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灵动之躯——田牧个展”中捕捉感知的瞬间

2025-01-23 15:5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2f7169ea3ee8597e2a5d17ecba4af07.jpg

人在流动之中,状态如何?

在《词与物》中,福柯提出:“人终将被抹去,如同沙滩上的一张脸。”这一主题贯穿田牧的创作,从机器主导到身体感知,从符号性主题到多维媒介,艺术家探讨了当代人在不确定性时代中的消融与重塑。本次展览是田牧的第二次美术馆个展,通过三个展厅呈现他近四年来的多媒介作品,试图以小说式的叙事语言引导观众在作品关系中找到新的观看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1076157a31db78e7a2865eb6833c329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9c7396588500a8366ef383aa39936db.jpg

展览现场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13日,由苏州工业园区文体旅游局指导,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办,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承办的“灵动之躯——田牧个展”在金鸡湖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精心筹备了两年半时间,汇集了艺术家田牧近年来探索与创作的近百件艺术作品,涵盖浮雕、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媒介。它们表达多元、风格各异,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共同图绘出了一个汇聚生命力、感知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图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f0510e464b0ab470d2d5f8725d856b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ac98d395eb0568dffbb2e06199b6dd9.jpg

展览现场

策展团队与艺术家携手,将展览本身打造成了一件艺术作品,旨在激发观众的感官体验。每个展厅都经过精心设计,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自然地调动身体,自由地走近或走远,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向去体验和欣赏作品。开放式的动线设计摒弃了传统的固定路径,建立起了美术馆建筑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

“田牧的作品没有固定的答案,更多地是一种体验式的作品。既然是体验,它就是开放的,因为体验是主观的,将作品的解读权交给了观众。”杨宇瀛在策划展览时,重视观众的体感体验而非单纯的视觉感受,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丰富多变的艺术氛围。她强调,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开放的。观众与展览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30ebbc458854bdcb535a644c6ab080b.jpg

展览现场

在展览不同空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与人体有关的具有节奏感和速度感的作品,也呼应了展览主题中的“灵动”。

学术主持沈宸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是对其创作历程的全面回顾和深入探讨。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家的作品,还能够洞察其创作背后的动机、灵感和演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世界。”尽管田牧是青年艺术家,但本次展览的体量较大,相对完整地呈现了他过去的创作以及当前的思考。

沈宸强调,“此次展览还有一些特别有趣的部分,尤其是在金鸡湖美术馆这样的区域,周围环绕着许多古典艺术形式,如交响乐和舞蹈等传统艺术。此次展览在其中既展现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不同,又与场地中的艺术类型形成了关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42aa5d50cbf418fe78c76b9d5daf57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701ecfa48c9a6a153e7c78cd95925de.jpg

展览现场

感知是贯穿田牧创作的一条线索,他很少从概念入手。在创作过程中他试图捕捉这些灵动、鲜活的瞬间,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他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相对隐晦,就像谜语一样,留给观众空间去解读和感受。

迷走神经到自我重建

A展厅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氛围感。观众可以看到一具人与怪物和体的作品——《Chupacabra》,它超越了常规的人体形态,悬置在金属支架之上,脊椎异于常人,肌肤粗粝如砂石,却又带有细腻褶皱,被包裹于打开的玻璃钢模具之中,描绘了身体逐渐异化、脱离原始状态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得身体变得难以界定,从而在观众心中激起恐惧。艺术家田牧借此反思,全球大流行病的扩散是否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寄生”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08e1949e761b0cd2d75253809d8137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fc502a7eb2ab53a39d4b0bb7dbf4cf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17511e6253d1e063b8d28498d7a7807.jpg

展览现场

人们对这种异化现象既感到恐惧,又充满想象,这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有些作品甚至描述了人能够在变化中穿梭,时而化身为动物,时而化为植物,最终又恢复为人形。拥有自由变换能力的人往往被视为被崇拜的对象,这与作品设置的高度相呼应,观众需要抬头仰望,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件雕塑。

此外,这件作品的后方延伸出两个尾巴,这两个尾巴由摩托车的机械部件构成。机械象征着速度和效率,与肉体形成对比。人类追求速度,但速度也可能导致伤害,尤其是当速度超过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时,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91841df2f9881ff94ec27166f79360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2bc8bf7c5371145f6ac6e59ed657bd3.jpg

展览现场

在A展厅的另一端搭建了脚手架。《迷走神经头盔系列》这件作品悬浮在空中。迷走神经负责将人的内脏器官的感觉信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人的压力水平与自主神经功能实现身心的平衡与稳定,给人带来安全感。头盔作为高速行驶时身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被视为头骨的外化形式,其坚硬的外壳保护着极为脆弱的中枢神经,但只可以保护一次。当多个头盔被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崇高的氛围。

该系列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较大,从2019年延续至今。在这段时间里,田牧会不自觉地自发创作了一些物件,这些物件均以人体的不同部位从内部到外部,呈现出多样的色彩。田牧希望通过建造的方式来重建这些物件,探讨自我重建的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35a2fa9df314ef351fcae92eac691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0345b6240c7ca68fb3a27ab96e313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4ab9d746b02b386675459d86ec94e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3d7d6e546d26a4322e1332d661d01bf.jpg

展览现场

在搭建的脚手架中,摆放了不同材质表现的身体局部。如《木身体》是木材与机械集合,《脑》《皮囊》《美杜莎》是大理石与机械结合等。脚手架犹如人体或神经系统的自我恢复或搭建,其过程宛如梦境,由一系列不断闪回的片段组成。这些片段并非完整的身体部位,而是逐渐被激活和恢复的过程,也是异化部分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2daab3baefbba564d7e4d7b18a52ac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63a8ed6c497c0eda54d57c2da5bd55b.jpg

展览现场

《有温度的瞬间》是一件铝浮雕作品,捕捉了两只手触碰的瞬间。该作品与A展厅正面墙上即将相触的双手雕塑相呼应,共同传达了一种触动人体神经的动作。这些感官体验构成了整个展览的主线。

人与非人的过渡

从A展厅过渡到B展厅,作品主题更多地探讨了人与机械、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的过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c0649d19681096e0ab9e8eb0df48d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caa111fc5a653fdf5716ea03cc973b5.jpg

展览现场

B展厅的布局体现了内外空间的包容性,大空间内嵌着小空间。外部的大空间主要陈列着色彩鲜明、尺幅较大的画作,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5年,涉及到了极限运动、当代生活等多种题材,部分作品借鉴了美术史上的经典构图,以及印度艾扬格瑜伽等元素。田牧将这些画作中的元素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和重叠,呈现在画面中。这些画作融入了艺术家田牧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游历各地所拍摄的图像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86b099bd87a28e6ac0ed3373dc5c19d.jpg

展览现场

展厅中央设有一个上升式舞台,舞台上布置了机械与身体部件的组合作品。田牧在过去十余年间收集了许多与身体相关的部件,这些收藏品被存放于家中或工作室,最初并非为了创作,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与培养,最终成为了雕塑创作中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97b223fbbae6989f21a94bb401ecca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fb49182c3a18389cf10b89787049729.jpg

展览现场

该厅的雕塑与绘画展现出一种高速动态的特质。色彩与形态似乎都在预示着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运动,也隐喻了现代生活的速度感,尤其是科技带来的快节奏,这种速度往往超越了人体的自然节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3f450f7345400ad986f35e07fd2f597.jpg

展览现场

在展厅内部,设有一个较小的独立空间。这里陈列着一系列铸铝浮雕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人体解剖图像。在以往的时代,人们很难在平面上直观地观察到自己身体的内部结构。在这里,这些图像被放大展示,呈现出一种冷静的氛围,与外部大空间色彩鲜明、充满动态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2c20eb9702ece78c7162e2ac997fca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1d383b7e93555543a19266ebb718607.jpg

展览现场

人与人的关系

C展厅作品中的很多图像捕捉于运动之中,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知,营造出一种既静态又动态的沉浸式场景。展厅中的球体装置悬挂得较长,只要有人体靠近,它就会开始旋转,赋予了空间一种动感,仿佛将活力辐射到整个展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abca145d6a29cd0cc8334ddf2427f1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66482f1faf6753cf313bfcb069c50ed.jpg

展览现场

田牧自2017年起,使用低像素手机在世界各地的不同俱乐部,记录从凌晨到清晨这个时间段中人们舞蹈的场景,捕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他通过影像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2e3ed6725e9ef68d9717aeffa76d761.jpg

展览现场

在影像旁边有一组,以紫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田牧从周围朋友的身体局部捕捉图像,有背面的身体、被剪坏的头发、耳朵的侧面、会说话的猫、拟人化的螺母以及人机结合的形态,以高饱和度的负片形式呈现在画面中。感官作为身体与世界连接的途径,是一种无法共享且极为私人化的体验。每个人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感知深植于个体的身体经验之中,这正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试图深入探讨的关键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1d2657a0d78dc7d03e719328298a98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7caa1e1ee01216494d170e81477092f.jpg

展览现场

《旋转的单腿》是一件青铜雕塑,反映了田牧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姿态。他有时会坐在马鞍椅上,翘起一条腿工作,并不断地向四周旋转。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被视为对身体的另一种改造,将转瞬即逝的动作升华为“被凝视的永恒”。这件雕塑内部的空心结构内还藏着一片树叶和一只微小甲虫,这一细节体现了静止与细微之间的关联,象征着永恒与短暂相互交织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f6a5757ba9a67a35de44e8bc30659f0.jpg

展览现场

在田牧的作品中,人的形象不断接近某种感觉,最终化为作品中的一个个碎片。《肖像系列》是田牧拍摄的一系列周围朋友的肖像,这些肖像均为背面视角。他意图捕捉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刻意避免展示正面,从而激发观众的想象。尽管这些图像被称为肖像,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肖像。田牧对这些随机图像进行了处理,通过反复创造人的形象,使其成为创作中的一条线索。

田牧希望通过这些图像,探讨在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与自身身体的关系是否因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变化。我们是否仍能完全感知自己的身体?或者身体是否已被更广义的关系所分化?身体与技术如何共同重塑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a2f17fa0786ed1bad3e1f54ffa05c6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0808f0aa24cf0cb228af471614773b0.jpg

展览现场

这组UV打印作品实是田牧几年前就开始的自我实验,他将自己作为媒介,与UV油墨相结合进行探索。其中《俱乐部》呈现了一个紫色鼻孔。通过仔细观察,观众可以发现鼻孔内部隐藏着一个微妙的空间,内置了一个空气净化器。这一设计意在捕捉俱乐部内部的气息,这种气息可能是体味,也可能是烟味。田牧通过这种难以捉摸、飘渺的气味,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8b686017974381318be771875822399.jpg

展览现场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房间内,展出了一系列半遮蔽的浮雕作品,这些作品被设计成窗户的形式。浮雕上描绘的是田牧周围朋友身体的局部图像。在这些窗户浮雕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身体部位的雕塑。

在C展厅,观众可以通过浮雕、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更深入地理解田牧的艺术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a318a36c19caa23ac4a595e647233041.jpg

展览现场

结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5bc7bd6b43d8f71af4bbaaa76836527.jpg

展览现场

科创融合,艺术赋能。

苏州工业园区这座创新之城不仅是一个汇聚全球尖端生产技术和制造力量的科技高地,更是一个展现科技与艺术、经济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生活空间。这里,创作形态的丰富性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多元与包容,更是苏州工业园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核心动力。

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走进“灵动之躯——田牧个展”,探索身体感知的灵动之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