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王璜生:一场情感与历史的艺术对话

1958—1962 年,画家王兰若在广东英德硫铁矿“劳动改造”。在这个华南最大硫铁矿区里,他从水泥袋漂洗成纸,就地取材装订成十几本速写本,收工后仍记录画下蒸汽机车、选矿塔与工人手掌的骨节等;废齿轮、铁丝和木板则被他做成玩具小车,寄回给家中幼儿。1962年,王兰若带着矿区晨景的记忆完成《矿山早晨》,参加“汕头地区老国画家画展”。

王璜生对父亲的这些速写手稿一直存有好奇心。那批来自矿山的玩具和设计手稿成为他最初的艺术启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手稿逐渐成为他深入了解父亲历史的钥匙。时隔60年之后,王璜生分别于2018年和2024年数度重返已关停的矿山。与父亲速写中记录下热火朝天的工业场景不同,这座下马多年的矿区在王璜生镜头下已经变得静默而空寂,曾经的历史也一样的静默着。

“现在这里的一切已完全无法与父亲速写中的景象联系起来。”在顺德盒子美术馆,王璜生于“微光同尘”个展现场记录了他寻访的情感历程与历史所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288834fcaa6b7b50dfd1d7184d39db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da0a5ce214a38beca37f9795efb5cf7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88df2d54c1bd9920ca06881e420ad4a.jpg

一场跨时空的情感和历史的对话

此次展览以王兰若与王璜生父子两代艺术家围绕英德硫铁矿展开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为核心,展出作品包括父亲王兰若留下的珍贵手稿,以及王璜生耗时近七年创作的影像作品《父亲的硫铁矿》,以这两部分构成展览的主线。此外,展览还呈现了王璜生的装置作品《搅动的记忆》《寻访记》、文献资料以及《凝视的风景》系列摄影作品。以“微光同尘”为线索,展览试图在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建立对话,通过微观叙事展现与历史相关的脉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658d0af955cd630cfcb966e3e6f73e8.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ab3f85b703f39a703f669afb4e37c22.jpg

搅动的记忆》王璜生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5年

走进展厅,一列手绘的运矿小火车带领观众重新回到那个矿区现场。第一展厅里,装置作品《搅动的记忆》单独展示,巨大的轰鸣声和搅拌带起的细碎灰尘与钢球反光成为对展览主题的最好呼应。另一展厅中间陈列着王兰若在英德硫铁矿时的速写手稿,王璜生用铅笔写下的批注与父亲的速写交相辉映,父子对话在此交汇,过去与当下重叠,一条时光隧道就此开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1d5049c9ea1905c323f9a211eb24fd42.jpg

《矿山早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1724d63f35a351d47d0af03fab131c6.jpg

《北江过江索道》与《粤北吟·孤灯》

展览还展出了王兰若的三幅绘画作品。一件自画像是1960年为家人留念所画,一件《矿山早晨》和《北江过江索道》皆是对矿场生活的回忆与再现。在《矿山早晨》的对面,是王兰若当时写下的一首名为《粤北吟·孤灯》的旧体诗:“孤灯千里梦,岁暮客惊心。此身经百炼,铁杵磨成针。流离经几载,贫病逐日深。泪痕新间旧,真理苦追寻。是非那堪问,风霜故相侵。生涯垂垂近,明月照寒襟。”热火朝天的画面与流离的心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首诗后来出现在《父亲的硫铁矿》影像作品中,由王璜生用家乡话朗读,语速缓慢、沉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e6578121c3f184c8fe067477b2103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870a58027419d0ba77481f177e5aeb5.jpg

父亲的硫铁矿》王璜生 影像视频,2025年

策展人陈晓阳介绍,在整理艺术家提供的素材时深受触动,尤其是围绕他父亲王兰若先生的速写所展开的那段寻访之路。从这些材料中感受到那一代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在任何境遇中,都以艺术为力量,温暖他人,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同时,展览融合多种媒介,试图在视觉、听觉与空间体验中构建一个可感知的对话现场。她希望观众不仅能了解一段家庭历史,也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经验的联结,从而思考艺术如何成为记忆与当下之间的媒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8e3e10a865b389b188751ea51fc5dab.jpg

对谈会现场,从左至右为:策展人陈晓阳、艺术家王璜生,对谈嘉宾冯原,对谈嘉宾董冰峰

在开幕当天举行的对谈会上,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从视觉文化与历史研究的视角,将展览视为一个“信息的矿场”。他指出,王兰若先生的速写本不仅是家庭记忆的载体,也是特定年代社会史的视觉档案。展览不仅是对个人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关于记忆如何被记录、保存与激活的实践。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董冰峰则认为,王璜生的这件影像新作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与艺术影像的边界,将个人记忆与历史素材重新组织。这种创作方式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即在个人经验与公共历史之间建立可对话的桥梁。

王璜生则把这场展览视为父子关系的重建,也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回应。作品首先是为自己而作,但也希望在展览中与更多人产生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742bacd7ab45a5edbb7bfcc82f25131.jpg

王璜生在现场为开幕式嘉宾导览

近年来,在王璜生的不懈推动下,王兰若先生的相关展览与研究工作持续展开,从《父亲的速写本》出版到汕头美术馆的同名个展,每一次亮相都凝结着他的心力与情感。在新展"微光同尘"中,王璜生把个人记忆嵌入时代肌理,让父亲的艺术轨迹与时代命运相互映照。

在与雅昌艺术网的对话中,王璜生详细讲述了数次寻访英德硫铁矿背后的故事,坦诚地分享了他对父亲感情的深刻变化:从童年时对父亲的模糊记忆,到成年后对父亲生命历程的深入探寻,最令他动容的,是父亲晚年意识已趋模糊,仍对着他《游·象》作品抽象的线条赞一句“跟人家不一样”。这句极简评语,成为父子间最清晰的确认,也化作王璜生持续创作的动力。寻访、创作到展览,这段横跨7年的时间,既是对个人、家庭、身世的“考古”,也是对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再书写。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硫铁矿时期”。对王璜生而言,与父亲的"对话"远未结束。父亲留下的微光,将继续照向未来的尘烟。

对话王璜生:

一场从手稿开启的探寻

手稿为引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举办跟您父亲王兰若先生留下的一批手稿有关系。您是从什么时候知道有这批手稿的存在的?

王璜生:这批手稿一直保存在家里。小时候,我还不太懂事,只是觉得手稿里的画很有意思,偶尔会翻看其中的内容,关注一些生活细节。近几年,我在整理这些手稿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姐弟几人编了一本名为《父亲的速写本》的书,在编撰过程中,我对手稿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也承担了主要的编辑和写作工作。对其中的一些速写图像,尤其是“粤北速写”感触犹多,这可能是坚定我寻访父亲英德硫铁矿生活行为决心的时间节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0493425e79b0c4d9c70ffd37bacfbb4.jpg

雅昌艺术网:您父亲留下的这批手稿,后来有哪些相关创作?

王璜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留下太多相关作品。在我家保存的作品中,也基本没有。早期或许还有一些小作品,但我没有看到,应该也没有留下多少。英德硫铁矿之后,我父亲还去过广东的另一个煤矿矿区写生,也画过一些大画。我最初以为这些作品与英德硫铁矿有关,但仔细查看后发现,它们其实是关于另一个煤矿的。

雅昌艺术网:那这批手稿存在,对您和您的父亲来说有哪些意义?

王璜生:这批作品对我来说是一座宝藏,让我能够真切地了解父亲当时的一些生活,以及他在高强度劳动改造中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其实对这种改造是认真对待的,对整个社会的变化,包括社会主义大建设等,也持肯定态度。他非常认真地观察和记录机械改造、提高效率的细节,画了很多表现劳动场景的大场面速写。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父亲思想改造的过程,还体现了他的情感和生命态度。即使身处艰难处境,他依然能够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包括观察、记录、描绘等,还有对我母亲的关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母亲当时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父亲在速写本上抄录了大量土特药方及注意事项等。

其实,当年的速写本里还有一些东西我没有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他的速写本里有许多关于食物食谱等的记录,比如如何制作酸梅猪手,如何做腌制类食品的方法、以及糯米酒、荔枝酒、龙凤酒等的制作等等。这些文字反映出父亲在那段低谷时期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依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态度非常有意思。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他的速写本里还详细记录了如何将1斤米蒸出4斤米饭的方法,以及番薯汤粥等的增量方式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60年代初粮食紧张的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度过难关的努力。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父亲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a956006f4ed590cf9648794dc3050a61.jpg

雅昌艺术网:感觉这批手稿对于您的意义更大。

王璜生:我觉得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了解他的生活,更是理解他的精神、生命态度以及人生品格的重要途径。这种生命态度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像我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大浪潮中,他们是如何生存、如何面对生活、面对艺术以及面对生命的。从微观角度来看,我的展览与父亲的历史和情感紧密相连。从宏观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时代都息息相关,我们与时代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

寻访为径

雅昌艺术网:这么多年过去了,是什么让您最终决定去做旧地重访?

王璜生:父亲和母亲其实很少提及那段时间的事情。母亲得知我去粤北做相关寻访及创作时,她心里会很难受。因为那段历史对她来说是一段痛苦的记忆,让她感到很难受。我很理解她的感受,于是把这一创作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是我深深感到,这段历史是父亲的一段重要甚至是转折期的生命历程,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我必须去做一些了解,尤其是他们相继离世之后。我更觉得这一工作非常迫切。

雅昌艺术网:您出发之前的话,对寻访有何预期?

王璜生:2018年第一次去英德硫铁矿时,我并没有特别的预期。对于父亲在硫铁矿的经历,我们了解得非常少,查阅到的资料也寥寥无几。硫铁矿很早就关停了,至于去哪里找档案资料,我们也知之甚少。因此,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只是想先去了解一下情况。我随身带了一台单反相机。去的那天正好下着雨,雨水让整个场景更加模糊,雨珠也构成了特别的氛围。我觉得,这种模糊的效果很符合我对父亲模糊历史的模糊认知。于是,我决定先拍摄这些模糊的照片,作为这次行程的第一批成果。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地方是硫铁矿的大礼堂。在整理父亲的资料时,我发现他对大礼堂里的一些场景画了很多速写,这些速写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很好奇,父亲在大礼堂经历那些艰难时刻时,为何还会留意他人指向自己脸部的手的结构,并且事后还将它们一而再地画了下来。当我来到大礼堂时,发现它已经变成了一座乡村教堂。从以前的激烈到如今的宁静,历史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联想让我感慨万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36ed063fab74966f198ba2b4b5dd2d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387fee3e121138d4ab5987ad20a1d8b.jpg

雅昌艺术网:2018年的那次寻访,您花了多长时间?

王璜生:我们去了两天,能看到的东西其实很少。除了大礼堂,还有一个由曾经的子弟学校改建而成的宾馆,名为“英硫记忆宾馆”。英德硫铁矿曾有1万多名正式职工,加上临时工,总人数万人。矿山关停后,大部分的人都离开了。但是,他们仍对这个地方怀有情感,有不少人会回来看看,于是便有了这“英硫记忆宾馆”,让回来的人有个落脚处。这里还摆放了一些当年矿工的合影等纪念册,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我还试图寻找其他的矿区遗存,但当地人也知道的极少,只能含糊地指来指去。我乱找了一通,发现了一片裸露的红土。当地人介绍,这片红土以前是矿区挖出来的矿石在淘洗过程中留下的,洗矿后留下的尾渣被雨水冲刷成滩。我拍了这些红土的照片,当时就想,如果要做装置,就用这样的红土。于是就有了这次展览的装置作品,用搅拌机搅动红土和铁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e76e77e9e3c8821849111a418a5d0ec.jpg

雅昌艺术网:您在2024年又去了两次。相比前一次,您这次收获有哪些不一样?

王璜生:这次就非常幸运了。多亏当地有朋友,他们帮我联系到一位早就退休了矿区书记。这位书记又介绍了一位文艺记者,这位记者从小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对这片地方非常熟悉和有感情,他们两位都八九十岁高龄了。我们一起前往矿区。这次,我们看到了许多之前未曾发现的地方,包括英德硫铁矿的几个矿坑、缆车过江的地点以及一些废弃的工棚等。他们一边带路,一边也承认自己走错了几次,因为已经很久没来过这里了。

这次出行的另一个收获是看到了当年硫铁矿的部分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让我感触颇深。虽然档案里没有我父亲的资料——他当时的资料可能都被调走了——但矿区的档案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事情、年度总结以及各种改造计划和工作方法等。这些内容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包括脉搏、气息、温度和声音,仿佛那个时代就在眼前。因此,在后来制作影像作品时,我请了一位英德当地人用他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朗读这些档案,开始想用这声音贯穿整个影片,但后来没完全这样做。

之后,我又带着阿尔帕大相机再次来硫铁矿,对这里现在的一些景象做了认真的拍摄,形成了这次展览中的《凝视的风景》这组胶片银盐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6c7e7b1f3493b5c8825bbe40112187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adaab4e9d9b5afbde9e0a7ddec7c7480.jpg

凝视的风景》王璜生 纸基银盐摄影,58×40cm,2024年

雅昌艺术网:策展人陈晓阳在座谈时跟您探讨过一个问题,您在寻访过程中怎么平衡这种理性与感情的问题?

王璜生:首先,我没有想太多。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触。当艺术家感受到某种情感或体验时,会本能地思考如何去表达,这种表达是感性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创作的出发点是感性的,但最终会折射出一些更理性的思考和生成。这种理性生成的部分,可能首先是我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个人特点。同时,在面对宏大的历史时,我也会有一些更理性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同样是寻访,之前的珠江溯源和您这两次去英德硫铁矿,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王璜生:我觉得这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我来说,珠江溯源的创作过程其实是很偶然的。当时是因为疫情,我才开始整理那些旧资料。当年骑走珠江时,我也只是偶然留下了这批东西,并不是刻意去记录的。30多年间,我并没有特别关注这批资料。但恰恰在这个年龄段、这个历史阶段,我开始整理珠江溯源的资料:日记、写生稿、摄影等,并在整理过程中又进行了新的创作。通过不断的折腾,这些作品好像逐渐生成了一些意义。这些意义更多是个人经历的意义,是我青春岁月的个人历史。当然,这段历史的偶然性也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有关,与珠江流域特殊年代的文化记忆有关。

这次我对父亲的寻访特别强调两个方面:情感和大历史。情感方面,作为家里的男孩,我曾有过叛逆情绪,与父亲的关系有时会有些疏离。而且,家庭中往往越亲密就越容易忽视一些微妙的细节,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内容。现在我非常遗憾,因为我对父亲以前的很多生活经历,像教书经历等了解甚少,比如他具体在哪里教书、教了多久、教了什么内容。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翻找资料,从第三方渠道了解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他曾在40年代在汕头附近的一个中学教书,现在要从地方历史记录中才能看到一点点线索,而不是从父亲口中直接听到他那段不平凡岁月的讲述。因此,这次寻访的重点是通过英德时期的速写本搭建一座桥梁,让我更接近父亲,了解他的心灵、精神和历史。另一方面,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比较关注现实社会。我觉得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静默被遗忘,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和重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方式,为他人提供一种了解的途径。我很推崇基弗的艺术精神与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287d6e93c1e093ecee908d73eac797f2.jpg

寻访记》王璜生摄影,图片,尺寸数量可变,2018-2025年

追忆父亲

雅昌艺术网:您在影像作品中表述,父亲在英德硫铁矿制作的小玩具是您艺术的启蒙。在此次展览之前,您和父亲的对话在近些年开始频繁出现,比如您刚刚提到的已经出版的《父亲的速写本》,还有一些您和父亲作品的联合展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您需要去重新梳理和父亲的关系?您如何评价父亲对您的影响?

王璜生:在我小时候,父亲就教我画画,他的教育方式非常宽松。无论我犯什么错,他总是笑呵呵地一带而过。相比之下,母亲的管教则非常严苛。因此,我对母亲的印象更多是细节上的记忆,而对父亲的记忆则更多是整体的感受。这几年我在写文章时,会不断回忆与父亲之间的点滴,并做了一些写作记录。

在我的学术成长过程中,父亲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给予了我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他引导我学习古典诗词。特别是70年代初下乡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论。当时,我只觉得画画需要懂点理论,而中国画论是古文写的,我也顺便学了一些古文。没想到,这些经历后来在我读研究生和博士时,成为了我的研究方向“中国画论”,这对我影响极大。回忆起来,这些经历之间有着许多关联。

从艺术关系上看,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画,他给了我很多手把手指导和鼓励。后来,我开始接触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对中国画也产生了一些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父亲的作品和艺术风格也提出过质疑,甚至有过一些意见不同的讨论。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晚年一直关注我的创作动向,有一次,我问他:“我这样画线条的“游·象”作品,您觉得可以吗?”他回答:“好。”我问他“为什么好?”他的回答是“跟人家不一样。”这让我非常惊讶。他在99岁时做过脑颅手术,语言和认知能力都有些迟缓。尽管他那时意识模糊,很少谈论艺术问题,但他对我的作品依然很细心关注,很认同,而且这种认同的方式也非常独特。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我积累了对父亲的深入了解,并且特别想更深入地去了解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34336d9fc18d0e46775062ea66ea5fd.jpg

雅昌艺术网:您对父亲寻访还会继续吗?

王璜生:我可能会围绕这次展览出一本书。这本书不仅会涵盖展览中的作品,还会包括一些未能在展览中呈现的内容。在影像作品中有些内容因结构上的关系,被我放弃,但我会在书中更完整、更深入地表达出来,让整本书更加丰满。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册,而是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话题与细节。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作品。

当然,我还会继续从不同的点,不同的方面去打开对父亲更多的了解。

雅昌艺术网:您在影像作品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您在思考父亲在创作《矿山早晨》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您后来有答案了吗?

王璜生:其实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很复杂。我在反思,这种反思也体现在我的写作中。我想表达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被“解放”了。然而,他们对曾经的历史和现实的表达往往比较克制,更多呈现的是正面和阳光的一面。我觉得这或许是时代中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从年轻一代的角度来看,比如我自己,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去表达当年在矿区感受到的许多复杂情感,甚至后来连文字都没有留下。这一点正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影片去表达的东西。“社会大机器”对人的搅动、打磨和碰撞,就像我的大装置中的钢球,被巨型的搅拌机打磨、撞击,压扁、击碎,甚至被撞飞到机器之外,然而,也有些被不断的磨炼而变得闪闪发光。展厅中微弱而透亮的灯光,打在搅拌机上,钢球与红土被搅动着,发出轰鸣的声音,钢球闪烁着不安的亮光,并扬起暗暗的尘土,仿佛在呼应着“微光同尘”的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9ab2c07c8ed275c11718d3421f6fdc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a8bfe9cf5515ade588ed81f9381c368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de930d262f444e6774f8187680c1819.jpg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江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