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体系

按: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五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齐永刚主持开幕式,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韩子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研究员高舒,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罗微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原文化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研究员马盛德,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黄虎,《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文化遗产》主编、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俊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宏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郝庆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张晶,以及第二主题发言专家吕品田、萧放、安德明、彭兆荣、杨利慧、林继富、康丽、张勃、戴俊骋、诺布旺丹、乔晓光、郭平、海震等代表参加会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出席研讨会并作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体系”的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39cc9f936c7af1abd67fb721446fb2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b2cb862015454bb7d2fd932b6eafe42.jpg

潘鲁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体系”为题,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他指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举措。 潘鲁生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性架构。以“名录制度”为基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现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普查和抢救性保护,为大量濒危项目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传承人制度”为核心,通过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扶持制度,有效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生命载体,改善了传承条件,增强了传承活力。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保护格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18f087d28d49093a12b895c99c39f0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3cbe769e186f18a590df68addab8491.png

潘鲁生提出,在学术与实践认知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构建起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知识体系。在研究层面上,要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经验本质,关注其主体性、情境性和活态流变性,推动研究范式从“静态分类”向“过程研究”转变。在方法论上,要确立田野调查为核心研究范式,强调学者必须深入现场,与传承人、社区民众建立长期深入的互动关系,实现从“研究对象”到“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在实践层面上,创新性提出“保护、传承、创新、衍生”的发展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纯的保护对象转化为可创新、可衍生的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26b3b2fd41c0df66d7cbd100e89675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e64cd2280d99e22aab146e98f5b6647.png

潘鲁生强调,在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建立系统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层面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本科教育着重“三个基本”,夯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硕士研究生阶段强调“三个掌握”,提升专业研究和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培养突出“三个具备”,注重学术创新和政策研究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多元化教育实践,通过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搭建青年向传承人拜师学艺的制度化桥梁,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机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9b23b96a870c4f5a46397b281bce2f5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9d1c5afa9e4daf591b9dc59357d3fa7.png

最后潘鲁生强调,保护与传承管理体系、学术与实践认知体系、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有机整体。这一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需要学界、保护工作者、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要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