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作为市级公立美术馆,在新年来临之际举行的美术馆年度提名展,是成都市美术馆重点打造的品牌展览。每年一度的美术馆提名展具有学术高度和视野广度,也是通过展览提名去关注和鼓励美术界的新探索与新讨论。
每一个美术馆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态度,一个城市的美术地图就是由不同学术态度的美术馆共同打造的,博物馆之城成都有着众多的美术馆,各自有各自的学术面貌,相对而言成都市美术馆依托于成都画院的学术支持,近年来更注重于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去追求艺术的创新。继2016年成都市美术馆年度提名展“艺术的尺度”后,2017年美术馆年度展继续关注这一学术方向,并且将对艺术尺度的讨论,转变为对本年度艺术方向的观察。2017年美术馆提名展将主题定为“观察•新当代”,以期通过展览聚合、鼓励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在这个领域内的探索。
展览以“观察”为切入点,去关注本年度的展览和艺术家,因此今年提名的艺术家整体而言更年轻,探索方向更多元,在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这些传统的平面艺术之外,还有雕塑、装置等艺术品类。展览的提名以今年省内优秀展览上艺术家所表现的艺术态度为依据,提名那些作品充满思考的艺术家参展。今年的展览改变了去年一人一张的方式,只邀请了二十几位艺术家参展,每人三到五件作品的集中展示,更能体现一人一品的艺术面貌,也更能让观众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艺术家的艺术态度。展览不按照传统的画种去划分展区,而是从他们作品所体现的内涵出发,划分为“观”、“寻”、“破”三个单元,单元之间并非截然分割的,而是共同诉说着艺术家们在绘画思想、语言、媒介等诸多方面的探索。
部分参展作品
![]()
蔡丽辉 《命运交叉的城堡》 铜版画 17cm×26cm 2016
![]()
陈伟才《非理性关系》160x97x11cm 不锈钢上色 水 黑色薄膜 石头 2016
![]()
杜彪 《可再生》 木雕 80x90cm 2012
![]()
邓枫 《丝路风情》 纸本水墨 171x44cm 2017
![]()
邓莜 《思维空间》 玻璃钢烤漆 150x70x70cm 2012
![]()
付业君 《夏的记忆·午寐》 套色木刻 58.5x60.5cm 2005
![]()
卢云鹤 《呓语》 70x54cm 丝网版画 2012
![]()
米金铭 《大渡河系列-成昆线》 纸本水墨 180X97cm
![]()
毛海波 《尘述》 尺寸可变 2016
![]()
欧勇 《桌面上的风景——红色的诞生》 水印木刻 85X75cm 2016
![]()
邱光平 《火烧园林之空山》 2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
![]()
魏葵 《八千里路云和月》 纸本水墨 300cmx121cm 2017
![]()
文豪 《2017系列.MO1》 石膏 树枝 95x160x210cm 2017
![]()
邬林 《尘封的记忆之盛夏》 黑白木刻 120x90cm2016
![]()
王玮 《这个夏天 NO.1》 纸本水墨 121x96cm 2015
![]()
王小双 《华灯》 200cmx150cm 布面丙烯 2016
![]()
吴玥 《白泽》铜 90x70x35cm 2017
![]()
姚磊 《灻町1112》木板油彩 76x112cm 2011
![]()
曾妮 《侥幸地暂留No.7》 纸本水彩 27cmx34.5cm 2016
![]()
张志超《老家故事》 纸本水墨 96x140cm 2017
![]()
庄子(庄劲松) 《俄罗斯苏慈达里的清晨之一》 布面油画 50x100cm 2017
白晋菁(成都画院评论员):
汉娜•阿伦特语“采珠者潜入深海不是去开掘海底,让它重见天日,而是在深处撬开丰富而奇瑰的藏物,获得海底遗珠与珊瑚,将其带出水面。”于批评家如此,在此展览中艺术家们如是。
直觉总是优先与展示之前,这种直觉处立在先验与现实的边界线上,容易让人耽溺在丰富的形象和符号世界之中,但是“迷路不容易,迷失需要学习”,所以锁定能与艺术主张达到通感的现象,经过开采、挖掘、加工,给作品的位置与价值的作品值得观者去诚恳地对话。
“观察”里的作品发生于不同的目的,洗净泥土的珍珠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泽,但我们却能观察到同一种东西,就是对艺术的热忱与现实的思考。
打开采珠者的盒子,在此场域里体验当前的当前所滋衍出的崇高,透过迷雾看到现实之境,让真实更真实。
曹筝琪娜(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
伴随着近年来围绕艺术展开的几场思辨与讨论,都显示出艺术正在从寻求结果和固态化的呈现转向寻求过程和动态化的态势,艺术的形式从有形拓向无形,艺术的探索从定式转向过程,艺术的尺度从确定变向流动。艺术家在这种变化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文责任、艺术责任越发重要,特别是在跨界的范畴中艺术家可以尝试的事情越来越多,在符合时代的前提下去求新、创新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但所谓艺术语言的创新,不是什么宏图大业,也不会是天翻地覆,而是无数人从无数细节上去对已有绘画经验范围一点一滴的拓展,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过程。放到每个单独的艺术家身上,甚至可能微乎到无法觉察,所以我们通过展览的方式去观察艺术家,去观看他们的创作,体察他们的探索,就是想从中去寻找这种边界扩展的讯息。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间找出可行的线索,我们如何去讨论这种线索下的发展,继而去求得一个合乎时代与心性的圆融,这是我们观察者、实践者和被影响的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冯石(四川省美术馆策展人):
自“艺术的尺度”后,我们看到一种艺术创作与生态关系的崭新尝试。
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照搬挪移、九十年代的投其所好、新世纪与资本的合谋与博弈,08年以来的整体低迷后,近期开始面临崭新的时代语境与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仅需要解决自身语言、机制的基本问题,更需要直面中国与全球的关系,重构传统与未来的内涵。对于以时代、社会、体制、现实为价值坐标的当代艺术而言,崭新的时代语境与艺术人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所谓“新当代”最重要的价值内涵。
本次成都市美术馆年度提名展“观察•新当代”所呈现出的整体面貌,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理论家与艺术机构作为最重要的艺术实践主体,所呈现出的直面问题的担当意识。艺术创作的现实关照,理论批评的深度介入,艺术机构的支撑与把控,无一不体现出成都市美术馆对时代语境的主动回应,以及更重要的,对文化机制与艺术生态的再造“野心”。而这正是“新当代”这一命题的初衷——艺术从来都不是答案,而是回应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
何禹珩(成都画院评论员):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与风格取向未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疏离”的表象背后,我们要从中“观察”什么?我想,我们观察的是“经验”。个人生活某一方面来说是由经验与记忆构成,对于艺术家来说,作为个体如何将经验与创作相结合从而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作品,是一种微妙转化。这些基于个人化、小样本的叙事,难以概括所谓“时代风貌”,但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一些东西——个体存在的轮廓与边界交错衍生;对于经验精神尚难以言明的探究追问……艺术家在表达中所采用的言说方式,不论宏大或是内敛,都是脱胎于经验之上的慎重选择,在这些斑斓的面貌背后,个性的伸展与多元的视角正是我们要透过艺术家之眼所需要关注的。
叶莹(四川省美协理论研究员):
相较去年的“艺术的尺度”,今年的“观察”似乎显得更加冷静。观察,以一种旁观者的状态,非介入的方式,来冷静地呈现和分析现有的作品。展览更加关注艺术家个体的经验和表达,每一个个体都是完整而独特的,我们尊重每一个个体,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将之统领在某一种理念与方向下,也没有必要将之归类与总结。特别是中青年一代,他们的作品更具激情张力,也更具有可变性和爆发力,而正是可贵的多元性和探索性,让展览呈现出更为生动生机的一面。
2017观察,观察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主办单位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单位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四川当代书画院
协办单位
成都画院美展馆
策展人
曹筝琪娜、白晋菁、何禹珩
提名参展艺术家
(按拼音顺序排序)
蔡丽辉、陈伟才、杜 彪
邓 枫、邓 筱、付业君
卢云鹤、米金铭、毛海波
欧 勇、邱光平、魏 葵
文 豪、邬 林、王 玮
王小双、吴 玥、姚 磊
曾 妮、张志超、庄 子
批评介入
成都画院第三工作室
白晋菁、曹筝琪娜、冯石、何禹珩、叶莹
展览时间
2017年12月28日—2018年1月16日
开幕式时间
2017年12月28日下午2:00
展览地点
成都市美术馆(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
四川美术网(www.sichuanart.co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