
![]()
吴笛笛 《完美的系统》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8
吴笛笛 《目光的结构》 布面油画 240x120cm 2015
在《向内凹101度》《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将要发生?》《类似现实的一帧风景》《永无止境》《真理是精确而具体的》《被真实过滤的风景》《白昼冷却下来》《被显露的石头》《目光的结构》《时间的落差》《完美的系统》《我全部梦境的第一个梦》《静止的自然而然》这一些列吴笛笛近年来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的植物体验和自然眼光,但是通过这种绘画的“借物”,画家将内在的自己和当下关于哲学、社会、文化、生活和艺术的体验以富于感知力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并使其“气化”为一种流动美学,穿梭于画面之中,这使得我们对当代艺术和绘画的思考得以在另辟蹊径的维度上展开某种自觉和自信的想象。
在吴笛笛那些白色画布的视界和追求完美的笔意中,在那些绿色的竹子、藤蔓、苔藓、石头以及鸟类和昆虫的目光深处,呈现着哪些事物的何种状态?是生命的顽强、柔韧的能量、极致的优雅,还是生死界限与灵魂生命的喘息?还是在这些表面的更深处以某种细腻方式转化着某种“觉察”与“感悟”?这令我们不得不回到那个基本性的问题:吴笛笛是如何作画的?她又是如何思考的?作为一种现象,这成为当代艺术在全球文化景观当中所不能忽视的当下存在,它有可能伸展出的空间也是值得期待的。
王萌(知名策展人、当代艺术学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2019年4月23日
关于作者:
王萌,北京人,1983年生于山东诸城。知名策展人、当代艺术学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大学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年度北京年度优秀展览。
出版11本学术专著: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安徽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主编《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INK NOW:水墨形态”(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省美术馆)、“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领升艺术机构)、“‘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798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学术指导)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作者:王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