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十大美院青年策展人集结西安,AI策展实验引爆“生成之间”

2025-11-06 18: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1c5a5b89b2260cbd874a608751209b3.jpg

开幕嘉宾合影

2025年11月1日,“生成之间”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暨“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开幕式在西安美术馆一层大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担任学术指导、西安美术学院主办,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艺术人文学院、西安美术馆承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支持,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艺术管理系协办。开幕式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白利群,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赵耀,陕西美协策委会秘书长、西安浐灞丝路美术馆执行馆长金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博士生导师王春辰,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杨波,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琳,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郭继峰,西安美术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胡亚兵,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李晰等校内外嘉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90aa1bb5a3c4f3b0071abe37f6d8ce5.jpg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周园

本次展览暨论坛以“生成之间”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重点专业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艺术展览策划的经验,构筑人类审美感知与AI技术逻辑之间充满张力的创意空间。青年策展人团队通过场景交互带动思想交汇,凝聚精神、创新观念、交换能量、重构世界,完成自我淬炼和整体升华,以艺术的洪荒之力智联全球、融创未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fea77d47ad55041be4f7796d7b09061.jpg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朱尽晖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作开幕致辞,他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生成之间”意在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的策展实践及其方法创新,面对新技术、新媒介、新机制、新环境,青年策展人需要创造性地回应和解决文化生产新变革、文化消费新需求及其带来的新问题。解构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对话语境,呈现中国青年策展人对当代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审美观察与理性思考。现场展览呈现的作品形式多样,融合绘画、AI等,饱含对自然、生命、现实的深度思考与批判性,兼具学术意义与创新性,期待后续论坛能够碰撞出新思想,并预祝展览成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8e230605306ee3a703028367ba5fd7f.jpg

西安美术馆馆长 杨超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在开幕致辞中代表西安美术馆向参展院校、各位策展人与到场嘉宾致以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展览紧扣“艺术与科技”核心命题,集中展现了人机交互模式下催生的全新艺术表达语言与美学呈现形态。馆长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策展人已从单纯的活动组织者转型为深度的思想建构者,需在坚守艺术本体价值的同时兼顾技术哲学思考,推动艺术创作向公共空间延伸拓展。西安美术馆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类前瞻性艺术探索提供优质展示平台,此次联展充分彰显了青年策展人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学术思考深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57bdca598db9768ce7a8cb2b9905709.jpg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 吴杨波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 余丁教授委托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吴杨波代表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致对展览与论坛的召开致以鼓励与祝贺。余丁教授认为活动主题“生成之间”契合当代艺术策展动态创造的核心特征,“解构·重塑·赋魅”勾勒出青年策展人的思想与行动路径。配套学术论坛聚焦“展览赋能”核心议题,为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学会始终关注策展教育与青年策展人成长,肯定其为艺术生态注入的活力,并期待活动能够展现青年策展人的锐气与创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7ac0b917f3e84bc06ee9afb462f6da8.jpg

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青年策展人与艺术家在“生成之间”的探索成果,更在“展览赋能”学术论坛上引发了对艺术与科技关系的深度思辨。围绕AI技术如何重塑艺术创作、策展与评论体系等核心议题,与会嘉宾在开幕式后接受了采访,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前瞻性观点。

虚实融合:AI构建艺术表达新桥梁

在谈及AI技术为传统艺术教育体系带来的冲击与重塑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表示:当前艺术领域受到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其核心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的革新,更在于艺术家思维方式的“重塑与再造”。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将理想与现实巧妙融合,借助AI算法与数理逻辑的组合,实现自我表达的完美转化与再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3486d4768cd12b2b4e76bd85b072d79.jpg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朱尽晖接受采访

他还表示,AI技术不仅提升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也拓展了艺术的介入方式,在未来的各种艺术策划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尤为关键的是,AI架起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将虚拟世界中对美的感悟与现实中的深刻思考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前卫性的艺术表达。

尽管过程中可能面临挑战,但朱尽晖对青年艺术家与策展人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够推动艺术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也更加具有自我和超越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75d21ca023986619b960b233665a27c.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博士生导师 王春辰接受采访

在AI技术深刻重塑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的今天,艺术评论的视角与方法论是否需要更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博士生导师王春辰指出,我们必须跳出传统艺术评价的固有话语体系,以开放的语言系统面对AI艺术所构建的全新创作场域。

他强调AI艺术不仅仅是图像的生成,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生成机制、人机互动关系以及“无中生有”的创造性过程。他提出,“技术本身就是艺术”,AI的编程逻辑、算法构造与创意生成过程,本身就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而非仅仅是服务于艺术的工具。因此,艺术界应打破思维边界,不应简单将AI作品套用传统艺术的展示与评价模板,而应真正接纳其作为技术系统介入艺术创作后所形成的原生样貌。

面对AI艺术,应确立“技术即艺术”新认知

针对AI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艺术性”评判问题,王春辰认为,当前阶段不应急于确立统一标准。他指出,我们已进入一个由AI所开启的“新实验时代”,艺术系统应允许不确定、未完成的表现形式出现,并在开放与共享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新的认知框架。

最后,他对本次联展的策划理念与社会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十大美院围绕科技艺术展开联合展示与探讨,正体现了“共享”这一时代精神。这种集中呈现不仅促进院校间的相互学习与比较,更有助于艺术教育在协作中深化个体路径的探索,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走向更具实验性与前瞻性的未来。

展览主题“生成之间”的双重意涵

在“生成之间”展览现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策展人杨西阐释了主题的深层构思与各院校的实践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81d81e05422d07946f27ee6c8cada68.jpg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策展人 杨西接受采访

“生成之间”主题包含“生成”与“之间”两个维度。“生成”一方面指全国十所美术院校艺术管理学生的集体介入,实现从课堂到美术馆的策展实践跨越;另一方面,指参展者在策展过程中与AI及科技语言的融合。“之间”则指向三者间隙中引发的核心议题:技术变革下的策展新状态、跨院校的科技策展教学方法探索,以及如何将文本性、虚构性的策展构想转化为可被我们身体感知的实体展览现场。

在展览中,各院校展现出截然不同的AI解读与策展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22608b93c1074c32e7275e3e3b069eb.jpg

·天津美术学院特邀展区: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中使用全新的公共图像的人工智能转换方式,呈现了一个图像过载和让人眩晕的视觉展示,折射出信息时代的感知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12251aafe6718a5d80ee25202c3abba.jpg

·广州美术学院展区:“演算好的世界”通过算法和直觉的博弈探寻AI时代的艺术生产边界,促使理性与感性的思辨在展览场域中实现对位共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6a326094368444359a2e75779ce83d4.jpg

·湖北美术学院展区:“与AI合谋:一场关于流动身份的策展实验”借由策展人与AI共创虚拟艺术家的实验,探讨创作权、策展权与身份如何交错流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20378cad2bea90632d291f2c9f8c793.jpg

·西安美术学院展区:“镜中之我:当算法成为叙事”在数据构成的镜厅之中探询算法作为新型叙事主体,如何重构个体的认知逻辑与身份认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8441cb1da9cf4c9b0a2bb9a605e7b63.jpg

·鲁迅美术学院展区:“情动”关注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环境相遇时的力量变化,提示我们艺术的使命就是创造新的感知方式与情动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0791df509b2a2aa7de0304cec34b20e.jpg

·天津美术学院展区:“主体的让渡”呈现由人类与非人类共组的行动者网络,探索它们之间如何连接、转译与互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f539316cff032c8a66489f341aa4a04.jpg

·中央美术学院展区:“句·读”回应AI时代艺术表达的边界,追问语言呼吸与思维生成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7ff62ab2d380a0d2051288773f080dd.jpg

·中国美术学院展区:“分形纤维宇宙”反映纤维艺术中算法理性和手作温度的相遇,展开创作本真与观看之道的深情叩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d9298740f3808b61676f605478c0c9d.jpg

·四川美术学院展区:“不要温和地走进一场异常:抵抗、抵抗沉默的生成”构建非连续空间促使观众直面异常,呼吁人们在沉默中重新发声,在生成中重建自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ab3d10bb69bf2bf4a2a3fb7d1eeb835.jpg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区:“丝脉承华”将AI的算法经纬编织入五千年非遗丝脉,确证记忆与情感化连接才是生成下文明传承的永恒基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30b69c459da9064a616f8fd3d7e15ed.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区:“过程的在场:‘余象’的生成”将展览重心从对“结果”的观看转向对“过程”的体验,“余象”构成参与式共创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内核。

杨西还指出,这些多元路径展现了各院校在面对技术时所采取的不同姿态——从将AI作为工具生成方案,到将其视为方法论甚至批判对象。这种差异不仅体现院校特色,也构成展览后续学术研讨的重要议题,共同勾勒出AI时代策展教育的实验图景。

“生成之间”学术活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856ad0b80dfd56dcb465348513b6530.jpg

在“生成之间”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成功举办的同时,并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三场核心学术活动,分别为:“生成之间” 第二届 “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 学术论坛、“AI 赋能创意策展与社会美育” 第四届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 “生成之间” 2025 青年策展人论坛。相关学术活动汇聚全国十大美术院校的师生力量,围绕AI技术如何重塑当代策展理念、艺术管理与美育实践,展开了多维度、高密度的思想碰撞与路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99851416c36a0118635812db68a1fcf.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博士生导师 王春辰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策展人 段少锋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策展人 杨西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 马琳

西安美术馆馆长 杨超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 吴杨波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檬檬

X 美术馆馆长、策展人 尤洋

·“生成之间”第二届“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展览现场与AI时代下的策展生态进行逻辑审视、价值考量与观念辨析,旨在为策展实践提供参考性的操作范本和指导手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740dcce9b72166aecf891a12c087b66.jpg

主持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策展人 杨西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任珊珊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庚坤

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磊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辛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c2b308ead3716d449bcdaccc774c56e.jpg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鞠高雅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冯超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沈森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系专任教师 郑永松(盛可佳代为宣讲)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教师 苏梓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fbe7b43e6ef144d7ec5608e01577a0a.jpg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 朱平

总结: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

闭幕致辞: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雷晓辉

·“展览赋能”主论坛及“AI赋能创意策展与社会美育”教学研讨会

从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层面深化讨论。专家学者就AI时代的策展伦理、公共空间融合、艺术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评议环节指出,青年策展人已展现出将技术逻辑转化为文化表达的自觉,同时强调在工具迭代的背景下,策展教育仍应回归“人的表达”,警惕思维与语言的“AI化”,坚守人文精神在技术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生成之间”2025青年策展人论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10e3c23f37d7a952da274263553864d.jpg

学术主持: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 朱平

湖北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团队:董旭琦、罗姝璨、刘莫菲

西安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赖依进行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李欣璐进行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41daa2b496f1960b3745e7390ecf52c.jpg

鲁迅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吴星瑶进行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武非凡进行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杨林欣进行发言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白茜进行评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a3ad3ca6e4d26fc344fb4cb7a87322c4.jpg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陆诗羽进行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庄原进行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廖阳进行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黄昕晨进行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何乐为进行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8008fd430e9cdd07a0c93c6d1c11a93.jpg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李诗璇进行发言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靳秦乐进行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溧苒进行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雯进行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教师杨西进行评议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拼音排序)的青年策展人从算法叙事、人机共生、情感计算、非遗活化、文化流动等角度,提出一系列具有实验性与批判性的策展方案。例如,《镜中之我》探讨算法如何重构现实认知,《主体的让渡》思考人机共创中的作者身份,《情动之域》则借助AI构建跨文化情感场域。这些实践不仅展现青年策展人对技术伦理与美学表达的敏感度,也反映出策展语言正从“视觉呈现”向“系统建构”转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e65942dc76f124c63cafac8496fa5c8.jpg

​“生成之间”联展及相关学术活动不仅展示了青年策展人在AI语境下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与批判意识,也构建了院校间共享协作、互鉴成长的机制。它标志着中国策展教育正从“技能传授”走向“思维启蒙”,为未来艺术生态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性与前瞻性的路径参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