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11月21日,“请进来的油画——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5-1957)教学成绩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当90多岁高龄的靳尚谊先生缓缓步入展厅,当《刘胡兰就义》、《登上慕士塔格峰》这些早已写入中国美术史教科书的经典原作再次被聚光灯照亮,现场的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艺术展览。
![]()
马克西莫夫
这是一场迟到了七十年的“汇报”,也是一次关于中国油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度叩问。
恰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马训班”)开班7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以“请进来的油画”为题,举办了这场备受瞩目的教学成绩回顾展。透过270余幅作品、100余幅珍贵图片及海量文献,那个激情燃烧、理想主义高扬的1950年代,带着油画颜料特有的松节油气息,扑面而来。
![]()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合影
“请进来”:一个国家的文化渴望
回望1955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那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年代——渴望工业化,渴望现代化,也渴望拥有能够描绘这个崭新时代的艺术语言。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开幕式上所言,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国美术事业面临着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与创作体系的历史任务。彼时,随着《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苏联在工业、军事等领域给予了中国巨大援助。而在文化领域,除了芭蕾、音乐、戏剧,美术教育的引进同样迫在眉睫。
![]()
观展现场
![]()
展览现场
“当时的中国,虽然有徐悲鸿、林风眠等早年留法归来的大师,但整体油画人才稀缺,教学体系尚待完善。”靳尚谊先生在回忆中坦言,那时的中国文化状况相对落后,急需一套科学、严谨的体系来支撑新中国的美术大厦。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部采取了“请进来”的战略。1955年2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这位来自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授、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作为苏联政府指派的专家抵达北京。同年4月5日,后来被戏称为“院长培训班”的油画训练班在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开班。
![]()
![]()
展览现场
这不仅仅是一个班,它是一颗火种。
全班21名学员(最终结业19名),汇集了当时中国最具天赋的青年画家。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冯法祀……这些名字日后几乎撑起了中国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半壁江山。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参赞吴丹娜女士在致辞中感慨:“这不仅奠定了中国油画教育的体系根基,更架起了中俄艺术交流的永恒桥梁。”
从“土”到“洋”:一场关于观看方式的革命
马克西莫夫究竟带来了什么?
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看来,马克西莫夫带来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一套关于“技术”与“观察”的科学方法论。
“他处理的是思想如何下沉的问题,如何进入到油画的技术表达的问题。”曹庆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展览的第三部分——位于美术馆4层展厅里的“U字楼里的室内写生”“京郊的阳光写生”和“毕业旅行写生”三个板块,汇聚了140余幅马训班期间的基础教学作业和户外写生习作,反映了学员们通过马克西莫夫老师的指导,接受结构、外光、构图乃至绘画性等富有体系性的基础教学启蒙所获得的成长和取得的成绩。在这些板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转变的轨迹。
在马克西莫夫到来之前,中国画家的写实往往停留在“概念上的现实主义”,或者带有浓重的插图味、年画味。而马克西莫夫严厉地要求学员们摆脱“土味”,真正进入油画的语言体系。他强调解剖结构,强调外光下的色彩变化,强调构图的严谨性。
![]()
《刘胡兰就义》
《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先生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他回忆起年轻时在美院宿舍看到的场景,生动地还原了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
“当时冯法祀先生画《刘胡兰就义》,为了追求真实,找的是美院看门的老杨头做模特;为了画雪景,冯先生甚至想买几袋盐撒在地上代替雪。”王仲回忆道,“我弟弟当时被抓去做模特,被一个穿着破旧脏衣服的老太太抱着,那个味道是馊的,但他一动不敢动。这就是马班的精神——忠于生活,忠于写生。”
![]()
![]()
展厅现场
这种训练是残酷而高效的。两年半的时间里,学员们从石膏像画起,到人体写生,再到外光风景,最后进入主题创作。马克西莫夫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调色,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像一个现代画家那样去“观察”光线在物体上的流转,去构建画面的“调子”。
展览展示的140余幅习作,如同一份份详实的“实验报告”,记录了中国油画从“土油画”向“正规军”转变的每一个脚印。
教学成绩汇报:不只是名作,更是汗水
此次展览名为“教学成绩回顾展”,而非单纯的名作展,其深意在于“过程”的呈现。
展览的空间布局颇具匠心。美术馆一层大厅被设计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景观空间。100余幅老照片、马克西莫夫的授课记录、发黄的档案纸,勾勒出那个集体主义时代的温情。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在发言中动情地提到:“他们不仅是同学,更成了好兄弟、好哥们。这种情谊,甚至延续到了我们‘马二代’身上。”
而展览的重头戏——位于3A展厅的毕业创作及手稿板块。
![]()
詹建俊《起家》
![]()
靳尚谊《登上慕士塔格峰》
时隔近70年,当观众再次站在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詹建俊的《起家》、靳尚谊的《登上慕士塔格峰》面前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宏大的叙事力量和精湛的造型能力。
这些作品并非凭空而来。策展团队特意将大量的手稿、草图与成品并置展出。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英雄形象是如何从最初模糊的线条,经过无数次写生、推敲、修正,最终在画布上变得血肉丰满。
策展团队试图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习作和草图,还原马克西莫夫教学体系的微观肌理——即如何将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落实到每一个笔触的冷暖推移之中。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画画?
如果仅仅是怀旧,这场展览的意义将止步于历史。
在开幕式上,90多岁的靳尚谊先生没有沉浸在对往昔的自我感动中,而是向当下的美术界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7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油画系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状况,跟我们那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靳尚谊的声音不大,却振聋发聩,“在举办油画训练班展览这个时机,我们要思考现在和未来的油画发展。什么是好油画?现在的学生应该怎么往前发展?”
![]()
![]()
展厅现场
在图像泛滥、观念艺术盛行、AI作画兴起的今天,70年前那种强调“造型、色彩、构图”的基本功训练是否已经过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否还能回应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王仲先生对此给出了他的答案:“油画的问题,绕来绕去,最后还是ABC——造型、色彩、构图。没有那么复杂。”
这或许正是举办此次回顾展的当代意义所在。它不是要让今天的学生回到1955年去画苏派油画,而是要提醒人们:无论艺术观念如何迭代,那种直面现实、深入生活、严谨治学的创作态度,那种将手艺打磨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永远是艺术尤其是油画艺术安身立命的根本。
![]()
![]()
![]()
展厅现场
结语:为了未来的回望
“请进来的油画——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教学成绩回顾展”,用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复刻了新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基因。
它告诉我们,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通过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引进、消化与吸收,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它既有苏联学派的严谨骨架,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画家的民族血肉。
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回顾马训班,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在喧嚣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那段纯粹、热烈、执着于“画好一张画”的岁月,或许正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正如展览结语所愿:在新时代百舸争流之际,追溯源流,是为了对当下问题与未来可能有所助益。
这场跨越70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