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 | 杨卫:王林的同心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d4372723af4e8a0c264196eeffc99e3.jpg

​中国人喜欢将六十年称为一甲子,一甲子即一个轮回。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活过两个甲子,所以,一个甲子,几乎可以概括人的一生。对于批评家王林而言,有幸在自己的一个甲子年,又回到了当初的“上山下乡”经验,可谓轮回不空,乃自身修为之果也。这不禁让我心生感叹,想起李白的那首《把酒问月》诗:“今人未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王林1949年生于重庆.1965年,16岁的王林,受当时“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到四川大巴山区的达州麻柳区檀木公社插队,开始了漫长的知青生活。所谓“上山下乡”运动,是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将大量城市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由此形成的一场大迁徙运动。王林虽然很早就体会到了农村的艰苦与生活的艰辛,却也因此而侥幸地躲过了派系与武斗。这是不是王林较早形成独立人格的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乡村生活使王林远离喧嚣嘈杂,从而有时间沉淀下来冷静思考和深入阅读,也就赋予了他一种冷眼观潮的能力。

关于王林在四川大巴山区插队的生活经历,他自己有过一些零星的回忆,其中有一段是关于他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王林为了搭救一个落水儿童,冒着严寒跳下水去,因此而大病一场,烧坏了嗓子,从此改变了声调……由此,我才了解到王林高调嗓门的由来,原来是因为救人而引起。这个被命运无意间提高的嗓音,也许就是上天对王林高尚品质的一种确认吧。1972年,王林按照政策顶替退休母亲,回到学校当上中学教师,从此离开乡村,开启了数十年的教学生涯。1977年,王林考取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毕业时,王林由于成绩优异,被老师和同学一致推荐留校任教,却因为系主任要留名额给一个女同学,而阴差阳错地分配到四川美术学院工作,从此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新潮美术应运而生。这深深地触动了王林,使他看到了新潮美术冲破大一统叙事,借助西方现代艺术成果解构专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开始站队新潮美术,并对其投注了极大的热情。不过,80年代的王林,对运动式的新潮美术,主要还是以观察者的角色,除了进行理论思考,行动上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克制。用王林自己的话说,就是只带球,不射门。那么,王林为什么既对新潮美术抱以热情,又对其保持距离呢?原因就在于新潮美术的运动方式,对于曾经逃过派系斗争、 始终坚守个人价值的王林来说,是必须警惕的危险。因此,他没有直接参与新潮美术运动。也因此,1989年后,当新潮美术逐渐退潮,时代滑向低落之时,王林却异军突起,以其高标入世的姿态与尖锐犀利的批评,直接带球射门,深入到了当代艺术现场。

王林之所以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入场,是因为时代的转型,打散了80年代美术运动的模式,将群体运动转换成了一个个生命个体。艺术家必须从宣言与口号中走出,在时代转型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确定性体验,才能实现其文化意义。而这正是王林坚守的人文价值。因此,他于90年代后高调入场,相继提出了“89后艺术”“中国经验”“深度绘画”“都市人格”“底层人文”等一系列学术主张,并以此为理念策划了许许多多展览。可以说,王林的理论铺垫与展览推广,为90年代后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转型和个人化叙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如果从美术史的角度看,80年代新潮美术的意义,正在于开僻了多元的创作格局,启蒙了个体思想。因此,90年代后,艺术家以个体的方式突破,寻找各自不同的确定性体验与观念表达,才是逻辑发展的正途,而不是表面的商业成功与社会的合法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林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其不遗余力所推崇的,不是成功学的范式,而是人的觉醒。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有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道出了言必行,行必果,即所谓“知行合一”的道理。对于批评家王林而言,中国经验也好,底层人文也罢,抑或是边缘视角与确定性体验,都并非口头宣导与学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加以践行。这些年来,锋芒毕露的王林,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自我边缘化,尽管他也经常振臂高呼,令众山响应,但每次都是功成身退,始终与主流话语和权威理论保持着距离。这种对中心的疏离,源于王林的价值观,也与他曾经的乡村经验不无关系。正是年少时插队农村,使王林深切地体会到底层的艰辛,以及乡民们的善良与淳朴,从而产生了“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战国·许行》)的价值认同。所以,他一直讨厌庙堂和中心,而是始终怀揣着一个朴实的乡野梦。

这次贵阳花溪区黔陶乡打造艺术区,给王林提供一个乡村工作室,可以说,是圆了他多年的梦想。无巧不成书,此次王林迁入乡村生活,与他第一次插队农村,正好时隔了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常言道:“人生难得一甲子,从此告老享天伦。”但对于批评家王林而言,我相信,这个六十载的轮回,只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因为乡村作为王林诗意的栖居,也是他的能量场,是他沉淀思想、厚积薄发的出发地。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的,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六十年前的王林,带着饱满的青春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上山下乡的翩翩身影。这构成了王林人格的底色与批评的视野,使其坚定地选择边缘立场和民间社会,站到了弱者们一边。

2025.11.8于北京通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4c66ff83ee01375faf776643556dcc7.jpg

从左至右:曹琼德、王小箭、王林、杨卫、冯斌,2007年摄于重庆黄桷坪。

作者:杨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