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申伟光谈话录》——自己点醒自己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424/158770195650036960.jpg




《申伟光谈话录》——自己点醒自己

 


 

绘画里面最根本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真诚,一个是感染力。这是按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讲的,但这些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什么?就是绝对的独创性。我讲的独创性指的是绘画的语言问题而不是技巧问题,有了独创性以后自然就具备特殊的语言形式了,这样就会诞生一种新的不一样的感觉。现在我们学生有些人开始有些感觉了,这很好,所以女性有女性的好处,就是灵性比较好,悟性比较好,一旦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感觉,一兴奋就一直画下去了。

比如这位同学画里面这种快乐的感觉挺好,有种童话的感觉。这是往好处说。往坏处说呢,就是太轻松了,太不在意了。轻轻松松地就这样重复了,而且这种重复本身又缺少凝重力,如果真是和你内在的感觉对应上了,你肯定不会轻易就这样重复,它自然会变化,自然会形成一种节奏,也很快乐,但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2011作品22号 80cm×70cm

像巴赫音乐里面的那种复调,老是复调,老是复调,为什么老是复调呢?它永远起不来,但它永远在起,它到最后就是一直在起,这种音乐的感染力就非常强,在教堂里永远回荡,所以巴赫属于什么?属于音乐家里的音乐家,像卡夫卡属于小说家里的小说家,伟大就伟大在这儿,他把那纯化的东西又纯化了,把艺术的语言纯化到顶级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做画家中的画家。

你在画当中能找到这个点,很好,但没在这个点上继续往上走,而且找到这个点以后马上往下走了,如果你要是学会掌握这个度,起码会停在那儿,起码不让它往下走。如果你有这个意识,这些笔触,肯定会出现一种音乐感,肯定会有变化,有黑有白,有深有浅,有轻有重。你看头发也是有韵律的,就是一根草,它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画怎么能画得这么没有生命力呢?我们的艺术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东西,它自然生长,而不是我们去让它生长,画本身也是一样。画里面自然会出现一些笔触,你细看它,完全不平均,它本身的内在的力量很大,它是一种内力、张力,你要学会寻找那种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

2018作品17号 80cm×80cm

比如我们看见一棵树,这样长那样长,那只是外在的形,如果它长一点又回来了,这一往回拉,这个力就很大了。包括你这种语言,我讲完以后,你就应该明白了,你就不会轻易地都画成这种软弱无力的感觉了。在某种意义上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女画家,包括男画家也一样,不要认为自己就是男画家,不要有这种概念上的界定,一有这种概念以后,你就会认为男人就应该强大,女人就该怎么怎么样,你不要这样想,艺术还是要回到人自身的最深处。

你在这学习三个月了,对于自己的成长也很清楚,我再帮你梳理一下,你就会更明白。你刚来的时候,画的那种画属于基础性的东西,但技巧也没学透,实际上就学了点皮毛,大部分就是黑白灰的关系,画油画没有色彩的感觉,这是很糟糕的。你那批画的好处是什么?真诚,你画的不是写生那类的东西,你的画里面有种痛苦,有一种内里比较低沉的感觉,有种感染力,一般有眼力的画家一看,哎!这是个艺术家的苗子。当然你那种痛苦是一种非常小我的感受,是自己的一点儿小痛苦,自己的一点儿小孤独,它跟人类大的灵魂、跟那种高尚的东西没有发生太直接的、太多的关系,是在一个小我里面,带有自私性、自恋性,是一种自我的痛苦。就是说从艺术本身来讲,你这个苗子还可以,但老是那样画,就没能表达出最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东西,但根儿上有真实性,不是虚伪的。来这里学习以后,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教艺术不是教知识、技术,我们是在启发。所有的架上绘画,最根本的就是心灵的东西,心灵的东西怎么来认识?就必须把自己的心灵打开,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把遮蔽自己的东西去掉。现在你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了,开始往里走了,往里走了以后,你开始深刻认识自己了,你的画也开始进步。

2018作品11号 100cm×80cm

艺术,第一必须要真诚,第二必须要有感染力,当然我们要求比较高,但画画一开始是顺其自然的。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什么?是心灵!一开始认识自己的时候是一个我,但你深刻认识自己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个我,你会发现自己内心的潜意识,如果你通过修行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和宇宙的真相,你悟道了,得道了,那时候你对所有事情的洞察,完全是用真心去看了。从一开始到现在,你还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发现自己的内在意识,还一个是画画上的惰性,比如脏颜色和随意的败笔,这些不解决,你的画就给人感觉不够真诚,以后就很难达到我说的那种高度。我说过画画的人懒,但这种懒是不一样的,世界上的大师都是“懒人”,他不干那些无聊的事,不干俗事,他的时间非常充足,特别富裕,他就用来干一件事,但是又不能二十四小时一直干,所以平时就待着,就像“坐月子”一样养着自己,养足了整一会儿,养足了整一会儿,宁可养着也不干别的事,不浪费自己的精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懒。所以说你这两个问题解决以后,你的绘画提高了,色彩问题也开始解决了,而且形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来有形的东西转入不太有形的东西了,而且绘画语言开始丰富,原来大部分都太简单,又灰又脏,后来不是了,从形式上开始诞生新形式了,从绘画技巧上诞生新东西了,那一段我觉得还不错,后来从画现在这一批画开始,我觉得你又上了一个台阶,就是相对有了一种独特的东西,现在我觉得你的画开始向美好转换,而且你的画比原来纯粹了,也具有了美感,但有些画看起来还是简单,就是说你还没有真正完全进入一个大艺术家的那种绘画里面的锤炼过程,一旦你进入那种锤炼过程了,你就什么都会画了,但这需要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我希望你现在稍微放慢点速度,多去锤炼,要善于去改,要善于把复杂的画简单,把简单的画复杂,在里边来回打滚,要敢于把一张画画坏。

2018作品14号 120cm×80cm

我们这样讲吧,画画有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到一定程度以后,突然感觉一片黑暗中有亮光闪耀,会有这种感觉、感受,画完这张画,你生理上会发生变化,就是说精神上的变化自然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画完以后有点儿脱胎换骨的感觉,你们以后慢慢就会有这种体验,现在还不到时候,到时候可以画更大一点的画,现在就是锤炼,一幅画就是一个锤炼的机会。

通过绘画创作把自己看明白,看自己也是一层层地看清楚的,你越明白的时候,你就会真正地转化提高,如果你不转化的话,你就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在画画时,自己心静的时候要更真诚,更向内看。我们讲的“与画对话”是一种什么概念?就是有时候它牵着你走,有时候你牵着它走。比如你画了双眼睛,这双眼睛跟你的直觉对应了,你画着画着,越画越带劲,说不清楚就画这么厚了,说不清楚就画得这么神秘了,这种感觉就对应上了。就是说真正的对话,脑子里并不是很清晰的,你现在基本上是跟着两个东西走,一个是跟着画面走,一个是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你跟着画面走是对的,但是一定不要忘掉自己内心的直觉,当画面和你心灵对应的时候,你要把意识的东西深化,不是光画面深入,画面的深入跟意识的深入转化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你纯是跟着想法走了,那种艺术创作状态就脱节了,所以说你要回到一种既要有这种理念的东西,但最后又必须与你的心灵对应起来,然后跟着走就走进去了。不完全跟着画面走,但又是跟着画面走,这种状态你把握好了,就容易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你没这个意识,你就不能从中深入进去,比如你这张画开始画得很高级,有点类似树一样的很神圣的东西,但后来为什么变化成那样?就是你后来画的意向和指向都太像树干、树枝了,这种像树干、像树枝的理念和想法,本身就把你的画一下拉到低层面了,这些都需要你多去体会。

2001作品10号 170cm×140cm

所以通过艺术创作可以点醒自己,你通过创作要正视自己的精神层面,正视自己意识层面,只有打开意识层面才能真正地进入深层。没有进入过心灵深层,没发生过那种心性的改变,追求崇高,那画出的崇高是假的,这种崇高是做作出来的,因为艺术的创化是心性的转化,是意识的转化,是直觉的呈现,是智慧的闪耀。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待艺术的态度都太糟糕。实际上在中国的古代,一般的艺术家都特别喜欢画,真见到一幅好画以后,都要下跪,内心深处对它崇敬,在心里面尊重它。你看中国的古人,看一张好画,一般都要洗手,上香,然后才打开画看,这种形式是一种尊重。因为艺术一旦上升到我说的那种高度,尤其是你自己要是到了那种高度,你就是在净化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艺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艺术变成一种娱乐,变成一种享乐,因为变成一种享乐以后它就变得低级了。所以说最低的艺术是与情感世界发生对应关系,高层次的艺术是在精神层面上,最高是心灵层面。好画一看,就入进去了,对心灵有一种震撼,是对心灵深处的一次净化。

在色彩上,要注意再多增加点儿心理上的体验,你现在对色彩的体验还不是很全面,要多去体验,多去体会,当然不是一张画就能解决的,所以要在画里面打滚,我一直强调这一点,好画家都要在画里边打滚,不要老在脑子里面打滚。画成这样不对,又改成那样了,或者整个反了,你会慢慢体会到创作的艰难和辛苦,当然画画不是说在受难,不是这个意思。画画必须沉下来,不能老浮着,老浮着肯定不行。再一个就是要有一种力量感,包括色彩的感觉、笔触的感觉和形式的感觉,包括那种内在的、不停生长的生命的感觉,这样画就更深沉了。

2018作品35号 120cm×90cm

总的来讲,画了三个月就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这是很不容易的,真为你感到高兴。在我们这里,就要抓根本,抓重要的东西,不去抓枝节,根本解决以后,其他的自然跟着变化。如果抓不住根本,去抓枝节,就会在小事上浪费很多精力,而且走弯路。

所以要从精神角度去培养,它是艺术也是心灵的东西,你人的境界要是高了,画的境界自然就高,它们是相互对等的,但话讲回来,通过绘画的培养,你人也提高了,这是一样的。很多诗人通过写作得到了净化,很多人通过绘画也得到了净化,如果你通过艺术劳作,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安宁,这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2008年1月2日(录)


申伟光谈话录

作者 | 申伟光先生

出版| 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

书号 | ISBN 978-988-61327-1-5

装帧 | 精装16开520页


申伟光先生

申伟光,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1年笃信佛教,修学佛法。1994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07年,课徒授艺。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萨戒。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油画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出版水墨作品集《申伟光水墨》。出版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作品集》。出版写生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个人著述有《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



更多相关文章请点击下方标题阅读

《申伟光谈话录》——艺术是心灵之镜
《申伟光谈话录》——与画对话
《申伟光谈话录》—— 写书法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 (上)
《申伟光谈话录》—— 写书法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