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88年“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举办时,潘絜兹先生在《献词》中曾说:“中国工笔画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这门衰微已久的艺术获得新生。”至今,三年一届的工笔画大展即将开启第十届的序幕,中国工笔画学会也迎来成立30周年的庆典,在时间的推移下,工笔画的边界被笔耕不辍的艺术家们一再拓宽,“工”的精神不断被承载新的含义,工笔画的魅力也随之得到更大的认同。
“工·在当代”第十届工笔画大展以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征集作品展三个板块,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近三年来完成的,代表不同风格和成果的作品。展览使用了中国美术馆9个展厅以及81美术馆的场馆。
学术提名板块中,以个案分析的方式,相对完整地呈现在当代语境中工笔的发展的新探索,深入每一个个案,剖析其艺术作品的构思及风格形成,为未来工笔画领域的创作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价值样本。
![]()
徐累《如梦令》 263x460cm 绢本设色 2015
![]()
姜吉安《绢本纪之二》 87x79cm,70x5cm 现成品绘画 2016
2013年举办的第九届“工·在当代”,曾创下中国美术馆当年观展人数之最,令整个艺术界看到工笔画彼时的新能量。三年之后,工笔画领域又涌现出新的力量,工笔画的题材范围变得更宽了,作品的观念和形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比如影像、装置,而参展作品主题也与当下更为紧密。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展览学术主持范迪安认为,和上届展览相比,此届学术提名部分的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关怀、人文情怀,同时也更具探索精神,“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
![]()
徐华翎《若轻1》 240x130cm 绢本 水色 2014
“工”所体现的更多是格物穷理的志趣,对于工笔画来说,“工”是关键,似乎也是一种束缚,如何摆脱这种束缚,本届大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新的尝试,以回应这个古老而活力不减的领域所面对的全新语境。
![]()
张见《藏春册·凝雪》 58x84cm 绢本 2015
在上届提名委员的基础上,刘庆和是本届新的受邀委员。刚开始时,刘庆和对受邀担任该展的提名委员感到惊讶,工笔与水墨在近代以来地位迥然相异,甚至走向泾渭分明,而此届大展的组委会恰恰在策展思路上进行了思考和转变。正如刘庆和所说:“绘画的界限没有那么严密,也不应该用某种技术来规定绘画的范围,它的概念和定义逐渐被一种新的、更宽层面的感受所取代。”整个展览意在探索中国笔墨语言的开放性,所以工笔只是一个起点。
![]()
章燕紫《集成》 200x400cm 纸本水墨 2016
作为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的提名委员之一,杭春晓透露,第十届延续了第九届的主要思路,在创作材质上,水墨、装置、影像都进入展览中,是更大的突破。展览的最终呈现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一些作品并不是以“勾勒填色”等惯常的工笔创作语言,它们也进入了展览系统中。“工笔大展引入策展团队之后,思考更多的是不同种类材质的创作现象以及一些创作思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反思远比价值判断重要,这是这届工笔画大展一个鲜明的特征。”
与以往的展览不同,本次展览将中国美术馆的圆厅作为公共教育场所,结合当下科技手段的现场互动装置,让工笔画对公众不再遥远。中国工笔基金代表、美博文化(北京)执行董事徐娟介绍,“工·在当代”策划了一系列更贴近大众角度的活动,除了永乐宫壁画的原貌再现、VR技术呈现宋代的《千里江山图》之外,展览还与“在艺”App展开合作,为本次展览的部分重要的参展作品配上详细的语言导览,让观众轻松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通过种种手段,希望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以轻松多样的方式走进大众。”徐娟说。
![]()
魏为《风的记忆》 96x75cm 纸本 2016
提名委员眼中的“工笔”
刘庆和
LIU QINGHE
人们对工笔的认识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工笔就是要画的细,画的逼真,要走向极致,但这只是工笔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全部。一个好的艺术家对好的东西一定是来者不拒的,而不是要规定他必须要做什么。
陈湘波
CHEN XIANGBO
中国艺术从来就不是以追求写实为目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只是形式的区别,工笔画的精髓是写意的。工笔画线条就是一种虚拟的艺术语言,工笔画的色彩表达也是概括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不同画种的特点和局限,任何事物没有了特点和局限就意味着消亡。
吴洪亮
WU HONGLIANG
从策展的角度来讲,我们也需要一些在边缘线上行走的艺术家,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到什么是工笔画,因为很多的观念在今天也会以工笔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的纳入,在扩大工笔外延的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界厘清什么是工笔画。
杭春晓
HANG CHUNXIAO
人们对工笔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应该再被局限于某一种媒介或类别之中,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全球艺术共同面对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艺术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而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何桂彦
HE GUIYAN
立足于当代文化的语境,任何形态的“新工笔”或“当代工笔”,都应对既有的体系进行突破。“新”如何体现?是语言、修辞方式之新?创作方法论、媒介观念之新?观看方式、审美趣味之新?或者作品的现实指向与文化内涵之新?很显然,“新”意味着的是开放性。但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有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不管是从艺术本体,还是从外部的艺术机制,都需要有明确的切入点,比如设色、用线、过程、时间,抑或是展示方式等,都应将其置入“当代”语境予以考量。
部分参展作品预览
历史回顾板块:(12位,按拼音排序)
陈孟昕、冯大中、何家英、林凡、刘金贵、牛克诚、孙志钧、王天胜、萧玉田、谢振瓯、喻慧、张策
![]()
冯大中《霜天晓步》 49.6x59.3厘米 纸本设色 2011
![]()
何家英《酸葡萄》 175x245cm 绢本 1988
![]()
谢振瓯《锦绣文章系列·鉴真东渡》 77x77cm 纸本设色 2013
学术提名板块:(44位,按拼音排序)
安佳、白桦、陈林、程保忠、董婷竹、方政和、高茜、杭春晖、何剑、贺祖斌、黄欢、黄威、贾宝锋、姜吉安、焦洋、金沙、李传真、李戈晔、李金国、李月林、栾剑、罗翔、马灵丽、彭剑、秦艾、任力翰、谭斐、谭军、涂少辉、王宏州、王牧羽、王煜、魏为、夏荷生、徐华翎、徐累、颜海蓉、叶紫、曾健勇、张见、张天幕、章燕紫、郑庆余、朱小坤
![]()
马灵丽《白马非马》155x95cmx3 绢本绘画装置 2015
![]()
秦艾《望春风-鹤:培风;豹:寓言;鹿:瞻尔;猴:负舟》 128x276cm 纸本设色 2016
![]()
涂少辉《析木之津3》(左正面) 80x160x15cm 绢本影像(月球、土星、火星影像) 2016
![]()
叶紫《至深至浅》系列 尺寸可变 绢本设色 2016
![]()
王煜《观看的权利》 34.5x23.5x13cm 灯箱装置 2014
![]()
何剑《欢乐的歌声》 中国画颜料,墨,宣纸 115x96cm 2015
![]()
罗翔《深巷夜语》 140x230cm 绢本设色 2016
![]()
彭剑《就位》 纸本设色 124x58cm 2015
![]()
张天幕《青原行思》 151x52cmx4 2015
全国评选获奖:(58组,按拼音排序)
陈继亮、陈梦希、陈少华、丁奕翔、范凯、高金笙、高佩育、管海龙、郭文松、韩茂远、洪仲突、黄汝祥、黄霞、蒋平、焦宝华、黎墨、李金朵、李天锁、李学志、李颖婷、李玉旺、栗玉莹、刘学云、刘雨衢、陈晨、吕国亮、闵文婧、史振亮、是幽燕、宋国超、宋立欣、孙陶、孙玉亭、孙媛媛、孙照、田野、王爽、王铁汉、王小平、王长流、王忠、汶振鑫、翁毓衔、吴妍、徐欣、徐梓轩、闫涛、杨建兵、杨凌媛、杨志斌、姚向东、于鲁瑶、原晓轩、张春霞、张存玫、张亮、张众、赵汝芹、祝建华
![]()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23日-2017年1月3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