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研讨会现场】未来之境:科技+艺术 | “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学术研讨会

2025-11-05 08:50

2025年10月26日,“未来之境:科技+艺术 | 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行政楼五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报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杂志、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鲁迅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及独立策展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与批评家。与会嘉宾围绕科技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聚焦“遥感”技术所引发的想象及其在日常情境中的应用与反思,共同探讨了教研新体系探索与创作新范式实践两大核心议题。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造型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韦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校实验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与研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dc574f71a59b01d4806d5dc37e741fd1.png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教授主持。他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自2020年共同建立“科技+艺术”联合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以来,历时六年的合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从“破壁”、“超验植入”、“无界漂移”到“永动”以及本届的“遥感”,历次联合展览清晰地勾勒出两校在打破学科界限、探索“道技合一”理念方面的演进路径。

六年间,两校以工作坊、共创实践展览为纽带,打破了“高效至上的工程思维” 与 “意义先行的艺术执念” 间的隔阂。这份融合不仅孕育了众多作品,荣获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更催生了全国首个 “电子信息工程 + 实验艺术” 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让跨界融合真正从实践走向了体系化育人。

本次研讨会以 “遥感” 为基点,聚焦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的人文思考,期望通过参与者的智慧碰撞为科技艺术的生活化探索点亮方向,会上将围绕 “如何让技术嵌入生活肌理”、“怎样培育兼具技术力与审美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人文温度” 三大核心命题展开探讨。同时特设两大板块:“教研新体系探索” 板块将通过课程实践研究传递遥感技术的人文维度,引导思考技术对情感结构、社交情境的形塑;“创作新范式实践” 板块则会回溯科技艺术脉络,从 1950 年代丰塔纳《电视空间运动宣言》的 “孔洞” 语言、1980 年代阿斯科特 “远程信息艺术” 打破空间边界,到 1990 年代戈登堡《远程花园》的科技与自然融合,并联动当下实践,展现艺术家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跨时空对话,维系技术中的人文温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1539d16ac0cb2c4095fb29bec5fe656a.jpg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造型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韦芳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以“遥感”为主题的研讨会,是学校十五年艺科融合征程的重要节点,也是学院践行“场景育人”新理念、探索技术与艺术共生的关键现场。韦芳书记回顾了学院通过组建跨媒介雕塑工作室、建成联合学位项目等举措,在“破壁垒、促融合”方面的探索,并以《团圆》《回忆之树》等师生创作为例,阐述了如何将红外传感、压力感应等“遥感”相关技术,转化为传递家庭温情、勾勒记忆肌理的艺术语言。韦芳书记表示,学院将继续坚守“出人才、出作品”的办学特色,践行“志于道、游于艺”的校训,培养更多兼具文艺情怀与科技素养的人才,让艺科融合成果浸润社会、服务时代。最后,韦芳书记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幕。

研讨板块一:教研新体系探索——跨学科语境下的教学与方法论构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2e84f12c1642fc315fb397b213f6bb5.jpg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在《跨学科艺术实验室与“艺术+科技”》发言中,强调了实验室在跨学科艺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分享了其“低科技艺术”研究架构与“拥抱拙劣”的教学理念,倡导在粗糙的原型中激发创造力,延续此理念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审美主体、对象及艺术家生产维度的转型,借此指出具身智能与艺术教育的未来关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0111273285e943d89808f5ddbefffeb.jpg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郑靖在《从艺术本体谈艺科融合》中,回溯了艺术与科技在历史中如影随形的伴生关系。他坚持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强调科技应成为艺术的媒介语言而非目的,同时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通过实验室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科技知识、强化艺术本体语言的教学模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9f46c00b92b381e25cbe7a7c1a95df0.jpg

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李占军在《一个新闻人的视角:科艺融合的“事实”与“真相》中,从科学报道者的视角剖析了科学的工具理性、线性积累与艺术的多元价值、发散想象之间的差异,同时表达了对科技加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问题的担忧,并高度评价了川美与电子科大合作项目为工科学生建立的“压力锅反馈”机制,认为这是对科技发展的有益干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4ce655afb34ab20b88e9bde7948a687.jp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师汪单在《活态保护视角下的历史建筑遗产:信息可视化理论与实践路径的研究》中,以深圳坪山文化地图集项目为例,阐述了如何运用GIS、三维扫描等信息可视化技术,实现历史建筑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保护的转变。汪单老师提出,信息可视化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增强公众文化认同、转化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f8f737771f8928a6133a3a97ef10dad.jpg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副院长徐世中在《从visualize(可视化)的翻译看创新的本质》中,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探讨了创新的层次,其中,他将创新分为符号层面的浅层创新、经验直觉的中层创新以及融合身体感觉与情感的深层创新,并指出在AI时代,具备深层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具不可替代性,而艺术教育在培养这种能力上具有天然优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a01091beca15d7a312a81d16252967c.jpg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主任兼科技艺术工作室主任张海超在《基于未来城市空间的科技艺术教学实践路径》中,系统回顾了川美与电子科大六年合作的历程与成果,并介绍了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在教研平台建设、社会现场应用(如与国际核聚变机构的合作)以及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探索与规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4ac50c9e1565c4df942c462161e49c9.jpg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教研室主任李波在《穿越媒介:基于“屏幕时间”的跨媒介创作》中,分享了以“感知训练”课程为例的教学实践,通过“互为木偶”、与自然物互动等身体训练与线性课程任务,引导学生激活感受力、发展主动性,从而构建系统性的艺术工作方法,实现从感受到表达的跨媒介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a933e364d5e8e8a64ca4f5d706ca91e.png

第一板块评议

独立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姜俊在评议第一板块时指出,各位讲者的发言共同揭示了科技艺术融合中的几个关键维度:实验室作为跨界实践与教学模式的重要平台,“艺术+科技”与“科技+艺术”所蕴含的诠释框架主导性问题,以及从产业需求出发与从艺术本体出发所呈现的路径差异。他进一步引入理论视角,指出在技术加速与社会关系重组的语境中,艺术需重构感知与交流的场域;并强调徐世中所论“深层创新”及多位专家关注的感性训练,实为呼应康德哲学中感性—理性—知性的三角循环,是推动创造力迸发的核心机制。这些探索不仅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程融合的传统,更可能推动当代艺术在生产、展示与传播层面的范式转型。

研讨板块二:创作新范式实践——科技驱动下的艺术表达与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84f34e3cb89dfe00c998bc720efd889.jpg

艺术档案主编、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北美术学院高层次讲学人才、人机合一文化传媒总监张海涛在《未来超人类:机器人·数字人·赛博人·外星人》中,通过大量前沿艺术案例,探讨了机器人艺术、数字人、赛博格、克隆人及外星人想象等主题,深入剖析具身智能、脑机接口、AI伦理等议题,思考科技突破所带来的新伦理关系、情感结构以及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a53433ffe038c69437ad44f0464b8ab.jpg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科技艺术专业负责人许毅博在《真实消失后》中,聚焦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通过分析模型收敛、人类依赖与文化惯性等效应对创作同质化的加剧,指出创作核心价值已从“工作量投入”前移至“前期描述”,呼吁艺术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多模态艺术家,并警惕技术趋同,要保持创造的多样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2c5b256f23ac2e9979d000ba7c02396.jpg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邱宇在《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创作实践》中,分享了其基于AI的创作思考,以《人工智能山海经》项目为例,探讨AI如何参与人类文化叙事的共建,并反思了在技术推力与人文拉力之间,艺术家如何锚定自身位置,利用算法探索自然理解与数智时代背后的物质性维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906a02df7518230f803164b725e13d9.jpg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副主任白小墨在《科技如何重塑艺术:数据编织的美学》中,结合其信息工程与电子乐的双重背景,阐述了数据编织作为美学实践的理念,同时通过分析联展作品《壳》的运动控制细节,引入“电子凸轮”概念,强调对物理定律的遵循能弥合数字环境与物理理解的差距,增强作品的情感影响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111c5ed2f46d83f3ab399ff299885c92.jpg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杨光影在《实践型研究:让实验变为理论》中,提出构建“实践型研究”新知识生产范式的倡议,优秀的艺术实践应能凝练出方法、路径乃至概念与范畴,理论建设也需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从而打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2e471121121e9b4b505c1b8aa46cd8b.jpg

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联合创始人谢赞在《从日常到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场景化转译》中,探讨了将日常经验、情感数据进行储存与转译的可能性,他认为,在AI时代,创作工具与思维方式均需升级,艺术家应关注国家未来产业布局,并以科学、可持续的方法论进行创作,实现作品价值的智能化延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01d3d5d062e9e875243727532ae89da.jpg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增增在《控制与感知:技术如何成为情感与思想的媒介》中,分享了他如何运用电磁感应、能量传导等日常技术,让材料自身“言说”,强调艺术与工程的合作是共同探索未知,并以其在乡村与孩子们共创的《回家的光》为例,展现了技术如何植根生活,成为传递情感的温暖媒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2d2213ee5dcbfd4077310d1b38b3a48.jpg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梁莹林在《互动作品设计与实现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中,从工科教育视角分享了参与跨学科合作的体会。梁莹林老师认为,“互动”是打破工程技术冰冷感、赋予作品温度的关键,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在解决不可预期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最终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人”,而非“工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a34aaaa2a2aecef34737989f1a8a32e.jpg

第二板块评议

《画刊》主编、江苏省艺术与科学中心·超媒介实验室主任孟尧对第二板块进行了评议。他幽默而深刻地指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风险在于可能“既没有科技,也没有艺术”,沦为空洞的形式。并强调,所有关于科技艺术的探讨,最终都应回归到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切。技术应是扩展人类感知与存在方式的工具,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必须站在更高的维度,重新理解人与技术、与世界的关系,避免陷入技术与艺术各自空转的困境,真正的融合应该能打开我们存在的新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2cf042c05c55d260ac8a3fa1ac19930.jpg

总结与展望

随着孟尧评议的结束,本次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主持人唐勇对全体与会嘉宾、师生及会务人员表示衷心感谢。本次研讨会深度梳理了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六年合作的成果与经验,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激烈思想碰撞,不仅为“科技+艺术”的教研与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也进一步明确了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坚守人文温度、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未来科技艺术领域的深耕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本次研讨会为该交叉领域的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与艺术实践贡献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寄语

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在研讨会结束后,对本次研讨会嘉宾发言内容作了总结与寄语。

本次“未来之境”学术活动标志着中国艺术院校在科艺融合领域已从方法论探索迈向了范式建构的新阶段。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持续六年的合作,以“破壁-超验植入-无界漂移-永动-遥感”的实践演进路径,实现了从技术嫁接、语言转换到认知重构的深刻变革。这种以“道技合一”为内核的持续探索,不仅催生了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跨学科学位项目,更构建了可复制的艺科融合育人体系。

孙振华认为,本届“遥感”主题彰显了科艺融合正在发生的本质转向:从技术本体关注转向日常情境的深度融合。在教研探索板块,跨学科实验室已从技术支撑平台演进为方法论创新的发生器——无论是郑达提出的“低科技艺术”架构,还是李波开展的感知训练课程,都体现了将技术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自觉意识。在创作实践层面,从张增增《回家的光》的在地实践到邱宇《人工智能山海经》的文化转译,展现出年轻创作者正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媒介与叙事载体的卓越能力。徐世中揭示的“深层创新”机制与康德感性-理性-知性三角循环的当代呼应;白小墨通过“电子凸轮”概念展现的物理法则与美学表达的辩证统一;杨光影倡导的“实践型研究”对重构艺术知识生产模式的重要价值。这些探索共同推动着艺科融合从技术应用层面向哲学思辨层面深化。

孙振华最后表示,当科技艺术开始系统探讨“何谓附近”“何为在场”等存在论命题时,意味着这个领域正在走向成熟。他期待以川美为代表的艺术院校能继续深化“场景育人”理念,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张力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科融合学术体系,为全球艺术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方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ffd56bd800e1e05acc083fe0a5315cf.png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学术顾问:唐青阳 焦兴涛 韦嘉

学术策划:韦芳 唐勇

研讨会主持:唐勇

学术主持:孙振华 唐勇

执行:张翔 张增增 陈昱辰 陆云霞

宣传:陆云霞 陈昱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