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他旅居德国20年,最爱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家,一个是工作室,平时没事喜欢到处走走,却为画画甘愿做个“宅男”。
李迪最近一直处于思考状态,
“不画画的时候,
思考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他眼中的思考,
是比机械地画画更加重要的事。
“它就像每天能让你的大脑被激活一样,
或者是一种艺术的洗脑,
借由这样的行为来‘看、想’,
然后是‘为’。”
事实上,
李迪认为绘画对他而言,
既是绘画,
又不是绘画。
绘画不死的原因,
不是自身有多炫酷,
而是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挂在画框中,
是融入到生活感受里,
呈现在对应的空间中,
这才是鲜活的、正在发生的,
这种“发生”是时间与空间的互为关系,
并产生一种质变,
不再只是一个图片的概念了。
![]()
纵横 2016 A9 布面丙烯 115x95cm
![]()
纵横 2016 A18 A19 A20 A21 布面丙烯 230x60cm
![]()
纵横 2016 A23 布面丙烯 230x60cm 局部
![]()
纵横 2016 A23 布面丙烯 230x60cm
![]()
纵横 2016 A28 布面丙烯 200x100cm
![]()
纵横 2016 A29 布面丙烯 200x180cm
李迪笑言,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自己。
的确,28年前他就已经远赴德国,
就读于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
在这里,
他不仅获得了艺术创作中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
也建立完善了自身绘画创作的理念。
出国前,
他就开始喜欢表现性的绘画风格,
对德国的艺术传统和近现代艺术
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习期间,
老师强调绘画的速度,
主张拿起笔来直接画,
这种排技术、非预设、讲求绘画
要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创作方法,
对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
尽管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
但恰恰是这种磨炼,
铸就了李迪性格中的坚持与执着。
![]()
旅居德国20年,
李迪最爱的地方有两处,
一个是家里,
一个是工作室。
虽然他喜欢到处走走,
去了欧洲国家和不同的城市,
但由于展览的原因,
或是工作的目的,
他也会比较“宅”,
大概他内心里还是喜欢安静的。
受父亲影响,
李迪从小就对艺术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初,
他开始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19岁如愿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这让他的艺术之梦得以实现。
![]()
中华HB工作现场,元典美术馆
![]()
中华HB,铅笔木板,2015
![]()
中华HB 创作现场
![]()
中华HB 2015 铅笔墙面 22 米x5米 (局部)
![]()
中华HB 2015 铅笔墙面 22 米x5米 (局部)
![]()
中华HB 2015 铅笔墙面 22 米x5米 (局部)
早期李迪还是受中国式学院绘画的影响,
在美院期间开始尝试带有象征风格的创作,
强调对边线处理的绘画,
这也是他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绘画得到的一些技法上的启发。
大学毕业后,
李迪开始尝试自由的表现风格创作,
这种线索一直延续到德国留学期间,
在德国他对坦培拉技法感兴趣,
画了一批纸面综合材料系列。
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搁笔思考期,
2008年至2010年,
他开始了最富个人风格的绘画线路,
创作的一批作品,
在2011年首次于国内展出。
2015年李迪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探索,
比如在北京白盒子的展览“自游”和元典美术馆的“中华HB”,
还有2016年的东京画廊的“纵横”,
这些展览开始对多媒介语言和空间的介入有了一定研究,
也对艺术抽象元素做了较多的研究。
![]()
贰·2014夏-05 90x65cm, 纸面碳素,2014年
![]()
贰·2014夏-11 90x65cm, 纸面碳素,2014年
![]()
壹·2013秋-17 65x90cm, 纸面丙烯,2013年
![]()
壹·2013秋-23 65x90cm, 纸面丙烯,2013年
创作灵感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考,
李迪的生活比较规律,
除非极特殊的个别情况,
他喜欢早睡早起,
喜欢白天工作,
这样他一整天的心情会非常好,
效率也很高。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李迪的性格被打磨得不再那么尖锐,
“我更看重个性和天性的形成,
它们更真实,
反正我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工作,
也会照顾到一定的外在因素。
到了这个年龄段,
就看懂了生命的意义,
知道了时间的价值,
会真正知道避繁择简的意义。”
![]()
纵横 2016 B1 布面丙烯 55.2X73.5cm
![]()
纵横 2016 B2 布面丙烯 55.2X73.5cm
![]()
纵横 2016 C1 布面丙烯 60X50cm
![]()
纵横 2016 C2 布面丙烯 60X50cm
对于未来,
李迪不会想那么远,
眼下就是要把今年的个展做好,
“每一次展览都会有收获,
有不同的感受,甚至遗憾,
展览不仅仅是前一段的工作总结,
而是一次新思考的开启。”
尽管人生路并不平坦,
但身为一个乐观主义者,
他坚持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去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作者:高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