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日
某书家在作品落款中
写到“庚子年,XX书”
不少网友留言吐槽
指出“庚子”后不应有“年”
果真如此么?
一起来看
![]()
看法一
“干支为岁,不可添年”
干支后不加“年”字
已经成为很多人
在落款时遵从的“传统”
书法圈一直流传着
“干支为岁,不可添年”的说法
![]()
![]()
网友留言
一些网友认为
干支中已经包含了“年”的意思
此时再加“年”
即为赘述
![]()
祝允明《东坡记游卷》
款署“癸酉八月十二日
......枝山祝允明。”
干支后不可加“年”
但干支前加“岁次”“岁在”
却是落款中常见的形式
然而这个用法是有“禁忌”的
许多文章中提到,落款时
若用“岁次”“岁在”表示年份
前边必须有年号年数
如王羲之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颜真卿的“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但如只写“干支”二字
就可以独立使用
![]()
王羲之《兰亭序》开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颜真卿《祭侄文稿》开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看法二
无禁忌,干支后可以加“年”
![]()
![]()
网友看法
中国书协理事、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叶培贵
曾在“源流·时代”研讨会上提出
干支后不能加”年“的落款禁忌
是我们自己的冒昧结论
历史上,包括近代老一辈书家
都不存在此类落款禁忌
同时他还提到
“岁次某某”前面
不加年号的情况
在古代文献中也大量存在
![]()
清·伊秉绶(1754—1815)
隶书横幅
上面这件伊秉绶的隶书
写于1815年
款署“嘉庆乙亥年”
在其传世的书法作品中
款署某某年、某某岁的情况
十分常见
![]()
清·吴历(1632—1718)
《溪阁读易图轴》局部
清初书画家吴历题画款中
也出现过有“某某年”的情况
《溪阁读易图轴》
款署“戊午年嘉平廿七日拟古”
此画作于1678年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是公认的吴氏真迹
![]()
《溪阁读易图轴》局部
除书画落款外
一些古诗词和古代著作中
也存在干支后加“年”的情况
晚唐诗人韦庄
有题为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的诗
北宋大词人苏轼
《牛口见月》中写道
“忽忆丙申年,京邑大雨霶。”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
写了一本书叫《通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通典·礼十·祫禘下》载:
“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复始。”
明代奇书《金瓶梅》
第三十九回:
“信官西门庆,本命丙寅年七月廿八日子时建生,同妻吴氏,本命戊辰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建生。”
再如《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一节
壬午年、庚辰年、丙寅年……
都有用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