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
![]()
《宛若实在》,70×138cm,纸本水墨,2017
![]()
![]()
![]()
《宛若实在》,局部
《宛若实在》系列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反映在绘画上,则表现为具体与模糊,画面是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是具体的,而其所揭示的真相或要表达的意义,却是模糊的、暧昧的甚至游离的。“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一理,于此可见一斑。我的这组作品,讨论的就是作品呈现与背后隐喻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事件真相的追寻,也不是对意义本身的追问,而是讨论一种相互的关系,以假设的虚拟方式介入绘画,进而反证事件的存在并引起对其意义或可能性的讨论。所以,这组作品,我取名为《宛若实在》。
![]()
秦修平工作室
![]()
《大鱼手稿》,纸本水墨,2016
![]()
《大鱼》,70×138cm,纸本水墨,2017
![]()
《大鱼》,局部
![]()
《大鱼》组画1,69×46cm×4,纸本水墨,2016
![]()
《大鱼》组画2,125×193cm×4,纸本水墨,2016
![]()
《大鱼》3,186×98cm,纸本水墨,2016
《大鱼》系列
我们的不安与恐惧,更多的来自于对未知的臆想与假设。也就是说,不确切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惧。媒体的泛滥让所有令人焦虑的事件得以逼近,哪怕事件的发生远在他方或根本就是为博眼球而故意为之的捏造。对于危险与令人不安的源头,我们只能想象或漫无边际的预测,就像漂浮在海上的遇难者,大鱼所带来的危险,并不是它出现的瞬间,而是人们对深海未知的恐惧,他们所做的挣扎,其实是对大鱼臆想的挣扎。安全与安全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现实中我们的处境不能说不安全,但我们却缺乏安全感,继而产生焦虑感或恐惧感。作品《大鱼》,其实就是这种感觉的镜像表达。(2016.11.6)
![]()
![]()
![]()
秦修平工作室
![]()
《溺》手稿2,18×36cm,纸本水墨,2016
《溺》系列
最近的时政要闻,无论人际或是国际间发生的那些事儿,没有一件不让人纠结不给人添堵的。并且,这种添堵的纠结,之于我,根本没有明确的实指对象,或是离我太远根本够不着,譬如“政治”,因此也就无从谈及释放与发泄,只能将此郁结于心,堵闷憋屈,让我莫名生出一种溺水的感觉,永远浮不出水面,也永远到不了岸边。失衡的悬浮,无谓的挣扎。身体的动作是模糊的,肉身的沉重清晰可感;方向是模糊的,逃离的意向明确坚定…或者说,这些都可以被模糊被含混,但这一切指向的恐惧感,却极为具体清晰……近期的作品中,“恐惧”挥之不去的弥漫在画面中,成为作品表现的第一关键词。我不想表现单纯的感官惊悚,也不想夸大其词的无病呻吟,只想让它承载我此在的真实——被调侃玩世所遮蔽的恐惧,那种来自于白光一片却永远浮不出水面的溺水般的恐惧。(2014.5)
![]()
《造像的肖像》1,68×45cm,纸本水墨,2016
![]()
《造像的肖像》3,68×45cm,纸本水墨,2016
![]()
《温柔的被缚》1,244×61cm,纸本水墨,2016
![]()
《温柔的被缚》2,244×61cm,纸本水墨,2016
![]()
《行到水尽处》,78×48cm,纸本水墨,2014
![]()
秦修平简历
1973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
1995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
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1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
理性审美主义
![]()
展期
2017.02.25——03.11
地址
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第一展厅
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路2255弄210号
主办
由天安金交中心主办
参展艺术家
朱雅梅 白璎 方政和 高茜 罗颖 周雪 秦修平 马骏 苏锐 徐钢
策划人
刘梓封
学术顾问
樂林
学术支持
于量
支持机构
北京正观美术馆
南京养墨堂艺术馆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上海原境界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