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视频来源于香港季丰轩画廊
李华弌,1948年生于上海,六岁师从海上画派晚期著名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季眉学习水墨。十六岁时,跟随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张充仁学习西方艺术,后者以现实主义水彩画而闻名。
1982年,李华弌与妻子移居美国三藩市,入读旧金山艺术学院攻读美国战后艺术,两年后获艺术硕士学位。李华弌在美国帕萨迪纳亚太博物馆举办了首个作品展,主要展出其敦煌风格的作品和「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尤其他的抽象风格作品深得著名中国画学者迈克尔 · 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 的称赞。
接下来的十年,李华弌不断探索将早期中国艺术元素与抽象绘画结合的可能性,并在中国画的重要主题--山水,开拓新领域。他在9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风格;这一风格以高山峻岭为基调,代表了对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推崇。一如文人画家,李华弌一直追求的,是北宋画中的气度及优雅,是文人画中的水墨精神,并且在当代与传统、天地与人文之间建立独特的连系,于是,他历年来不断亲身探访中国名山大川,以领悟宇宙自然的气韵。
过去十数年中,李华弌曾多次游历中国名胜,足迹遍及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福建武夷山、湖南张家界、陕西华山、新疆西普顿天门、西藏等地。2015年,他花了一个月的长途旅行到安徽省四大名山; 走访重庆武隆喀斯特的天生三桥; 并专程到四川、湖北、湖南以前无法进入的领域,包括壮观的武陵源区(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世界遗产)。
李华弌曾于各大艺术馆举行展览,包括纽约古根汉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美术馆、瑞典北欧水彩艺术博物馆。
作品广为重要美术馆收藏,包括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美国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美术馆、中国苏州博物馆、香港M+、香港艺术馆。
![]()
冬之禅,2019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162x297cm/197x87.5cm(前幅)
![]()
漾清辉,2017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238x136.5cm/90.5x176.5cm(前幅)
![]()
此山中,2010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后幅)369x145cm/(前幅)96x189cm
![]()
云水一章,2010
重屏装置纸本水墨
180x470cm&197x115.5cm
![]()
卧雪,2008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200x580cm/214.5x104.5cm
![]()
龙潜山脉2006-2009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185.2x558cm/205.3x109.5cm
![]()
山岳潜龙2008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183x549cm/201.5x97cm
![]()
富春山居2014
重屏装置、纸本设色水墨
71x720cm/64x60cm,71x60cm,64x60cm
迈克尔 · 奈特(倪明昆,MICHAEL J. KNIGHT)
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
…… 1982年,李华弌和他的妻子前往美国,定居三藩市……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于1984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李华弌在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传授的都是后现代理论,并鼓励他使用中国题材和技巧去开创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想法的引导下,李华弌开始明白,他的艺术挑战并不限于将中国和当代西方连起来,更要将古代中国与中、西现代连起来……
......李华弌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6)的壮丽山水画传统中找到灵感。......他根据一套艺术,理论和哲学基础,而非按照他的能力所在,去刻意地选择他的艺术路线。首先,他汲取了北宋恢宏的山水画的视觉吸引力。郭熙的“早春图”是李华弌的最爱,这是一幅最复杂,最具视觉震撼力的中国画之一。......
......李华弌对李成的探索,不限于遍读文献,还跑到李成的故乡 - 。现在的山东省青州临淄在那里,他体会当地的山水,松树和整个环境他还攀涉人迹罕至之地,以推敲李成的生活环境会是什么模样。李华弌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尝试捕捉李成的绘画技术,还尽可能在当世环境追溯李成所见所感。......
…… 按正宗后现代风做法, 李华弌广纳百家之说为他的作品立论。他以泼墨去造山水画的框架构图,而从抽象表现主义和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大师张大千的作品和著作中找到泼墨技巧的理论根据。(张大千本身也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还在中国更早典籍中找到理论基础……
摘录自〈李华弌:过去和现在〉
(原以英文刊载于2007年英国伦敦Eskenazi画廊《李华弌的山水画》展览图录)
![]()
恣意纵横2008
一对六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6x382cmx2pcs
![]()
(左)《帖书松》(右)《碑意松》,2015
一对金笺纸本水墨
94x268cmx2pcs
![]()
松影生辉(一)2019
水墨金箔绢本
110x236cm
![]()
毅心毅骨,2018
四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212x255.5cm
![]()
逸意宁远(一),2018
六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75.5x369.7cm
![]()
根盘泰山,2018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68x184.5cm
![]()
生命无涯,2017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73.5x178cm
![]()
天地间,2017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76.5x180.8cm
![]()
天人合一,2017
四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52x202cm
![]()
春末,2017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66.5x184.4cm
![]()
一目无尽,2017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0.5x170cm
![]()
海阔天高,2017
四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2x250.5cm
罗伯特 · 毛瑞(ROBERT D. MOWRY)
哈佛艺术博物馆亚洲部荣誉主任
…… 李华弌从北宋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寻求灵感,又采用宋代风格的笔法,与师承董其昌(1555年-1636 年)的清代追随者的传统中国水墨分道扬镳。此外,李华弌的山峰在画中上不见顶、下不见底,舍弃全景,仅取近观,是超出北宋框框的手法…… 将背景山峰放于特别角度,以便风景元素推到画的最表面,为画作加添壮伟和动感,一如风景的简化使之格外直接、慑人。这些特点给李华弌的画作注入了一份新意和现代感。……
…… 虽然熟谙西方风格,李华弌拥护并热心于挽救和复兴经典中国传统,然而他着意使他的画作与传统水墨明显不同……
摘录自〈李华弌:近作〉
(原以英文刊载于2010年英国伦敦Eskenazi画廊《李华弌的树、石、雾、山》展览图录)
![]()
生生不息,2017
六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76.8x352.7cm
![]()
时空无限,2017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0.5x188cm
![]()
翔翥,2017
一对三折金箔地屏风(相连)、水墨纸本
212x376cm
![]()
风颐雨润(二),2016
一对双折金箔地屏风(相连)、水墨纸本
172x370cm
![]()
山水,2016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72.1x186.1cm
![]()
寿松,2016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纸本
157x173.5cm
![]()
古柏,2016
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0.5x170.5cm
![]()
风颐雨润,2016
一对双折金箔地屏风(相连)、水墨绢本
173x372cm
![]()
不老,2011
一对双折金箔地屏风、水墨绢本
173x189cmx2pcs
索伦 · 麦理肯(SOUREN MELIKIAN)
艺评人
……笔尖轻拨间,灰、黑隐约交替,淡墨的渲染,小松树沿崖线蓄势待发等等,都见证着李华弌对北宋(11 - 12世纪)大师们的推崇- 这幅山水有着梦中美景的飘逸。然而,小心细看,不管是这幅山水又或是画家其它作品,都不像宋代绘画。……
……按气韵而言,这些山水画毫无疑问是中国风格,但在画面构图、更微的细节以及光线处理上,却又界定出一种在中国前所未见的全新艺术创作。……
摘录自〈灵感源自东西文化,一位大师的出世眼界〉
(原以英文刊载于2007年11月2日出版之《国际先驱论坛报》)
![]()
惜岁时,2018
绢本设色水墨
直径26cmx4(一组四件)
![]()
四时行,2018
绢本设色水墨
直径26cmx4(一组四件)
![]()
山水静,2018
绢本设色水墨
直径25.5cmx4(一组四件)
![]()
山水(二),2018
绢本设色水墨
25.5cm(直径)
![]()
山水(一),2018
绢本设色水墨
25.5cm(直径)
![]()
崖高心远,2018
绢本设色水墨
(直径)26厘米
![]()
同气连枝,2018
绢本设色水墨
(直径)25.5厘米
![]()
烟锁山峦,2018
纸本设色水墨
92x173cm
![]()
幽山不染红尘,2017
纸本设色水墨
92x176.5cm
![]()
青峰叠嶂,2016
纸本设色水墨
65x131cm
![]()
山水,2016
纸本设色水墨
64.8x132.5cm
![]()
山水,2016
绢本设色水墨
25.8cm(直径)
![]()
山水,2015
绢本设色水墨
26.1x26cm
![]()
无题,2015
绢本设色水墨
27x26.5cm
沈揆一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美术史论与批评教授
……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有一些人采用传统媒材来表现其艺术,李华弌(1948年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以其山水画作独树一帜。……
……他先将自然景象的序列分割打乱,然后以出人意料的方法重组画面。我们或许可以说他的观念是十分后现代的,因为他完全解构了我们世界以及他参考的中国古典绘画中现存的结构。但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使我们相信他的作品再现了宇宙的本质,而他的每一幅作品则向我们展现了其中一部份不完整的碎片。……
……他的作品深深打动我们,同时感情有所克制,从不过份张扬。作品之力量在于他把握到了文人画的特质,也就是中国哲学数百年来所传输的理念,那是不受时间所动摇的永恒价值。……
摘录自〈笔墨之趣-李华弌的山水〉
(刊载于2018年Rizzoli 及季丰美术出版社之《李华弌 心宽山水远》)
![]()
山水,2015
纸本设色水墨
65.7x113.4cm
![]()
山水,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79x81cm
![]()
无题,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76x96cm
![]()
山水,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17.8x240.8cm
![]()
无题,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78.7x96cm
![]()
无题,2015
纸本设色水墨
86x204cm
![]()
山水,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81x96.5cm
![]()
山水,2015
纸本设色水墨
183x97.5cm
![]()
山水,2014
纸本设色水墨
67.5x130cm
![]()
山水,2014
纸本设色水墨
76.5x178cm
![]()
无题,2014
纸本设色水墨
181x97cm
![]()
无题,2014
纸本设色水墨
181x97cm
吴洪亮
北京画院副院长
……李华弌老师的画是在继承中求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在求「变」。……李华弌老师的艺术明显有别于元代以来的文人画系统, 他试图远接宋人,试图用笔墨完成对于造化性格的准确描述,他是在有效地表达框架中的寄情。换言之,李华弌老师是在继承中国另一脉的传统,是对于文人画逻辑之前更远端的中国绘画理念的追溯。他追寻的不仅是这个传统的精神, 更包括一份做人、做事、创作、以至生活细节都「讲究」的信念……
……而他作品的「广大」正是由无数的「精微」编织而成的。这样「意象」的建构,我理解为「匠心」,而不是「匠气」。画山是山,画水是水,也是一种境界。……
摘录自〈师造化之奇-观李华弌作品答客问〉
(原刊载于2016年香港季丰美术出版社《奇观异景-李华弌新作展》展览图录)
![]()
仙山-天景流,2014
纸本水墨
97x159cm
![]()
水石相搏,2013
纸本设色水墨
180x96cm
![]()
仙山-天景通2013
绢本水墨
91x172cm
![]()
崖间苍古,2012
纸本设色水墨
86x204cm
![]()
松风清远图,2011
纸本设色水墨
21.8x200.5cm
![]()
月柏图,2010
绢本设色水墨
101x224cm
![]()
云松聚,2007
水墨设色纸本
66x120cm
![]()
立松重岭,2006
纸本设色水墨
137x69cm
![]()
远山盖雾,2005
纸本设色水墨
132x64.5cm
![]()
山水,2011
纸本设色水墨
67x66cm
![]()
山水,2003
纸本设色水墨
68.6x129cm
![]()
山水,1999
纸本设色水墨
73x128cm
![]()
泉声松籁,1999
纸本设色水墨
131x66.6cm
![]()
野演,1999
纸本设色水墨
65.7x128c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