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羲之作为千古书圣
一手创立的“新体”影响力绵延至今
但因为中国书法在发展中的几次断层
尤其是二王真迹的灭失
其笔法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色彩
但宋代的米芾却通过一生的努力学到了二王真髓
这不,连王羲之无意中带入行书的隶书笔法
也让米芾给打造成了自己的标签
这就是:蟹爪钩
![]()
这种笔法因为形似蟹爪,故名
初学行书的朋友很多写米芾
都以为这是米芾独创的特色
其实,这个极为夸张的钩画
是货真价实的王羲之笔法
![]()
米芾行书“时”
比如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
“殊”字的竖钩就是典型的蟹爪钩
只是书圣没有米芾那么高调
没有刻意夸大而已
![]()
王羲之《兰亭序》里的“殊”
其实作为王羲之七世孙的智永
在《楷书千字文》中也有大量的蟹爪钩
可能是书法不断朝平正演进的缘故
后来的书法家基本舍弃了“蟹爪钩”的写法
而变为平钩
![]()
智永《楷书千字文》里的“蟹爪钩”
说到这来,有些刨根问底的童鞋会问
那么王羲之的“蟹爪”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本质唯物主义的书法观来看
王羲之的“蟹爪”绝不是凭空发明的
而是从隶书演变来的
“蟹爪钩”就是隶书体势
演变至行书体势的遗留产物
![]()
汉隶《曹全碑》里的钩画
学过隶书的朋友应该很清楚
隶书的书写是没有钩画的
隶书出钩是通过毛笔左推
产生自然上翘的类似横画(映带上部)
不需要出钩,也不能露锋
![]()
米芾《蜀素帖》里的“谢”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距离《曹全碑》
也就100多年
隶书作为行书的母胎
就很自然就继承了隶书的形体
不过继承中有改变
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快
快速书写的要求
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爪钩”
![]()
米芾《蜀素帖》里的“寿”
![]()
米芾《蜀素帖》里的“诗”
需要强调的是,学书法聪明如米芾
把王羲之的这一特征和他的刷字有机结合
倒是徒增了痛快淋漓之感
让人一下记住了这种笔法
还直接影响了后世很多书法大师
![]()
智永楷书
直到现在,因为王羲之一不小心从隶书
带到行书的笔法难住了很多书友
写米芾和智永时都要单独训练“蟹爪钩”
殊不知要练好这种笔法
得从隶书中找源头
源头找到,懂得书法体势和笔势
这种笔法不用刻意追求
自然就会写出
![]()
智永楷书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告知删除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