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上海西岸(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文/陆亦瑝
时隔两月,西岸美术馆“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于3月20日重新向观众敞开大门。一反冬日的萧瑟,龙腾大道两边的树都吐了新芽,美术馆里的观众虽不比去年11月西岸艺术节时的熙攘,却看得出都是有备而来。
![]()
巴黎蓬皮杜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
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创建于1977年,是一家法国国家公共文化机构,它收藏着欧洲最丰富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涵盖造型艺术、摄影、新媒体、图像艺术、实验电影、建筑和设计等广泛领域,拥有超过12万件作品。这次“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围绕20世纪和21世纪展开,呈现了百余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划分成十一个章节,展现视觉艺术中有关“时间”的不同概念与多种呈现。
![]()
展览现场
乔治•库布勒在《时间的形态:造物史研究简论》中写道:“不论历史学家的学识专长是什么,他们的目的都是描绘时间。” 时间如同思想不可知。我们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感受它,例如通过时间段中发生的事件、观察事物变化速度的快慢、标识事件发生的顺序等等。本次展览通过截取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或是同一艺术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为观众展现时间瞬间而又永恒的形态。
![]()
保罗•克利,弗洛伦萨别墅,1926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通过“现代:20世纪早期的艺术与工业城市”、“节奏与共鸣:1920-1930年代的抽象绘画”、“长夜当日:两次世界大战时间的古老梦境”、“书写自我:1945年之后的态势抽象”、“殊途:书写、描画、谱记”、“平衡之举:寓居于空间与时间”和“运动中的眼睛与身体: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7个章节探究现代性的时间,跨越达半个世纪。
![]()
展览现场
工业革命重塑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现成品”的概念在此时相互碰撞。毕加索以几何形体描绘人物,保罗•克利以色块、线性图案描绘城市记忆,马塞尔•杜尚将现成品搬到美术馆。而后,音乐因其内在的抽象属性,成了艺术家们的借鉴对象,瓦西里•康定斯基、弗朗提歇克•库普卡、保罗•克利都是典范。
![]()
赵无极,《04.05.64》,1964
在第五章“殊途:书写、描画、谱记”中,亚洲的声音开始出现。赵无极将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动态元素糅合到画面中,使其充满动感和节奏感,似一首激昂乐曲在画布上的演奏。
![]()
展览现场
随后“平衡之举:寓居于空间与时间”篇章中,艺术家们冲破画布作为媒介的依赖,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埃尔斯沃思•凯利的“绘制的浮雕”开始与空间、建筑对话。
![]()
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二部分由“物质与记忆:档案的当下”、“运转中的自然:变化之地形学”、“曝光:摄影时代的绘画”和“转移中的国家:全球范围过度”4个章节组成,在这阶段,线性历史叙述的根基已经渐渐动摇,历史叙述由多种地域与不同方式交织而成。摄影、装置、文本等新形式成为艺术家表述的手段。
![]()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可穿透的立方体》,1996
![]()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档案1965-1988》,1989
波尔坦斯基的作品《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档案1965-1988》由646个生锈的锡制饼干盒构成,其中存放着2000张照片和来自艺术家工作室的各种文件。他试图保存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痕迹,而“构建的历史”是否等同于现实呢?作品探讨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关系。
![]()
罗伯特•史密森,《螺旋形防波堤》,1970
罗伯特•史密森是大地艺术的先驱,他所创作的《螺旋形防波堤》是代表作之一,1970年,他在美国犹他州无人问津的大盐湖边,将近6000吨岩石倾倒在盐湖中,形成一个螺旋形状的堤坝。整条螺旋长达500米,一直延伸到盐湖深处,螺旋中心离岸边46米。石块每天被冲刷,螺旋被淹没,又出现,表现出自然的变迁和时间本身的蜿蜒。史密森以摄影、录像,文字等形式记录这件作品,大部分观众也是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它,而非亲自去到现场,这件大地艺术的代表作并非以来面貌与观众相遇。
![]()
安妮特·梅莎捷,《我的誓愿》,1989
![]()
安妮特·梅莎捷,《我的誓愿》(局部)
从20世纪早期的立体主义、“现成品”的概念产生,到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欧普艺术,直至今日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影响着艺术,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叙述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故事。我们从一个个时间片段中,从艺术家某一时间节点的作品中,体验到了时间之于他们、我们,以及时间本身的意义。
克里斯蒂娜•伊格莱西亚斯,《无题(通道Ⅱ)》,2002
其它部分作品展示(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1876年生于佩什蒂沙尼(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1957年逝于巴黎(法国) 《沉睡的缪斯》,1910年 抛光青铜 1963年由男爵夫人荷内·伊兰娜·弗兰尚赠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罗伯特·德劳内 1885年生于巴黎(法国) 1941年逝于蒙彼利埃(法国) 《巴黎城》,1910—1912年 布面油彩 1936年由国家购入 1937年入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费尔南·莱热 1881年生于阿尔让唐(法国) 1955年逝于伊维特河畔吉夫(法国) 《拖船甲板》,1920年 布面油彩 1965年由男爵夫人艾娃·古尔戈·贝各斯遗赠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1876年生于佩什蒂沙尼(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1957年逝于巴黎(法国) 《吻》,1923—1925年 石头(棕色石灰岩) 1957年由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先生遗赠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瓦西里·康定斯基 1866年生于莫斯科(俄罗斯帝国) 1944年逝于塞纳河畔讷伊(法国) 《黄红蓝》,1925年 布面油彩 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彼埃·蒙德里安 (又名彼埃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1872年生于阿默斯福特(荷兰) 1944年逝于纽约(纽约州,美利坚合众国) 《红蓝白的构图II》,1937年 布面油彩 1975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杰克逊·波洛克 1912年生于科迪(怀俄明州,美利坚合众国) 1956年逝于东汉普顿(纽约州,美利坚合众国) 《绘画(黑、白、黄、红之上的银色)》,1948年 油彩纸本,裱于画布 1972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