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10-23 18:15
努斯评论
石婧
Shi Jing
一场关于创造、欲望与平等的当代对话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on creation, desire, and equality.
在艺术与性别交织的叙事中,“失乐园”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与隐喻的母题——它既是原罪的起点,也是觉醒的开端。从《圣经》中夏娃被造的神话,到弥尔顿笔下的史诗重构,再到渡边淳一的情欲书写,这一主题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而今天,艺术家曲扬毅以《失乐园》为名,用画笔展开一场跨越性别的凝视与共情——他不仅以男性身份介入女性主义艺术的表达,更在东方美学的底色中,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细微颤动与情感的真实样貌。这是一次视觉的“复乐园”,也是一场关于创造、欲望与平等的当代对话。
![]()
曲扬毅 《失乐园》个展现场
很久没有关注国内的女性主义艺术了,记忆中仿佛还停留在陈羚羊的《十二月花》(1999-2000 数码摄影)创作时期。回忆这二十余年女性主义艺术,能想到的仍是那些在世纪之交那大胆、极端而自由、先锋的创作尝试,而今只偶尔在互联网上对“女拳”的调侃段子里,大家还能略微追忆原来《第二性》、朱迪·芝加哥也曾经在中国的文艺青年心中留下了模糊的痕迹。直到参观曲扬毅的《失乐园》个展,不仅再看到了女性主义艺术的细腻,更难得看到一位男性艺术家的女性主义视角。
以失乐园为题,不得不提到“夏娃由亚当肋骨创造”的情节,这本是《圣经》中最具代表性的父权隐喻。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虽未突破宗教教义的束缚,但已开始尝试弱化“肋骨创造”的等级意味。比如意大利画家马萨乔的《逐出伊甸园》(1426-1427)中,夏娃的身体比例与亚当完全一致,两人被逐出时的痛苦表情具有同等分量,没有出现传统画作中“夏娃依附亚当”的姿态。这种处理方式虽未明确提出女性主义观点,却打破了中世纪艺术中 “女性身体残缺” 的刻板印象,为后世的性别平等表达奠定基础。
1667年,约翰・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问世。作为由男性作者创作的宗教史诗,其对夏娃形象的塑造、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隐喻,长期以来被女性主义批评家视为父权文化的典型文本。然而,在英国学者安妮・费里(Anne Ferry)的《弥尔顿的女性主义解读》(Milton and the Feminist Reader)中也指出,夏娃的 “堕落” 实则是 “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过程”—— 她在伊甸园中的独白 “我独自漫步,审视自身,惊叹这美丽的形态”,直接展现了对“自我存在”的认知,这种认知先于与亚当的互动,证明其主体性并非依附于男性而存在。以这样的积极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以视觉语言重构这一经典时,都会意外催生出超越原作局限的女性主义思考 —— 他们或以细腻笔触捕捉夏娃的主体性觉醒,或以颠覆性构图解构亚当与夏娃的权力秩序,在父权话语的缝隙中,构建出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这种视角不再是仅表现夏娃(女性)的贪婪与诱惑,而是既带着男性创作者对自身性别立场的反思,也折射出不同时代性别观念的变迁,为理解《失乐园》的现代性价值提供了全新维度。
![]()
电影《失乐园》剧照
好像渡边纯一创作的小说《失乐园》(1995)一样,中年人可以在经历了半生,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还能够勇于去追求情感的寄托,那才是比年轻人的爱情更加纯粹的。曲扬毅生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这样拥有足够阅历和对情感成熟理解的年龄,才能以《失乐园》为题来表达更纯粹的情感与欲望。能读懂曲扬毅的画,只有情感经历丰富,才能从画面中,追寻到对女性主体性的主动发掘与深切的共情。渡边纯一那部著名的《失乐园》,以及改编的电影,把这个千百年来的晦涩宗教主题,普及成为更为能理解的有关情欲的“物哀”情愫。
这样的情愫,在《红楼梦》中也同样相通。通过和曲扬毅的交流,了解到这位资深红迷和不婚主义者的成长,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以《失乐园》为主题,带着对女性的怜悯慈悲之情,用画笔去描绘女性最隐蔽的细微感受。画面中飘忽流动的色彩,抽象的画风,受到了融贯中西的艺术大家赵无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创作哲学的影响。这样的技术选择,是用东方哲学描绘自我愉悦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是人们坦然面对 “缺陷与成长”的真实人性,也打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以来,所有人都追求的“阳刚”之美的困境。这几十年,中国女性地位虽比旧中国女性有了显著提高,人身地位不再依附,但在美学品格上,仍是以男性为中心,审美眼光倾向男性化,人类最基本的区分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心理因素慢慢被湮灭,曲扬毅则在用他的审美理解,唤起其中的微妙因素。
![]()
曲扬毅 半夏, 2020-2021 艺术微喷(哈内姆勒德国蚀版)2mm铝单板背板尺寸 68.4 x 90 cm
这次展出的两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既有上文中提到的更为抽象的《失乐园》,还有集合了波普风格的丝网质感的波点材质应用,后现代艺术中对素材“片段的截取与整合”( 柯里莫夫斯基)的经典拼贴风格(Collage),以及些许马蒂斯女性曲线影子而构成的《After 马蒂斯》系列。前者更多来自女性的内在情感表达,后者则是来自男性的凝视。两个不同的视角系列放在一起成为完整的展出内容,互相弥补了来自男女性别理解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从内而外赋予了女性不同力量感----感性与性感的共存关系,即创造与被创造的共存关系。
曲扬毅的《失乐园》和弥尔顿、渡边纯一的《失乐园》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从“原罪的载体”到“身体主权与爱情平权的现代实践”,再到象征两性并非 “创造与被创造” 的关系,而是 “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的整体。这种基于东方哲学的解读,为《失乐园》的女性主义视觉表达提供了新路径,也证明了性别平等议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可形成多元对话。
展览信息
曲扬毅个展《失乐园》
开幕:2025年10月1日
展期:2025.10.01 - 10.30
地点:上海M50厘米空间(上海莫干山路50号5号楼101)
特约评论
![]()
石靖毕业于英国历史悠久的温徹斯特艺术学院(Winchester School of Art),先后获得平面设计荣誉学士学位(BA Hons)及视觉传达硕士学位(MA)。她曾创办中国首本倡导个性美学的视觉艺术杂志《O‘ZINE-符号》,并编译《西方平面设计简史》。2007年,她发起“HOLLOW TOMORROW PROJECT”,致力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多元性、沟通与碰撞。此外,石靖还是苏州国际数字文创节与百万声量青年艺术节的发起人及艺术总监。
她曾采访包括Rankin、Zack Gold、Matthieu Deluc等在内的近百位国际视觉艺术家、建筑师与设计师。基于多年对艺术史及东西方艺术市场的深入研究,石靖系统地将西方当代新艺术引介至中国,推动国内多元艺术文化思潮的积累与发展,并对由此产生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现象进行持续梳理与研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