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1-04 16:11
![]()
10月24日,“时践: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应用”全国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造型艺术学院承办,大足石刻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支持。论坛汇聚了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河北东方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应用性转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探索,回应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探索传统融入当代的创新路径。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朝刚一同出席。学校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创作科研处负责人以及二级学院师生参加。
开幕式:群贤毕至,共启“时践”新章
论坛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主持并致欢迎辞。
![]()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在致辞中指出,“时”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明长河,是绵延的、活着的“在场”,文化遗产正是“时间凝固的诗篇”;而“践”则是我们面对这份遗产必须作出的行动与回应,意味着我们的双手、心智、全部的创造力,都必须深情地投入其中。他强调,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源于代际的“叩问”与“再创造”,并提出三点前瞻期待:保护能成为一种“深情的解读”;修复能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合作”;应用能实现一次“创造性的飞跃”。他呼吁与会者成为“时间的合伙人”,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展柜走向日常生活、时尚前沿和未来构想,让古老文明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绽放新生。
![]()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在致辞中对论坛主题“时践”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强调需以严谨态度和科技手段守护文明印记。他回顾了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与四川美术学院的长期合作成果,表示文化遗产保护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未来将与我校继续深化合作,以共享模式聚焦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活化利用与传播推广等领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学术研究,培养研究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专题发言:深研洞见,叩问古今之道
![]()
论坛专题发言环节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古代雕塑应用工作室主任杨北辰主持。十三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应用作了精彩报告:
![]()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主任屈峰以《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之辨》为题,藉由中美修复师对一处文物裂缝的不同处理方式为引,深刻辨析了文物修复的核心理念。他指出,当前国际通行的“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原则因概念模糊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并质疑将文物价值等同于其现存物质实体的“一元论”观点。他主张,文物保护的根本在于传承其核心价值,而非仅仅延缓物质实体的消亡,由此呼吁行业重新审视并构建更具操作性的修复理论与原则体系。
![]()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罗雁冰以《文物保护:连接艺术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分享了自己踏入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个人历程,系统阐述了现代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她指出,文物保护已从传统修复技艺发展为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交叉领域,其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与传统技艺结合的基础上,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根本原则,最终实现为人类文明基因库留存火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使命。
![]()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徐文娟以《特制绢地书画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以清代莫晋行书轴为例》为题,从微观修复案例切入,系统阐释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形貌观察、成分分析、结构解析等中的具体应用,展现了科学技术对文物材质工艺研究与保护修复实践的重要支撑作用。
![]()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李占洋以《大足宝顶山〈六道轮回造像〉的场景性与符号性研究分析以及对我的作品的影响》为题,通过解读大足石刻的符号化视觉体系,揭示了古代造像将佛教义理转化为视觉符号的创作智慧,并以其丰富的个人雕塑作品为例,分享了这一传统语汇对其创作的影响。
![]()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文保修复专业副教授崔培培以《文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为题,系统分享了其校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她强调,该模式通过有机融合化学分析、艺术实践与文物考古理论等,并依托山西地域资源优势,以大量现场实践教学为核心,旨在培养能切实解决文物保护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副研究馆员刘恺以《传统工艺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传承与研究——以清代宫廷木质包镶工艺的相关研究为例》为题,系统梳理了清代宫廷木质包镶工艺的历史源流与科学内涵,并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工艺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大型文物修复实践,实现了技艺传承与科学保护的有效结合。
![]()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副研究馆员陈露以《古书画临摹借助无损分析技术研究古代画面技法》为题,围绕传统临摹技艺与科技检测的深度融合,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无损分析技术突破经验局限,实现对古代绘画技法与创作逻辑等的科学认知,推动古书画临摹从经验传承迈向基于实证的新研究范式。
![]()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师李东芹以《东亚地区十王地狱主题绘画的图像分析与复原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其关于京都千本引接寺藏《十王地狱图》的研究成果。通过详实的图像考证与科学分析,她完成了该组珍贵绘画的学术性复原,并展示了将AIGC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绘画研究的前沿探索。
![]()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毛世福以《大足石刻保护修复之造型艺术实践探索》为题,系统阐述了大足石刻从历史营建到现代保护修复的完整历程。在深入分析石质文物本体的典型病害及其修复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修旧如初”的修复理念,阐述了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对推动石质文物保护从物理修复向造型艺术完整性保护转型的重要作用。
![]()
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梦石以《植物染色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与对比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植物染色技艺在纸绢类文物修复中的实践价值。通过对桤木果实、橡碗子等天然染料的科学比对研究,揭示了不同植物染料对纸张耐久性、抗张强度及酸碱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传统修复材料的科学选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与雕塑学院教师李冰以《传统雕塑教学的在地性研究》为题,直指当前雕塑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问题,提出以儒家文化圈为根基的在地性教学理念,强调传统雕塑教学应突破西方教学体系的局限,通过将地域文化特征系统融入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本土审美与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推动雕塑教育从“美术馆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实质性转变。
![]()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博士后李泊衡以《油画保存修复的材料研究》为题,阐述了东京艺术大学将技法材料研究与保存修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对其颜料开发成果、开发过程以及绘画复原实例的呈现,揭示了材料学研究对油画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
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院长贾鹏以《以“项目制”跨学科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为题,系统介绍了其院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他围绕教学定位、跨学科教学、项目制教学及国际化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学院如何通过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艺术与科技,构建“做中学、学中研”的人才培养机制。他强调,该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也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向国际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主题研讨:汇聚群智,共筑新程
![]()
主题研讨环节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龚吉伟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古代雕塑的应用性转化与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展开圆桌对话,重点探讨了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器物雕塑工作室”更名为“古代雕塑应用工作室”并设立“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研究方向”的背景动因、当前实践与未来展望,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理念方法、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社会应用与市场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机制创新与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为古代雕塑应用工作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指引。
![]()
本论坛系“2025四川美术学院‘造型学术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切实举措。多方智慧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时践与应用转化可能,以及该领域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深入研讨,为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必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人才培养工作迈向新境界。
![]()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学术顾问:唐青阳 焦兴涛
学术策划:韦芳 唐勇
学术主持:杨北辰 龚吉伟
执行:左小康 王玖 张超 王卓 陈昱辰 赵金成
宣传:赵金成 刘娜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