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生在阿拉善,小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的骑马、骑骆驼,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不行了,不能随意的穿行,牧民们将自己的牧场用围栏围起来,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需要走走看看,后来发现确实是一个问题,牧民们在固定的区域生活,有电也可以上网,甚至家里面家电齐全,并不是说牧民不需要这些东西,而是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像是内地的农村,跟草原无关,但他的生活又是游牧式的生活,这种现实给人的感觉非常的魔幻。”琴嘎讲到。
![]()
展览现场
2019年7月13日,琴嘎同名个展《琴嘎》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开幕,作为艺术家琴嘎近十年最重要的个展,呈现了《去往何处》、《信仰》和《围栏计划》三件作品。琴嘎的创作从雕塑出发,涉及影像、行为、社会调查、机构组织等多种媒介,展现艺术家对游牧这一文化哲学及其构成世界方式的特殊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边界和主权议题的讨论。
此次展览,琴嘎准备了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如何把自己十年的思考呈现出来,是个很复杂的历程,在唐人艺术空间的三个展厅中,琴嘎用三件作品呈现了三种现实:信仰的现实,日常的现实和草原的日常生活。
对于琴嘎来说,生活改变着一切的东西,今天的城市化、全球化席卷着世界的每个角落。琴嘎常说:“不要觉着和自己没有关系,我们都身在其中。”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另外一方面,他觉着今天的艺术应该讨论一些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深入到生活的一线,在切肤之痛中进行创作,在对话当中寻求新的语言和方式,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作为您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个展,您想要呈现的是什么?
琴嘎:此次展览可以看做是一种回溯,从2008年到现在这十年,我开始走入“游牧的现实”。之前作品包含有游牧文化的元素、历史,这十年我觉得艺术应该放到现实当中,现实对我来说有切肤之痛。之前所谓的学院艺术、前卫艺术或者是观念艺术,停留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很多是一种“想象”,我觉得不够有力。把生命放在巨变的现实当中,可能产生或者激活艺术语言的生命力。展览是我十年思考的完整呈现,展示了《去往何处》、《信仰》和《围栏计划》三件作品。这十年,我工作方法的改变,没有预设什么,然后去寻找素材,在草原行走,我看到了很多荒诞的东西,很多人看完展览之后认为我变化很大,其实对我来说没有变化。我只是开始进入到具体的现实之中,就像作品“去往何处”,展览是我思考的呈现,还没有结果。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您似乎很少举办个展?
琴嘎:展览少是因为,展览要把个人的很多体验、表达,放在公众空间,要跟大家对话,或者碰撞、交流、讨论,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展示出来是无效的。就像这次展览最大的作品“去往何处”,把整个展览穿起来,呈现了今天的草原或者游牧的现实处境。
雅昌艺术网:您讲到2008年之后开始转向“游牧的现实主义”,为什么?
琴嘎:我从小在牧区长大,上学进入县城,然后又来到北京,这种经历就像是游牧,也与年龄有关,没事的时候我愿意走走看看,艺术应该在现实中,可能某个点对我来说是一个痛点,会刺激我,这时候我会有表达的欲望,不像以前在工作室里苦思冥想,那个阶段,我在2008年之后就斩断了,突然非常厌倦。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对游牧这一话题感兴趣?
琴嘎:比如放假了,说去草原,很多时候对草原是一个浪漫的想象,是一种被消费的状态。这里边饱含着现实处境的艰难和残酷性,这点往往被人所忽略,我想把问题揭示出来,它关乎传说、历史、政治、地理,虽然很复杂,一言难尽。不管是作品还是展览,我想要搭建一个对话的通道。
![]()
去往何处 Where Are You Going 大理石雕塑、沙子、风机、镜面、摄像头等,Marble sculpture, sand, fan, mirrors, and lenses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
去往何处 Where Are You Going 大理石雕塑、沙子、风机、镜面、摄像头等,Marble sculpture, sand, fan, mirrors, and lenses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
去往何处 Where Are You Going 大理石雕塑、沙子、风机、镜面、摄像头等,Marble sculpture, sand, fan, mirrors, and lenses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中您呈现了《去往何处》、《信仰》和《围栏计划》三件作品,能否谈谈这三件作品?
琴嘎:首先讲《围栏计划》,2014年,我意识到草原的问题,于是就做了一些走访、考察,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牧民们的经历看似很普通,其实跟整个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有的牧民已经意识到这种危害,但又无能为力,因为不仅仅有现实的围栏,人与人之间也有围栏。
现在的草原有点像内地的农村,我展厅里面展示的围栏就是牧民家的围栏,过去的草原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现在把草原分配给牧民,就像是土地承包一样,牧民就把自己的土地用围栏圈起来,想要从这里通过的话,就要绕着走,牛羊也是这样,游牧变成了“定牧”,社会秩序改变了自然,虽然有牧民意识到问题,他们联合拆掉围栏,进行区域性合作,但这里也产生很多问题。
大自然是很神奇的,草原是很薄的一层植被,下面就是黄沙,所以是很脆弱的。在展厅里面我放了三个视频,另外两个是日常当中的一瞬,一个是牲畜在饮水,这里面包含着丛林法则,它们之间有协调,有忍让,谁厉害谁先喝,万物之中含着秩序和规则。
很多人对游牧的理解是逐水草而居,感觉是一种流浪,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流浪是被动的接受,但游牧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是动态的变化,处在过程当中。这也是我觉得是比较迷人的地方,所以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去往何处”中的雕塑一直是未完成状态,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
围栏计划 Grassland Fence Project视频、照片、喷绘墙纸、铁丝网等,Videos, pictures, painted wallpaper, and wire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
围栏计划 Grassland Fence Project视频、照片、喷绘墙纸、铁丝网等,Videos, pictures, painted wallpaper, and wire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雅昌艺术网:在作品《去往何处》中,看到还有工人在现场雕刻?
琴嘎:由于施工限制,还有些作品没有做完,于是就直接在展厅当中进行创作,他们是曲阳的农民,二十多年前我去过那里,虽然现在他们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建立起了乡镇企业,但他们的内核还是很农村的,与二十多年前没有多大变化,所以牧民也好,农民也好,虽然之前他们是对立的关系,但在当下大的全球化、城市化野蛮扩张威胁之下,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回溯历史会发现,一直处在冲突、战争,今天的世界我说:“今日之世界无法想象。”其实我有意他这种关系放在一起。
雅昌艺术网:您的这种创作方式非常有意思,深入到生活的一线。
琴嘎:有人说你的创作是人类学的方式,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今天的世界非常的复杂,如何与它产生连接,是需要尝试和努力的。就像雕塑,过去我觉得很简单,现在发现挺不好做的,其实是没有结果。它就是在运动、变换当中,人类学也好,地理学也好,与艺术发生关系是挺好的事,过去太单一。我觉得雕塑跟游牧有某些相似之处,是动态的,应该处在现实的运动当中,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
信仰 Belief 锻铜镀银吊灯、酥油,Silver-plated cast copper hanging lamp and butter 尺寸可变,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雅昌艺术网:《信仰》是一件具象雕塑?
琴嘎:其实就是过去的一个日常的灯,它掉下来,忽亮忽暗的,跟现实有一个对应。
雅昌艺术网:造型像是一个鹿角?
琴嘎:像鹿角,蒙古最早从山地狩猎走向草原的,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草原的一部分人过着想城市里面人一样便利的生活,也有一部分选择非常简单的生活,我经常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我们说自由的思想,我认为它是游牧的精神。
雅昌艺术网:对于近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您是如何看待的?
琴嘎:当代艺术我觉得比较单一,从文本到文本,有时候就会撞车,缺乏个人极端性的创作。个人极端性在我看来就是对生命力的感受,对生活的切肤之痛,才可能触动公共性的东西,要不然做展览干嘛。游牧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思想遗产就是包容和开放。大家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生命体验,所以就会觉得似曾相识,跟谁的都差不多,我觉得抽象对应的是个体现实,泛泛而谈就是不疼不痒,我相信每个个体都连接着整体,如果没连上,就是属于不够具体。
我觉得艺术应该多从现实之中、生活之中去发现、吸收营养,要不然会越来越无趣,变成一种语言的游戏,为艺术而艺术。只有处在现实之中,你才知道你是谁,要干什么,要往哪儿去。

琴嘎个展相关信息: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时间:2019-07-13 - 2019-08-28
展览机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1:00 - 17:30 (11月 - 4月),11:00 - 18:30 (5月 - 10月)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