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向综合:2001成都双年展?全国美术学院学生新人特展序

入选的20多位参加特展的学生是幸运的,这并不是说一两次的展览入围就有着定得终身的重要。这次参展的意义在于,第一届成都双年展首次把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纳入了重要的大型展览。   构想的源起是在去年秋天的上海,从热热闹闹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式赶场出来,邓鸿、罗中立、许江、范迪安,我们一起就在上海美术馆对面的黄河路午餐,做东的是邓鸿热心艺术的金融界朋友王晓东女士和季桂平女士。话题自然落在双年展上。我们说起了刚开幕的上海双年展,又谈到了未来的成都双年展。有敏于心的邓鸿在晚上就对我说,何不就以几大美术学院为主体来考虑呢?   中国美术的现实状况是不可能离开美术学院的。中国的美术学院不仅承担着艺术教育的职责,而且还担当了艺术潮流的演绎、变化的引领者的角色,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大多出身或身在美术学院。美术学院不断培养、造就着新的人才,正是新人的产生,才使中国美术得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可以说,关注美术学院的优秀学生和他们的优秀作品,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关注中国美术的未来。   因此,今年5月初在成都最终确定以“架上”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后,全国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也进入了双年展的视野,成了双年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期更为完整地体现中国美术现状。结合本届双年展“样板?架上”的主题和全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双年展“全国美术学院学生新人特展”部分定义为“走向综合”。这不仅仅是因为全国各美术学院的学生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综合性的趋势,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的材料、技法和形态上朝着超越原有画种界限的方向发展,更因为这种趋势对艺术思想和观念产生了转变的作用,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和中国艺术教育的原则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选题的确定,首先要感谢许江先生,还有范迪安先生、罗中立先生对建议的补充和完善。同样有赖他们的,是其各学院学生的推荐、组织工作。韦尔申先生、杨晓阳先生、汪大伟先生对特展工作的支持、帮助,在此并为致谢。还要感谢井市剑先生、潘晓东先生等各学院老师的具体协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所有各学院推荐、自荐来参加、或因名额所限未能参加本展览的同学们,他们的关注、热情和期许,他们作品所表现出的创造活力,以及不拘的变化所预示的未来,使我不能不为之感动并成为我工作的动力。最后,感谢成都现代艺术馆和邓鸿先生,是其前瞻性的关注和投入,双年展中才会有学生新人特展。   冯斌   2001年10月31日于重庆   (文章来源:发表于《2001成都双年展》P497,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 7-5410-2031-1)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