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何多苓“一荤一素”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幕 展新作杂花系列

何多苓“一荤一素”于2025年10月17日至2026年1月17日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作为@武汉 2025系列展览项目,本次由鲁虹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何多苓新近创作的杂花油画、炭笔素描和文献资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a6082ba32dbf65d9e764255321dd2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2df749fa6ced19de34cce986b868b6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2f5ba3d06cdaa8da5f8e1948b132d2a.jpg

本次展览采用一幅油画与一幅素描相对照的方式,这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一种呼应。对照阐释的形式排布使得隐晦的互文关系在意象交叠中得以凸显,抒情写意的绘画笔触使得朦胧的美学概念在淡化叙事中得以构建,其阶段性的创作探索为观者营造了一个静谧、浪漫、空幽的诗学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71cac5eb73174427061019d1b14510a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4d1ab93525b7e4b9ce6e0843fa81909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c4c9f871ddfad700b6949db48f1f3e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164dfea1bfdea2897cee24ebf360eab.jpg

以下为策展人鲁虹为本次展览撰写的前言。

序  言

鲁  虹

因为@武汉2025 何多苓两个展览由我做策展人,所以,我今年5月去何多苓在成都的蓝顶工作室看了相关资料后,经策划,决定将原计划在合馆举办的展览改为:呈现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所画的部分素描、速写,还有手稿——当然,这也使展览具有了文献性质;另外,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举办何多苓杂花新作展,采用一幅油画与一幅素描相对照的方式。考虑到何多苓自称此展出方式是“一荤一素”,于是主办方便以此作为本展的名称。

在我看来,这一命名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趣味性:首先,“荤”(油画)与“素”(素描)的并置,构成了视觉语言和表现力上的强烈对比。一方面,油画色彩浓郁、层次丰富,如同“荤菜”般给人以饱满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素描则线条清晰、素雅纯粹,如同“素菜”般回归本真,凸显出物象的筋骨与神韵。而对比展出的方式则让观众能同时看到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两种维度。其次,尽管使用的媒介不同,但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核心,即“花”是贯穿的主题,是生命的象征。再其次,“荤素”搭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虚实”、“浓淡”相生相克观念的现代体现。借此也表达了何多苓艺术中兼容并蓄的哲学:不仅有西方油画的厚重与表现力,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与空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858d214f6e82c98342cffa4392a905a.jpg

何多苓《蓝花》布面油画 50×40cm 2024

据何多苓介绍,自2020年以后,他便开始用油画与木炭粉画杂花写生,在此过程中,他有意借鉴了明代水墨大师徐渭的花鸟写意法,并曾专门于2021年赴浙江绍兴徐渭艺术馆观看学习了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所举办的《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在他看来,尽管传统水墨画并不追求对于光的表达,但徐渭的画却充满了光感,比如,他画中灰色与深色的部分,还有纸上的留白部分,结合起来往往会让人感觉富有光感;而在明暗的处理上,那画中树叶的几个层次全部都有,加上留白的有效映衬,更显简练或丰富。也正是由于何多苓巧妙转换了徐渭大写意中的若干元素——即在素描《杂花系列》中用流动的方法画出了写意性或飞白线条,还有意强调了富于速度性、表现性或过程感的笔触,以致将文人画的“书写性”特征很好注入到了西方素描的写生体系之中;而在油画《杂花系列》中,我注意到,何多苓不仅以概括性的造型和松动的笔触捕捉了花卉的“神韵”,同时,并未完全放弃油画的色彩表现力,而是让色彩在写意的框架下自由流动,形成一种既非纯粹西方、亦非传统东方的独特视觉语言。与此相关的是,为了强调一种诗意表现或主观感受,何多苓常常会采用夸张、模糊与省略等手法,于是就完全改变了西方传统油画与素描写生必须绝对忠实于视网膜印象的传统做法,并与之拉开了很大距离——就我查阅,此前在全国范围内很少有人用相关方法如此处理花卉写生,故可以说,何多苓实际上无论在油画上,还是在素描上,都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创作领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fe6fa99f80e442ddf33a526d8d2a4370.jpg

何多苓《杂花写生 3-1》布面油画 100×50cm 2025

其实,上述做法对何多苓来说,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如他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油画或素描作品中所出现的“留白”处理,就明显暗示了其从形式借鉴转向美学精神的内化。在我离开何多苓工作室时,他曾表示,今后还要探讨用写意画的方法画人像。我想或许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梁楷,以及历代人物画家以简练放逸的“减笔”画出的写意人物作品会对他有所启示,我且衷心期待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1f247d926ff3fa44dc22419ad8b81d06.jpg

何多苓《杂花写生 3-2》纸上木炭 79×54.5cm 2025

最近,为撰写本文,我又反复观看了何多苓的油画或素描杂花写生作品,我的深刻体会是:这些作品从多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密码,比如,有某些作品显示出他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散点透视”改造为时空叠印的构图方式;还有某些作品不仅追求心手合一的做法,还力图显示出作画的全部过程;另有某些作品则显示出他对用笔意味或“留白”的匠心处理等等。我在现场看他作画时不由得感到:他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已经生动体现了“再中国化”的绘画新路径——其显然不是简单重复传统,而是结合新的审美需要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相信有机会观看艺术家以油画或炭粉写生杂花过程的人,一定会颠覆已往对所谓“油画写生”与“素描写生”的认知。而这也正是我将相关作品称为“写意油画”与“写意素描”的原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19bfa8818ccc7c96a853c2ee17a079e.jpg

何多苓《杂花写生 5-1》布面油画 100×50cm 2025

记得在与何多苓的交流中,他曾坦言自己对于传统学习是“误读式”的,这其实暗示出其油画与素描写生中显示出的“中国特点”应该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说,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成都地域文化中的阴柔美学——如薛涛笺的意象的影响,又或许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非完全归功于师法古代画家,而这就需要我们今后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想,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强调徐渭艺术对他的影响,就会简化艺术家复杂的文化参照系与一个中国画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抉择。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相关艺术家能够从何多苓的“古今式对话”过程中受到创作方法论上的启示,进而重思“外来画种”如何“中国化”以及进入当代的可能性!因为这在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中非常重要。事实上,一件艺术作品的文化身份并不仅仅取决于观念、题材和图像等元素,同时也取决于“言说方式”。事实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1e8a6a3172648df5a585f38e62262fd.jpg

何多苓《杂花写生 5-2》纸上木炭 79×54.5cm 2025

是为序。

2025年8月16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a7c597e31571c3a841515e05d580020.jp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