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黄金,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光泽与稀有性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在博物馆的展览中,黄金题材始终备受瞩目,每一次以黄金为主题的展览都无一例外地引发广泛关注。
![]()
开幕式现场
2025年10月22日至2026年3月1日,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 在首都博物馆B厅展出,对公众免费开放。
![]()
![]()
展览现场
展览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甄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金器精品逾170件(套),时间跨度自公元前15世纪至明代,其中全部展品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亮相,部分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三千多年的辉煌成就。
![]()
![]()
展览现场
从草原的金饰到宫廷的冠冕,从欧亚文化的碰撞到中原审美的融合,这场展览以黄金为线索,串联起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观众可以在流光溢彩的金器之间,感受时间的流转与文明的共鸣。
![]()
展览现场
交流与融合的印记
170余件套跨越3000多年的古代金器,不仅是一场视觉与艺术的盛宴,还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批金器不仅见证了黄金从域外传入、逐渐融入中原的历程,也以其独特的工艺与风格,讲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
![]()
展览现场
“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单元展示了黄金从欧亚草原传入中国的历程。自商代起,北方地区陆续出现金器,其工艺和风格多承袭自草原文化。展出的鼻饮、璜形项饰等器物,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从黑海沿岸到西伯利亚、再到甘肃齐家文化遗址皆有出土。金饰上的动物纹样充满力量与动感,成为草原贵族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
![]()
璜形项饰
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
长27.5厘米,宽5-6厘米
金镶绿松石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时代,金器工艺亦因此呈现出包容与创新的气象。“碰撞:唐与吐蕃”单元展出的金冠饰、带钩及镶嵌宝石的饰件,融合了中原审美与吐蕃乃至南亚地区的风格。黄金在这一时期不仅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更成为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载体。
![]()
![]()
展览现场
![]()
![]()
摩羯人物金索坠饰
北魏(439-581年)
项链总长47厘米,坠长4.4厘米,重119.9克
金 、绿松石、蓝宝石、镶嵌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步入辽宋元明时期,黄金工艺的风格逐渐趋于融合。“融合:辽宋至明”单元展品中既有契丹金器的恢宏气度,也有中原金饰的细腻雅致。动物形象的威猛与动感让位于寓意祥瑞的装饰主题,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纹饰,体现出金器审美由神秘威严向世俗生活化的转变。黄金,至此真正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肌理。
![]()
![]()
展览现场
正如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所言,金器不仅是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文明的见证。从草原到中原,从王侯贵族到日常生活,它承载着交流与融合的印记,映照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延续不息的特质。
![]()
![]()
展览现场
收藏的信念与传承
这些闪耀着历史光泽的珍贵金器,不仅见证了古代工艺的辉煌,也凝聚着当代收藏家的情怀与担当。正因藏家与文博人的携手努力,这批跨越千年的珍宝得以走进公众视野,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活起来”。
![]()
展览现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馆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除举办展览外,博物馆还致力于拓展和丰富馆藏。在过去三年中,20多位海内外收藏家支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将毕生的收藏捐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
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
唐(618–907年)
凤凰高8.7厘米,宽5厘米,重3.4克
金镶绿松石、红玛瑙、玻璃、珍珠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此次展出的这批馆藏,由“梦蝶轩”主人卢茵茵女士与丈夫朱伟基先生无偿捐赠。梦蝶轩伉俪并非全职古董商。二人早年共同经营公关公司,后与国际知名公关集团凯旋(Ketchum)合并,朱伟基出任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卢茵茵则被誉为香港“公关一姐”。生意退居二线后,她将精力转向收藏领域。卢茵茵的收藏启蒙来自父亲。某年结婚纪念日,父亲赠予她一面汉代铜镜,成为她收藏生涯的转折点。自此,梦蝶轩的收藏方向从杂项转到金属器物领域。
![]()
![]()
展览现场
“梦蝶轩”之名取自《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卢茵茵曾解释,人与藏品的关系,就像庄周梦蝶,“此刻我拥有它,但当我离开人世,我们变成了这个收藏品历史中的一个节点,或者变成它的一部分。”她认为,收藏并非占有,而是一种责任。真正的收藏家,应当让文物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延续生命,让艺术与文化惠及社会。
![]()
![]()
骑射武士形饰牌
吐蕃(7–9世纪)
长31.1厘米,高17.4厘米,重173.9克
金、木、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正因这种理念,梦蝶轩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拍即合。两者都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他们看来,将珍藏捐赠给博物馆,不仅是“传承”的最好归宿,更是文化使命的延续。
![]()
![]()
持来通神祇形饰片
吐蕃(7–9世纪)
长19.5厘米,高4.9厘米,重26.3克
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梦蝶轩伉俪以毕生的收藏心血,托付于博物馆体系之中,让古老的金光再次闪耀于世人眼前,这是收藏者的浪漫,也是文化传承者的担当。
![]()
![]()
![]()
展览现场
古今、文明、情感、工艺的对话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所珍藏的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承载了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它们串联起草原与农耕文明、东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证。
![]()
云凤形簪
宋(960–1279年)
长21-24.4厘米,高7.5-8.5厘米
银鎏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从四个维度对此次展览进行了解读。第一个维度是古今对话。观众可以在展厅中欣赏到从3000多年前的早期黄金制品到明清时期的黄金文物。黄金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三个高峰时期分别是:商周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这些不同时代的黄金制品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第二个维度是文明对话。展览通过170件黄金文物展现了三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原文化、北方的草原民族文化和西域文化。这三种文化汇聚在一起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第三个维度是情感对话。无论在哪个时期、地域或国家,黄金通常象征着三种意义:财富、权力和爱情。第四个维度是工艺对话。展览展示了黄金制作工艺的演变,从早期的锤鍱工艺到唐宋时期的掐丝、刻画和镶嵌等复杂工艺。这些工艺成为了燕京八绝中金器制作的基础。
![]()
牡丹纹蹀躞带饰及扣
辽(907–1125年)
大长方形长4.3厘米,宽3.7厘米;圆形直径3-3.2厘米;小长方形长3厘米,宽1.8厘米
银鎏金 、青铜鎏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
莲花摩羯戏珠纹靴
辽(907–1125年)
高37厘米,宽31.5厘米
红铜鎏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从吐蕃到唐宋,再到辽金元明,这些金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见证了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基因。
![]()
![]()
双凤戏珠纹卷云冠
辽(907–1125年)
高32厘米,宽27厘米,冠周长60.3厘米
银鎏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结语:
“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以珍贵的实物为媒介,让观众跨越三千年的时空,触摸古人的美学理想与文化信念。黄金背后,是文明的流动,是交流与共生的轨迹。黄金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延续,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在“黄金缕”中,我们不仅看到历史的厚度,更看到中华文明薪火不息的传承之光。
![]()
![]()
![]()
![]()
![]()
![]()
![]()
![]()
![]()
展览现场
![]()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