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1-03 22:32
![]()
田牧,一位极其敏感的艺术家。他自由穿梭于各种媒介之间,不受传统束缚,创作方式多元。他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创作,无论是在家中、旅行中、出差途中,还是在工作室。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流动的创作状态,以独特的视角和直觉进行创作。
近期,“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在金鸡湖美术馆展出,这是一个充满考古氛围的现代人类学研究现场,通过聚焦当代生活中的细节,讲述了当代生活的故事。展览不仅探讨了当代青年喜欢的活动和精神紧密相关的话题,还拓展到了人、机器、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田牧将当代生活中的细节聚焦放大,如工业化背景下骑手的装束,以及服装上的标签等,还融入了浮雕——这一古老艺术手法,并通过类似仓库和档案柜的陈列方式,将现代人类生活转变成了人类学研究,为展览增添了考古氛围。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以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总监鲍栋表示,田牧的“考”是对今天工业、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探讨。展览的主题“灵动之驱”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被包裹在复杂的文化之中,仿佛考古学家从文化地层中挖掘出现代人的形象,剥离并清理干净。展览中的绘画作品也颇具趣味,田牧采用了原始、质朴的绘画手法,没有过多的技巧修饰,色彩使用鲜艳且直接,呈现出人类学样本式的风格。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田牧作品中使用的材料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颇具趣味,打破了绘画与装置艺术的界限,将绘画、浮雕、影像、装置等以独特的方式将不同的媒介连接起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经验。策展人杨宇瀛认为,田牧的作品与当前大众内心深处的某些部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关于迷走神经和身体修复的话题。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田牧的作品常常包含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呈现出一种相对模糊和不明确的特质,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展览学术主持沈宸表示,田牧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具体的人的身体,还融入了机械和机器元素。这些机械元素一方面映射了群体性的生产活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去舞蹈之后的速度和韵律的契合,也包含了人类对于速度不断加快的未来机器生产的想象。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近些年,田牧的作品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从2019年以机器为主体,到2020年逐渐将机器溶解在作品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贯穿在他创作中的感知,这是他创作的一种方式,偏向直觉性创作,很少从概念去入手。他常说:“我感觉这样是对的。”
这种创作方式实际上是对理性的抛弃,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某种状态下,他更多地被直觉所引导,许多事物被放下或释放。杨宇瀛谈到,尽管田牧有些作品看起来凶猛,但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田牧的状态却充满了呵护,很有耐心,有些作品会调试一到两年,甚至更久。他会不断地放入和取出,以达到最终想要呈现的效果。这种细致入微的部分,如果用电视的清晰度来比喻,可以说他现在的创作清晰度比以前高了很多。他以前的雕塑作品中还包含了一些游戏性质或尝试性,似乎是好奇心在驱动。但现在,他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一种沉静的感觉,无论是不同的材料还是不同的组合方式,他都在耐心等待,观察会发生什么。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虽然田牧的作品看起来比较激烈和刺激,但田牧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他获得了很多治愈的力量。我们通常会认为治愈应该是美丽、安静和恬静的,但田牧的作品拓宽了我们对治愈的理解,让我们思考什么可以治愈人心,什么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最能够治愈人心的是简单而真诚的东西。诚实面对自己,将内心的感受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捕捉到感官瞬间的舒适感。这样的作品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是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在显现。田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关于治愈的独特视角,不仅是关于身体上的修复,更是关于心灵深处的需求和满足。
![]()
艺术家 田牧
Q&A 对话
Q:这次展览与您以往的展览相比有哪些不同,尤其是在展览的主题和作品选择上?
A:我以往的展览主要是探讨人与机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次,我刻意削弱了机械元素的部分,转而更多地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四年中,全球性的流行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关注点也更加感性。
Q:近几年,您的艺术创作中以机器为主体的部分在弱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A:尽管机器在我的作品中仍然以实体形式出现,但我所探讨的是在大时代的转变下从重组和重建,探讨的是我们内心的连接。这些机械实际上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它们去功能化,不再是以科技为导向,而是以一种远古的或虚构的考古学方式呈现出来,是被遗弃的物品。在现代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这些机械成为了一种隐喻,反映了社会中被遗弃和被抛弃的事物。尽管如此,这些机械所蕴含的精神仍然存在。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会侧重哪方面的探索和表达?
A:我更注重的是感知。我的创作过程更多是基于直觉的,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以从人的身体和心灵,还可以调节你的日常生活,使你的生活发生变化。我认为这种连接更像是人体内部的一种机制。我的创作灵感往往源自于我个人的经历和在我身上发生的变化。如我关于迷走神经的一些作品,就是基于我个人的经历。近年来,我发现自己心脏似乎出现了问题,经过医院的检查和心电图测试,被诊断为室上速,这是一种并非心脏本身出现的问题,而是由于压力和日常生活模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症状。
因此,我开始关注人体的内部,后来我发现迷走神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神经,它能够调节身体不同的器官,控制压力水平,而且能够调节与心理相关的脾气和身心状态。我认为这部分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将其延伸到人体内部的神经系统。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谈到感知对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您觉得您的艺术作品能将您的这种感知完全表达出来吗?
A: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连接能够让我更加自如地通过神经调节达到一种身心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我能够作为一个自然人,在大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感知瞬间的调节在我看来对艺术创作会产生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否会产生更大的效应,我并不确定。因为艺术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不仅仅是艺术本身,也可以是其他行业。艺术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但是否能够完全改变某些事情,我认为它还是太渺小了。对于艺术能否完全表达感知的东西,我也不确定。我只是希望往这方面再走一走,但是否能因此带来一些改变,我认为充满了不确定性。
![]()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的“木身体”系列和“皮囊”系列中有一些自然材料与工业元素的结合,反映了您对自然与工业关系怎样的思考?这两种元素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对话的?
A:木头虽然被人类用机器砍伐并使用,但它可以以这种形态存在上千年,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机械则是冰冷的,看不出任何感情,它是人类制造出来并服务于人类的。尽管这两种材料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当它们被放置在一起时,就可能产生联系,它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产生一种爆破力和对抗的感觉。这种结合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融合,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对话。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为什么会想到通过巨大化的器官形象与微观解剖细节的并置,来创作铸铝浮雕五连画?这种创作手法如何帮助您探讨个体身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A:这种大型身体浮雕的创作,我已经探索了10多年,这与我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我的父母都是医生,因此我从小就接触了较多的医学知识。在这次展览中,我刻意放大了浮雕中的器官形象,使其更抽象,仿佛是从身体中抽离出来的。当这些器官被并置在一起时,观众可以从一种非常私密化的视角去看待它们。当器官被放大后,它们似乎带有一种更神圣、更崇高的感觉,使得这些器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产生某种联系。
此外,这些器官在医学上可能带有性别特征,但当我将它们放大并制作成冰冷的浮雕后,模糊了我们对性别的常规认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身体的本质,以及身体是如何被构建的。这种创作手法让我能够探讨个体身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社会的关系。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通过放大喉咙的形态来创作《下沉的海》,这件作品如何体现您对身体与情感、社会记忆之间联系的思考?
A: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类的作品,它起源于我在葡萄牙海滩上的一次派对经历。在那个派对的夜晚,我感受到了海与天、月亮以及整体气氛所营造出的静谧之感,接近于出神的状态。在那一刻,我感觉到许多身体的器官仿佛隐藏在海中,有点像海市蜃楼的感觉。在那片海滩上,我产生了这么一种幻觉。
这件作品是从我个人的叙事出发。它并不是简单地说某个元素为何要出现在海里,而是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它就自然地出现在了海中,实际上可以选择任何器官,喉咙只是我当时觉得最合适的一个。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的创作依赖于直觉。在许多创作过程中,我走到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灵感涌现。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我感觉到黑夜的氛围和身体的器官都被打开了。当你从一个微观的视角观察海洋时,你会感受到被深海恐惧所吞噬的感觉,这与观察那些放大的器官时的感觉是相似的。因此,我认为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一种隐喻,它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权利构架。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展览中所有平面图像和视频影像均由手机在日常状态下拍摄,为什么会采取这种非传统意义的图像制造方式?
A:我并非职业摄影师,这一系列创作主要是拍摄我周围的一些朋友,以及我对边缘群体的兴趣。因此,我认为使用手机记录他们更为合适。手机拍摄所带来的那种颗粒感,实际上是在随机捕捉瞬间,而不是用相机刻意拍出一个漂亮画面。我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个漂亮的画面,而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记录瞬间。例如,当他们突然动了一下头,我就会迅速拿起手机捕捉这一刻。手机拍摄记录的是瞬间的真实,而非刻意构造的美学。
在失去某个瞬间的时候,那种感觉也随之消失了。虽然我手机里存有许多照片,但很多照片并不适合展示。在我看来,这些照片与技术、摄影技巧或图像色彩没有太大关系。它们都是去技术化的,去图像化的,但即便如此,它们仍然具有图像的感觉。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在您的《肖像》系列中,为何选择从背面拍摄人物头部?
A: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选择的角度不同。有些人喜欢选择正面,而我个人则偏好侧面,我不想让正面直接展现出来。拍摄背面能够引发观者的遐想,让人好奇这个人究竟长什么样子,是男是女。我不想让一种非常直观的形象直接呈现出来。我认为需要时间去探索,所以我刻意规避了这种直观性。
这有点像浮雕,你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另一面你永远看不到。实际上,我认为这为观者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并不是留给创作者的,而是留给观众的。
Q:您在浮雕作品中经常有耳朵的形象出现,为什么您会特别关注耳朵?
A:我最早开始创作耳朵系列的作品,是受到一个朋友的启发。他以前在英国,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他想骑自行车从英国骑回齐齐哈尔。起初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但他真的做到了,穿越了欧亚大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最终抵达齐齐哈尔。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后来,我在上海遇到了他。当我看到他时,首先关注到的就是他的耳朵,我立刻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刻。照片中,他的耳朵里夹杂着发丝、冬天的围巾和口罩的边角,这些蕴含着丰富的叙事元素。他的耳朵上还戴着各种不同的耳环。整个画面构成了他个人的故事。从那时起,我觉得耳朵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元素,于是我开始拍摄耳朵。通过耳朵这个细节,我能够捕捉到个体的故事和经历,它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部位,更是一个人生活经历和个性的缩影。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来创作?在您的作品中,不同的色彩是否有不同的含义?
A:高饱和度的色彩实际上是UV油墨,用于UV打印的材料。我之前尝试将油墨单独拿出来,探索它的可能性,这有点像医学中的X光负片,能够呈现出一种穿透性的视角。
在我看来,选择具体的颜色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这些颜色确实代表了某种情绪。作品中这些色彩灵感来源于我经常光顾的不同俱乐部,那里的色彩丰富多样。这些颜色与人们的气息、以及那些无法言喻的气味相结合,都是非常抽象的元素。例如,我有一幅紫色的作品是鼻孔,仔细看去,鼻孔内部隐约可见一个物体,实际上是一个空气净化器。那件作品的名字与跳舞和俱乐部的场景有关。我认为,在跳舞的时候,经过一整晚的舞动,第二天从鼻子里取出空气过滤器时,你会发现它已经变黑了。过滤器中不仅有汗味、体液味、烟味等各种气味,这些都是抓不到的,它们不在日常中,而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文化。
我更关注的是颜色所代表的情绪,一种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幻想。可能在某个时刻,它是一种玫瑰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变成了宝石蓝。但为什么一定是宝石蓝,并没有特别的必要去逐一解读。
![]()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刚才谈到了一种抓不住的感觉,您为什么会这么迷恋或者趋向于这种抓不住的感觉?
A:我自己就是一个思维很分散的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上,我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这种分散的思维方式让我有很多兴趣点,而我发现这些兴趣点最终成为了我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的一部分。我有能力将这些工作上的片段集合在一起。
Q:您在不同作品中使用了多样化的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每件作品的表达和观感?它们在您的艺术表达中扮演了怎样不同的角色?
A:关于材料的选择我并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而更多是基于直觉。实际上,这些材料与我的个人历史紧密相关,它们反映了我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的家庭背景中有医生的元素,以及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我对材料的选择。而且这些材料随着我去过许多不同的地方,也逐渐转化为我创作的灵感。它们不仅仅是物理材料,也是我个人记忆的一部分,伴随着我的成长和创作过程。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在多种媒介中游走,您如何保持作品的连贯性和个人风格?
A:保持作品的连贯性和个人风格也挺重要的。我的创作是一种自发式的创作,它跨越了很多时间线。我的许多作品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完成的,而有些物件则需要我花费很长时间去观察和思考。例如,我长期以来会收集一些物件,这种对物件的迷恋并不是将它们直接作为作品使用,而是作为我的珍藏或收藏,它们一直存放在我的家中或工作室里。这些物件可能需要放很长时间我才会发现它们的用途。我认为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去沉淀,才能与它们建立起情感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物件实际上可以与我一起创作。
这些物件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它们关乎我的历史和个人经历,它们成为了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Q:您希望观众在体验本次展览时有哪些特别的感知?
A:每位观众对作品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想法和解读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我来决定。因此,我并不对观众的解读有任何期待。作品一旦完成,就可能有人批评,有人喜欢,这都是他们的事情。作为艺术家,我认为如果对观众的解读抱有期待,那么创作可能会受到干扰。我不会太在意这方面的事情,观众可以自由地解读我的作品。
Q:请分享一些您接下来的计划?
A:我的创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构建一系列作品。接下来,我可能会探讨身体、人以及运动方面的主题,尤其是极限运动,对我来说非常刺激。我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探索这些领域。我还想要创作一些沉浸式的作品。我的工作方式从不专注于单一作品,是一系列的或一组的方式来呈现。
![]()
![]()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展览现场
结语:
田牧以真诚的态度将个人的心灵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思辨的方式来探讨作品的主题。他的作品不仅与艺术史和历史上的具体典故有着联系,而且充满想象力。从人与非人的对抗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田牧的作品带着观众穿梭于感知的瞬间,探索着人类存在的多维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