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近几年,国内展览以及策展生态不断更新,比如非赢利空间艺术家个人申请和主导的展览项目,强调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实验性,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关注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展览项目进行跟踪和分析。这种对新兴展览生态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艺术策展领域的新动向,也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9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杨大伟“杜小同”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空白”与“生成”之间探寻当代水墨的深度
2025年9月4日,艺术家杜小同同名个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杨大伟担任策展人。
![]()
![]()
“杜小同”个展现场
此次展览主题沿用“杜小同”三字,用以强调艺术家本身即为展览的核心命题。展览的核心在于对杜小同近年来艺术语境的凝练回顾,以及对其在当代水墨范畴中继续拓展边界的期待。“在空白处,听见存在的潮声”——这是杜小同以往艺术表述中的关键自觉,也是本次展览的内在调性。展览通过精选一批2019 年以后创作的作品(部分为首次展出),构建起一个水墨空间的逻辑线索。展厅既是延伸,也是中断:它既与杜小同此前“海景”“石景”系列相呼应,也标志其向更纯粹、语境更宽阔的方向迈进。劳动与削减同在——策展人杨大伟指出,本展并非作品堆砌,而是“以有限之画面,指向根本之问题”。
展览现场:保留观者停驻、反观、沉思的余地
展览设于浙江美术馆主展厅,空间设计强调极简与开放。少即是多:观众进入场域后,迎面是浅色地面、白墙、柔和侧光带出的水墨细节,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沉静”的张力。展览布局由若干板块构成:既有“原形退隐”——作品题材中海、石、竹渐渐淡出,转而指向“空间即画面”的生成视角;也有“时间的沉淀”——创作过程中的反复叠加、覆盖、减笔成为画面语法;还有“观看的邀请”——策展空间有意保留了观者停驻、反观、沉思的余地。
![]()
挨着的两块石头 145X365cm 水墨宣纸 2022年
![]()
天边外之二 121cm × 145cm 纸本水墨 2024年
观众在这里不再单纯“阅读”画面,而被邀请“驻足”,对画与空间之间、墨与白之间、显与隐之间,发生一种互动。白纸之上,似无物可辨,却在呼吸中、在视线延伸中、生出微妙的张力。此外,策展团队通过精选文献、艺术家访谈录影、作品创作的速写片段等辅助元素,让观众同时看到“创作之外”的感知轨迹——从学院的写实训练,到传统水墨语汇的吸纳,再到当代生成的思考。展览由此不仅是视觉呈现,更为一次思考绘画本体与语境转型的契机。
策展人:段少锋 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观念的演化进行凝视与重构
2025年9月6日,《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段少锋担策展人。
![]()
![]()
展厅现场
“观念的演化”这一命题既回顾了中国当代版画自1980年代以来的变迁轨迹,也展望了未来版画与社会、技术、媒介的交织。1980年代标志着中国艺术语言的翻新期,传统版画语言在开放中延续与重塑,版画作为观念载体觉醒。展览分为“起源与叠加”“媒介转向”“跨域散射”三个单元,呈现版画从木刻传统到数码印刷、媒体实验,再到与行为、装置、影像融合的历程。作品从“刀味”“印痕”演化为“符号断裂”“图像碎片”“数据重组”,引发对“版”“印”“画”意义的思考。策展人段少锋强调,展览以版画为起点,探索其在中国当代艺术语系中生成观念谱系的过程。
展览现场:营造沉静宽阔的氛围
![]()
![]()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多个展厅(包括1F A/B、2F B、3F A/B等空间)举办,空间设计以中性灰为主色调,照明弱化光斑,营造沉静宽阔的氛围,使观者更专注于版画的“印”与“留白”。展览分为三大单元:起源与叠加,追溯1980年代版画运动初期的木刻复兴及油画系转型版画系进程,展出木刻经典与早期现代版画;媒介转向,聚焦1990-2000年代数码印刷、激光刻制、多版合成技法在中国版画中的引入与实践;跨域散射,展示近10年版画与影像、装置、行为结合的新形态,呈现版画在异质媒介融合空间中的突破。此外,观众可在“研究文献区”阅览档案、访谈、速写,在“互动体验区”参与版画制作,从手作经验中理解版画的“印痕—复制—再定义”历程。整个展览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思考工具。
策展人: 蔡锦 & 蔡锦空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个体与空间的对话
![]()
![]()
展厅现场
2025年9月6日,“蔡锦 & 蔡锦空间”展览在798艺术区蔡锦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蔡锦空间的策展团队策划。展览旨在将“蔡锦”与其命名空间“蔡锦空间”并置为展览的双重主体,一方面回望艺术家自身语境与实践脉络,另一方面审视该空间作为艺术实验平台、生长场域的可能。通过将二者并列成标题,展览试问:个体与空间、作者与场域、实验与展陈之间如何共振、相互生成?
展览现场:创作与场域的融合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被分为若干“映像段落”,在798旧厂房的老楼体内,空间保留原始工业结构,铁质结构、裸露墙面与现代照明交织为底景,渲染出一种“创作与场域共呼吸”的氛围。观众入场即见“记忆入口”——旧作档案、创作记录、艺术家手稿与工作影像并置,随后进入“生成区”——新作装置、现场实验影像、空间行为介入其间。此外,“交互区”设有参与模块:观众可在指定墙面写下“我的空间愿景”,或在开放桌面试用空间留置标记。展厅由此从“展示”状态转为“参与”状态,个体不再仅为观看者,而成为场域生成的一环。
策展人:王立翔 许力 赵颖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作品大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反思当代书法在继承中如何“重燃”
![]()
![]()
展厅现场
2025年9月9日,《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作品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幕,此次展览由王立翔、许力与赵颖共同担任策展人。展览题名“沸腾”一词,映照书法家 赵冷月于传统与时代之间激荡、革新的笔墨精神。展览不仅回顾其真、行、草、隶、篆诸体的创作成就,还意在透过其作品的笔迹、章法、气韵,反思当代书法在继承中如何“重燃”,在现代语境中如何“沸腾”出新的可能。
展览现场:从“笔墨纸”到“心意形”的追溯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以宽阔展厅为舞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件 8 尺巨幅榜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墨迹奔放、结构开张,立即奠定了全场的视觉语调。展厅通过新旧作品交错陈列、榜书与册页并置、手卷与镜片呼应,辅以书家书论、创作年表、影像访谈等辅助资料,让观者得以从“笔—墨—纸”到“心—意—形”的全过程追溯。观众在静观巨作的张力之余,也被邀请驻足于那些尺幅小巧、气韵含蓄的作品前,一笔一划中窥见赵冷月的内在“变法”轨迹。
策展人:崔灿灿 张晓刚个展《读者与作者》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作为“读者/作者”的双重身份线索
![]()
![]()
展厅现场
2025 年 9 月 12日,张晓刚个展《读者与作者》在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览以“读者/作者”的双重身份作为线索,探讨艺术家在五十年创作历程中如何既是时代的解读者、又是历史的书写者。通过广阔的时间跨度与多样的媒介形式,本展试图揭示张晓刚如何在个人记忆、社会变迁与艺术史语境中游走、转换与再造。
展览现场:非线性叙事结构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设于松美术馆多个展厅,通过近 400 件作品横跨 1975-2025 年,涵盖绘画、纸本、装置、档案、手稿等多元形式。 展厅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观者在空间中穿行时,既可回望早期作品中的叙事肖像,也可直面当下实验装置,从“阅读”艺术脉络到“书写”自我命题,整个现场以交错、重叠、反思的方式,营造出“作者与读者”角色的互换与共振。
策展人:李明威 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相”中品味被赋予的隐喻与直觉
2025年 9月12日,《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李明威 担任策展人。
![]()
![]()
展厅现场
展览题目取自中国传统“应物象形”之法——将“象”更换为“相”,意味着从对物象再现的古法,转向对于“形之所见”“相之所指”的当代理解。艺术家杜英奇长期以自然骨形为题,通过雕塑语言响应远古质感与当代生命感知,在此新作中,他试图让“物”与“形”之间的张力浮现,让观者在“相”中品味被赋予的隐喻与直觉。
展览现场:互动中的“形—相—物”关系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设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C展厅,空间由开放到封闭布局:外厅两件大型雕塑作品依据展厅尺度放大制作,与空间产生呼应;进入内厅,则转为多件贴近生活、带有情感色彩的中小尺度雕塑作品。整体灯光与结构保持适度克制,使材料、骨架、裂纹、形态的微妙之处得以凸显。作品不只是“静态展示”的物件,更成为观者在空间中游走、驻足、思考“形—相—物”关系的节点。
策展人:舒可文 周力:至近至远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近”与“远”之间感知世界
2025年9月13日,周力个展《至近至远》在北京香格纳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由舒可文担任策展人 。
![]()
![]()
展厅现场
展览题名“至近至远”暗示观看的双重视域:一方面是对“近处”的细微感知——内在情感、身处环境、时间片段;另一方面是对“远方”的展望——世界的延伸、历史的回响、未来的可能。通过艺术家近年来在综合媒介绘画及雕塑上的探索,本展试图串联“当下经验”与“远方想象”,让观者在“近”与“远”之间游走、反思与感知。
展览现场:流动空间中的视觉与心理对话
![]()
![]()
展厅现场
展厅采用开放而流动的空间格局,先以大型综合媒介绘画迎接观众,线条与色块在画布上迸发出近乎触觉的张力;随后的区间则引入三件雕塑作品——材质由轻至重、由隐至显,与绘画形成尺度与物质的对话。墙面文案与影像资料插入作品旁,提醒观者注意“近”与“远”不仅是空间尺度,更是心/境界的变化。
策展人:策展团队 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构建一种对能源、文明与未来关系的新型诠释
2025年9月14 日,《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团队策划。
![]()
人造太阳与大海
![]()
极光
![]()
超导
本次展览并非仅以“能源”为技术议题,而更透过“文明”的视角,探问人类自取火、驾驭蒸汽到可控核聚变的能源演化历程,以及艺术如何参与、反思与激发这一演化进程。科技与艺术被置于同一语境之下:科学提供原理与路径,艺术则提出感知与想象——两者在“聚变未来”中互为引力,共同构建一种对能源、文明与未来关系的新型诠释。
展览现场:科幻未来
![]()
装置《闪电》
展览设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要展厅,空间布局沿“历史—科学—艺术”三维知识图谱展开。入场即见大型装置《闪电》——延续特斯拉线圈的设计理念,通过强烈光影与声响,象征核聚变的超高温环境;而馆内更有“人造太阳”装置与“海水能源转换”互动区,观众可从直观的感官体验中理解从海水到核能的物质转化过程。展厅内还陈列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托卡马克装置元件、模型及图表,辅以互动环节与科普闯关游戏,使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在观展过程中相互渗透。
策展人:郝青松 “一粒种子: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纪念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回望与展望,未竟的现代性
2025年9月19日,“一粒种子: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纪念展在苏州宥爱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郝青松担任策展人。展览以“一粒种子”为主题,旨在纪念“85新潮”40周年,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与发展,从今天的视角再次触摸那一粒曾被播下的种子,试图追问它如何扎根、如何沉潜,又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结出新的果实。
![]()
![]()
展厅现场
郝青松博士在策展中提出“未完成的现代性和启示录”的核心概念,强调八十年代留下的遗产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其理想主义、激情、反叛意识和对启蒙价值的追求,这些已成为后世不断怀念和追忆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其未完成性——启蒙运动并未完结,价值体系的重建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为此,他提出了“拯救”的维度,认为艺术应当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神圣性和精神之光,而不是沉湎于过去的乌托邦或屈服于世俗的市场逻辑。
展览现场: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反思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分为三个主题单元,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现场。“早晨从中午开始”聚焦八十年代艺术的历史起点,展现艺术家对现代性的集体追索;“未完成的启示录”则对八十年代留下的精神命题进行再度追问;“纪念碑”致敬那些在时代中坚守理想的艺术生命,他们是八十年代精神的见证与延续。展览汇聚了39位艺术家及团体的80余件经典作品,涵盖绘画、摄影、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媒介。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八十年代艺术家们的探索与创新,也引发了观众对当代艺术精神遗产的深度反思。
策展人:孙文杰 “好好画”王加加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从家训到创作的折返之旅
2025年9月20日,“好好画(Family Business)”王加加个展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举行,此次展览由孙文杰担任策展人。
![]()
![]()
展厅现场
展览名“好好画”源自王加加与父亲之间的一句朴素对话,父亲曾问:“你为什么不能好好画?”王加加将这句家训反转为展名,使其成为展览的情感出发点与创作态度的自问。从技法层面看,展览将王加加的线描基础、书写性笔触与当代媒介实验有机结合,展现了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在叙事层面,孙文杰强调了“折返”这一线索,王加加的创作路径是一次次从远行到回归的循环,他的个人地理迁徙与艺术训练交织成一场不断被重访的“寻根”之旅。
展览现场:一次内含情绪与思想的观展旅程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分为多个区域,横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一至三层,以及楼梯间为场域的互动现场。一至二层主要展示“根”系列作品,观众在大型画作与中小尺幅之间穿行,近距离感受线条的律动与色彩的层次。在“根”系列中,王加加以线描起稿,使用刮刀擦除覆盖在线条上的底色,留下蜿蜒的曲线,最终完成的图像显现了多层肌理以及富于变化的表现力。此外,展览还设有“麻将馆”社交装置,使艺术进入可参与的生活情境,回应成都的闲适气质与街坊邻里文化。整个展览以复数的入口,提供了一次内含情绪与思想的观展旅程。
策展人:策展团队 “重构星空”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构星空,编织文化天穹
2025年9月23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由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担任策展人。
![]()
![]()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展览灵感源自将浩瀚星空比作经纬交织的纤维织物这一古老隐喻,不同文明对星空的解读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世界观。策展团队借鉴本雅明“星丛”理论和瓦尔堡“去中心化”图像学,批判性转化,创设《重构星空图集》,以“全球南方”多元宇宙观为坐标系,形成新的意义网络。
展览现场:动态的“观念星座”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分为多个区域,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呈现纤维艺术的独特魅力。展厅中创设的《重构星空图集》作为平行的视觉理论场域,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全球图像串联起来。特别委托Choi+Shine艺术小组创作的巨型蕾丝装置成为核心亮点,以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进行工作坊,将十二生肖的图像及概念融入其中。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中交织成动态的“观念星座”,让每一颗来自“全球南方”的“纤维之星”都能在彼此的光华中获得照亮他者的力量。
策展人:皮力 郭瑛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数字时代的艺术探索与社会现实的反思
2025年9月26日,“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展览在大馆当代美术馆举行,由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和资深策展人郭瑛策划。
![]()
![]()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作为“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系列的首章,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的社会现实变迁及其全球性影响,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科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后的艺术实践。展览围绕八个主题单元,精选超过50件作品,涵盖信息泡沫、人工智能、互联网社群构建以及数字科技对劳动本质的影响等议题,旨在引导观众反思在数字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如何跨越界限,重新建立连接。
展览现场:关于数字时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全景式画卷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位于大馆赛马会艺方三层展厅及F仓展厅,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多媒体展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现场分为八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聚焦特定议题,如“信息泡沫”“人工智能”等,通过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的作品,展现艺术家对数字时代现实的深刻洞察。其中,三件委约作品尤为引人注目:陆扬的《器世界骑士太空对战》、邵纯的《蜜珠》和张移北的《清晰,金黄,呼唤着》,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新实践,也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互动体验。此外,展览还设有延伸放映节目“庇护所”,汇聚7位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的作品,进一步探讨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整个展览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议题探讨,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数字时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全景式画卷。
策展人:策展团队 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通识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
![]()
展厅现场
2024年9月27日,“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团队策划,旨在系统呈现过去一年的探索经验,通过展示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探讨艺术教育如何超越传统模式,回应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培养具备开阔视野、融通思维和综合审美的创造者。
展览现场:教学改革的立体呈现
![]()
![]()
展厅现场
“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侧重展示和观看方式的实验性、开放性与参与性。展览精心策划了七大单元,前六大单元围绕6门核心课程展开,分别是“启智与开新”“知识与图像”“造物与创格”“数字与体验”“空间与场域”“方法与实践”,每个单元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展示形式,介绍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第七单元“教师个案与学生个案”则汇集了20个教师个案和20个学生个案,真实展现了通识教育教学互动与个人思考。整个展览通过丰富多元的文献、教案、学生作品及过程记录,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可触可感的教学改革现场。
策展人:策展团队 仰山——许江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仰山情怀与文化传承
2025年9月29日,“仰山——许江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由策展团队策划。
![]()
共生会否可能 许江 雕塑(局部)
![]()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仰山”为题,分为“所念皆山”“燎原的现场与吟啸”“火的荒原在生长”三个篇章,从浙之山水、葵之剧场、葵莲共生三个场景展开许江的山水世界。许江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现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展览构建了一场贯通传统与当代、视觉与哲思的山水精神对话。
展览现场:一场贯穿古今的精神行旅
![]()
三屏影像
![]()
无别离 许江 铜腐蚀 3.2m×9.2m 2025
展览现场共展出雕塑和油画作品245件,包括《江水泱泱》《云山苍苍》《龙泉苍松》等多幅作品,带领观众完成一场贯穿古今的精神行旅。展厅内,还有许江与团队制作的上千个葵头与莲蓬头,以铜、铝为质,打磨如烛。展览现场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聚焦特定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多媒体展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整个展览不仅展示了许江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宁波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策展人:皮力 林天苗个展“没什么好玩的!”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从身体到日常,探索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2025年9月30日,“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个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5楼举办,由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策划。
![]()
![]()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林天苗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性个展,围绕“身体”与“日常物体”两大主题,从海内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遴选了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共逾40件/组。展览标题“没什么好玩的!”取自林天苗1997年的同名作品,当时她用棉线缠绕出一个直径2.5米的巨大球体,并在绣花绷上绣下这句戏谑的自白。这一作品不仅是她面对日常处境的真实表达,也象征着其创作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复杂纠结与互动。皮力博士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直观地进入作品的材料和方式,再去体会背后的观念。
展览现场:在局部与片段中感受作品的魅力
![]()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分为两大主要展厅,每间展厅中都以一件艺术家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且被广泛出版的作品作为锚点。其中,“身体”主题展厅展示了林天苗对性别、家庭、母性以及衰老与病痛的多重思考与表达;“日常物体”主题展厅则呈现了她对生活器具、市井俚语等形式和物件的转化。
展厅之间的通道作为十字路口,成为“身体”与“日常物体”两大主题的交汇点。这里以林天苗创作生涯初期的代表作《没什么好玩的!》为中心,同时呈现《小人国》《i-情》《一滴一点》《三联画》等最新作品,形成时间与观念上的对话。此外,策展团队还从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视觉语汇与引申典故三个方向中抽取了二十个关键词,并将其作为观众进入作品的提示词。整个展览以一种打散的结构呈现,让观众在局部与片段中感受作品的魅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