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十二年 “禅机悟道”变为“翔九天”
2023-12-22 22:43:52 未知
2023年12月7日,“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召开。
刘伯骏(1921.10.2-2023.5.25),四川达州宣汉人,号老牛骏、吐真气,中国写意花鸟画家,一生精研指画、彩墨,书宗秦汉。1942-1947年,于时在重庆的国立艺专五年制国画班,师从潘天寿、吴茀之、林风眠、李可染、诸乐三等先生,系统研习写意花鸟画,指画得潘天寿亲授与肯定。
他在指画、彩墨、平民视角这三方面两大领域八个主题别开生面的探索,他所开创的独特的指画“骨象”、彩墨“面象”、平民视角的“皮象”,都有待艺术史界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播放了一段十二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的现场珍贵资料。此次学术主持余丁先生和策展人红梅女士依然在此次研讨会现场。在过去的十二年间,他们持续关注着刘伯骏先生的艺术。
2011年中国美术馆《十指禅机:刘伯骏的艺术》展现场回顾 柳旭拍摄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女士特意请邓先生将在网上把能搜罗到十二年前出版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画册全部买来,呈现给大家,为此次展览做了很好的补充。
研讨会由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先生和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女士共同主持。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秦文清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金陵美术馆馆长、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先生,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张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研究员赵昆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汤宇先生,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龙飞先生,刘伯骏先生之子刘南平先生。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刘伯骏艺术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及刘伯骏先生指画艺术、彩墨艺术的历史溯源及意义。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视频回顾(一)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视频回顾(二)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视频回顾(三)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视频回顾(四)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视频回顾(五)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先生表示:刘伯骏先生在大巴山隐居50余年,默默无闻,但是他居然是在国立艺专期间潘天寿先生的弟子,而且潘天寿先生给他亲自办了潘天寿门生刘伯骏的展览。十二年前的展览开幕式当天,邹佩珠先生回忆当年国立艺专的情景,说刘伯骏是比她低两届的师弟,表达了很深厚的情谊,对同学、师弟,也对刘先生几十年来深居大巴山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敬佩。
刘伯骏先生最尊敬老师潘天寿,他对潘天寿的敬仰不仅在情感上,更多的是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潘天寿的指画,刚劲有力,如同他的笔墨的语言一样,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刘伯骏在学习潘天寿指画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继承指画笔墨语言的表达,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在指画中探索出自己的路。刘伯骏先生是十指画画,控制力的难度远远大于一个指,具有很多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正是他后期创作的所追求。
十二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就由余丁命名,潘公凯先生题字。余丁介绍道:禅有悟道之意,是靠平日的积累才能在画面上形成偶然的某种笔墨效果,这是刘伯骏与潘天寿指画的不同之处。刘伯骏先生百岁时,十指运仍然用充满灵动,笔墨当中的线条毫不逊色于毛笔。他不光用指作画,还用指题跋,侧峰、中峰在十指中都有体现。他百岁时所画的梅花,在细线当中充满了刚劲,看不出是百岁老人所画,生命力极为旺盛。
余丁表示:当年起名“十指禅机”就是看到了刘伯骏先生十指的某种可能性、偶然性和对笔墨的探索。此次展览,红梅已经将“禅机”变成了“翔九天”。老先生用了十二年一飞冲天。在十二年间,他的指墨更加老辣,在灵动和纤细中更加有劲。
余丁肯定了红梅策划的此次展览。他介绍道:十二年前,中国美术馆刘伯骏先生的展览是红梅第一次挂名策展人。十多年来,她为中国美术界,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做了很多展览。她的策展生涯基本上与中国美术史的建构有关。此次她又策划了102岁刘伯骏先生的展览,这十多年来她一直关注着刘伯骏先生的生命和创作过程,让人感动。
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先生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表示:20世纪这百年来中国艺术家给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我们发现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发现了其中的内容,开始建立自主性的评价方式。身为一个美术馆人,如何打捞那些装满了宝藏的沉船,或被历史遮蔽的精华。好的艺术,就该被大家看见,就该被记入到真正的美术史当中。
关于指画的价值,吴洪亮认为:十指的灵动,没有了中间的替代转换,可以更直接地深入到宣纸之中,这样创作的画给我们十指连心的感觉,能量更鲜活。刘伯骏先生最晚年时的构图是非主题性的、非中心性的更随意,这种自由的方式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状态。他肆意地在纸上挥洒,从笔道到构图都很松。这种“松”被精神化叠加出来的能量留了下来,特别有意味。这种构图是非传统教学性的中国画构图。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于洋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先生在美院读博士时,常听老师潘公凯提及刘伯骏先生的指画。他也由此展开了对于20世纪写意花鸟画,特别是指画这一媒介和方法的关注。
他认为:此次展览意义重大,一方面是对十二年前展览的回应和衔接,另一方面也带有追思的研究意味。研究近现代美术史是带着温度的近距离的美术史叙事和关照。见过刘伯骏先生,与先生有过接触的人,都是历史的证人。有时候,我们的表述可能从重要的意义和史实证据的意义上要大于文本文字的意义。我们以往的学术研究特别重视纸本文献的相互引用,容易轻视带有追思意义的回忆,但对于现当代美术的研究,我们要把握这些珍贵的近距离的真实。
于洋很早就见过刘伯骏先生的画,此次展出的作品与之前的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他认为:从指画的发展文脉上,能找到很多与刘伯骏先生艺术紧密相关之处。《历代名画记》文本讲张璪时,称其“唯用秃笔,以手摸绢素”,是以转述的语气讲毕宏看张璪用秃毫画,还用手,看后毕宏于是搁笔,以后就不画了。我们经常引用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从指画中来的,刘老也特别喜欢这句话。“舍笔而求之于手”,在“扬州八怪”中,李鱓、黄慎、罗聘也都擅长指画。高其佩的重孙高秉的《指头画书》中也试图建立指画的文脉体系。到了近现代,潘天寿画指画,他“一味霸悍”的风格,和新中国以后对于刚硬风格的时代追求结合在一起。而在潘天寿的学生辈里,张立辰先生也画指画,刘伯骏先生则一辈子执着指画。
刘伯骏先生是一个隐居的画家,不求功利、不求名利,面壁半个世纪,琢磨指画,这是真画者的态度。他以往的指画多能看到指头和笔墨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四君子题材的绘画相差不是很大,但这次展出的晚年画作很多走向了意象,甚至走向半抽象,突破了传统笔墨的形制,走向了对形意色的单纯追求。
他画中的题跋也很有特点,多用甲骨文和篆书。因为甲骨文当时用的是刀笔、竹笔,不是笔墨、不是毛笔,这一点很重要。刘伯骏先生用手指作画,重新唤起、重新回到传统,探寻找毛笔传统之前的传统,探到了指墨画的根,通过指墨画也探到了中国画前史发展的根源。
金陵美术馆馆长、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先生
金陵美术馆馆长、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先生作为美术馆人,近些年来,他们也做了很多“把沉船打捞上来找出珍宝”的事情。
关于此次展览他从刘伯骏先生的《幻化》《荷风》《残荷五霜天》等几幅画,谈到了中国传统书画家晚年无意识的创作。他认为:这种无意识的创作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作品,图式、色彩、内容都不像中国画的程式。混沌很重要,天地混沌的感觉在《幻化》《荷风》《残荷五霜天》这几件作品中尤为强烈。
他希望刘伯骏先生的后人,可以将先生这批百岁后的作品进行集中研究和出版展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 孙欣女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女士表示: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十多年来一直追逐、关注着刘伯骏先生的创作脉络,通过此次展览,对刘伯骏先生近12年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晚年变法的轨迹、风格创变的过程,让后辈在他的艺术人生灿烂的终章中获得多个维度的启发。
孙欣从三个维度介绍了此次展览带给她的感受:
一,时代与个体的维度,感叹于百年历史的进程和艺术家个体的呼应性。
二,人生和艺术的维度,感叹于刘伯骏先生漫长的艺术长旅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之间的共在性。
三,写生和创造的维度,感叹于他的持续写生和他的创变之间的辩证性。
同时,她从两个维度谈到了展览引发的思考:
一,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于指墨画风格演变的再思考。指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主流之外的支流,在《历代名画记》、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两部文献中,有关于指墨画的记载可远溯到唐代画家张璪,其后画家和文献都寥寥无几。到了清代高其佩开宗立派,奠定了指画的技术规范和理论基础。到了潘天寿先生,达到了指墨画的高峰,他在过程中寻取形式和语言的创变,同时创作出一大批指墨画精品。作为潘天寿先生高足的刘老先生,秉承了凝重生辣的指墨画特点。
荷花是潘天寿先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题材,他的荷花画面当中多有留白,而且这种泼墨荷叶墨色变化非常丰富,与他的红荷古颜的设色,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刘老先生的荷非常有意思,构图饱满,设色丰富,将生命的元气灌注到指尖当中,拖移着墨色进行混融,产生了率真、拙朴的精神气象,极具视觉张力。他晚年的作品,富于韵律感和形式感,显现出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彩墨并出,毫无凝滞气,有种无意得之或者偶然得之的意味,是古人讲的“不用心处”、“不意之意”的高妙境界。
二,从艺术实践角度对写生问题的再探讨。刘伯骏先生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理念,即“非写生不创作”。在此维度当中,反观他晚年的作品,会发现他越老越狂、越老越简,他在用潜意识写生。他把写生充分内化,在保持写生生趣的同时,又跳脱了写生的局限性。尤其是他晚年创作的梅、荷等的意象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在2020年以来近3年的作品里面,他将花卉意象转换成了内在自我的诗化表现、生命状态的幻化映现,是生命本然的直接流露,无需做任何其他的思考,生发出了蓬勃悲悯的人生境界。他有效地规避了花鸟画创作当中经常会出现的题材概念化、内容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他的作品在生味、拙味当中,蕴藏着禅意、禅机。与其说他是在画花卉,不如说他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真气象,表达他对传统、对世界、对自然、对自我的深刻感悟,对世界深沉的爱。
她认为:此次展览标题“十指彩墨翔九天”,显现出策展人红梅老师对于艺术家师承关系、脉络的准确把握。一方面也呼应了恩师潘天寿先生对于刘老先生的期盼,同时也象征刘老先生以自认“到达了九重天”的晚年精品交给恩师一份答卷。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秦文清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秦文清先生有幸与刘伯骏先生于70年代相识,在研讨会中他表达了对刘伯骏先生的怀念。他认为:从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生涯中,我们可以对照一个时代的变迁。刘伯骏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默默无闻地为中国传统艺术做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刘伯骏先生作品的色调感非常鲜明,对比色运用非常到位,点状的补线还区别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刘伯骏先生在不断创造、发展、创新,正因如此他的生命才有了持续的发展。
同时,他认为:像刘伯骏先生这样的画家,应该通过收藏、陈展的方式,把他的艺术永久地留存下来,传播给后代。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徐仲偶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谈到了“艺”和“人”的关系,他表示: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就是还本与专注,也是一切大师生命的格局。刘伯骏先生活到102岁,不停笔在创作,正是因为他专注。伟大的艺术不在装饰,而在灵魂中,在生命里。
同时,徐仲偶认为:刘伯骏先生用指画,不用笔画,一心想在无意识方面达到他的制高点。他对于偶然的一种态度极其明显,重视无意识。意识是一种生命的游戏,而无意识是生命的庄严。伟大的艺术家永远不是在意识当中走出来的,是在无意识当中成就了自己。刘伯骏先生富有写意甚至带有半抽象的绘画,是在解决破和立的关系。他的内心世界有两条,第一条,他敬重老师,把老师没有走完的路接着走下去,他画中有充满对老师敬重。第二条,他要解决“破”的问题。“破”就是在无意识领域当中达到他生命的制高点。他的画一切在在和不在之间达成了交响乐式的状态,墨色交融,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只有将所有的东西融在一起,艺术才能发挥出生命底色的光芒。他用生命不断地在每一张纸上去探究更大的空间。他从来不愿意重复,所以艺术家的生命就是此时此刻的我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委员林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副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代读发言稿)表示: 20多年前尚在四川北部大巴山区籍籍无名的年近八旬的山乡野老刘伯骏,传奇般地突然出现在中国画画坛,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四十年代,刘伯骏本杭州国立艺专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们的学生,其才气横溢的艺术天资,受到老师们的称赞。他毕业的时候,潘天寿还罕见地以个人名义为之举办过《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前艺专校长陈之佛先生也推荐刘伯骏破格参加过有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陈之佛诸多大家参加的《现代名人书画展》,可见老师们之器重。
之后,他被发配到四川北部大巴山腹地的山区中学任教,一呆就是半个世纪。尽管如此,五十年来,本为艺术家的刘伯骏却兴意盎然地在大山里踟蹰,徜徉,他观察、体验、写生、创作,为艺术更为自己,矻矻而不疲。也正是忘情于艺术的探索与创造,刘伯骏先生才度过了他本当孤寂的巴山五十年艰难岁月。
这半个世纪的山乡岁月,对刘伯骏的艺术人生是修炼,是奋进,是厚积薄发,砥砺前行。刘伯骏没有掉队,80岁的刘伯骏一出山,绝无万事不关心的传统遗老之意,亦无淡然宁静的古典隐逸之情。相反,刘伯骏先生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执着、爱恋的热情去燃烧他的本当孤寂的生活与艺术。于是,刘伯骏一出手便是毫飞墨喷,五彩斑斓,恣肆汪洋,壮气逼人,仍然是潘天寿似的崇高与雄肆,林风眠般的执着与热情,刘伯骏的艺术仍然在对标着他半个世纪以前这些名师们的精神。让人感佩的是,刘伯骏奋发昂扬的创作激情一直持续到他人生102岁的最后一刻,这是当代画坛的传奇。
刘伯骏先生以八十余岁之高龄,从西南边隅之大巴山中异军突起于当代中国画坛,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如此奇崛,又如此现代,这本身就是当代画坛之传奇。
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 张辉先生
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张辉先生看了刘伯骏先生的原作表示很震撼。刘伯骏先生师承潘天寿,林风眠诸位大家,精研指画80年,102岁手里还拿着毛笔,老先生已经把艺术融入了他的生命里,他的生命就是画画,就是指画,融为了一体。
张辉表示:在选材上,刘伯骏先生选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花草,不是瓶中花。这都源于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与他的精神世界相呼映。向日葵系列作品,恬谈勃发,充满童趣,充满朝气,有东方独特的审美视角。梅花题材,套用红梅教授的词,不寒不冷不孤不傲,画面疏朗,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竹子以书入画,给人飞鸟入林的感觉,满壁风动。平常草木在刘伯骏先生手中自由生长。
同时他认为: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宿是美术馆、博物馆,这对后人乃至社会都是一件善事。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汤宇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汤宇先生肯定了此次展览,他表示:红梅老师以平民花“四骄子”和文人画“四君子”对展览进行了分类梳理,这种专题性的个案研究对于今天补充和完善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中遗漏、缺失部分很有帮助。
汤宇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刘伯骏先生绘画的认识:
第一,刘伯骏先生的作品一直贯穿着对于生命的观照和感悟。他通过对物写生的方式,将对象微妙的变化和他自己心中的意象相结合,形成了物象、自我和笔墨的统一。他观察和表现不同时间段的向日葵的生长形态,让作品更有真实感。再加上以花喻人式的象征性表达,他的向日葵呈现出勃勃生机,带有一种生命的象征。他的写意花卉不拘泥于固有的程式,而是将造型的意象和指力、笔墨相结合,既有现场感,又有精神性的抒发。他笔下的向日葵,也是他自己人生历练的一种表达。
第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独特而多变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他注重线和形之间组成的一种构成关系。他的兰花系列多使用对角线构图,荷花系列常出现环形或者C形构图,鸡冠花和美人蕉系列常是由中心画面向四周突破的结构关系,通过一些近距离的聚焦和特写,突出主体物象。他的画中将重彩和浓墨相结合,用浓墨压色,画面虽艳,却没有浮躁气。他注重颜色的饱和度和在同一色相内用色细微的差别,再加上用指着力不均造成的浓淡变化,以及墨色相破形成的一些机理,让他的作品既丰富又协调,形成一种艳而雅的效果。他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历久弥新的生活阅历,让笔下的花鸟之象通过个性化的视角和笔墨凸显出情怀和格调。
第三,他晚年带有半抽象意味的作品,触及了写意花鸟画意象空间重构的问题。他经常会有意消解和解构我们对物象的传统印象,在《醉露》《向阳生》等作品中,他对荷花、向日葵的意象进行了大胆的提炼乃至抽象和变形,对画面的空间结构进行表达时,不满足于四平八稳的常规构图,而是在其中求变化、求突破。他晚年的《梅花》《幻境》等系列作品中,意象空间重构的意味更为明显。他采用了更为简练的笔墨,注重形式的变化和抽象化的表达,画面呈现出更多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状态。这种变化在保留了传统笔墨意境的同时,让画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意象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大写意花鸟的样式和形态,产生了一种新的带有抽象和表现的意味。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研究员 赵昆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研究员赵昆先生简要回顾了指画的历史,他认为:刘伯骏先生的指画不仅继承了指画历史上的创作手法,还有他自己的创造。
他从美学角度、西方艺术理论,以及虚实等方面分析了刘伯骏先生的指画。谈及刘伯骏先生近几年的创作时,他表示:刘伯骏先生晚年进入了新境界,开拓了题材,注入了雅俗共赏的现代审美趣味,意境清新,生气充溢,指墨老到,拙简中求酣畅,恣肆中求苍茫,劲峭中求深厚,繁复中求灵透。仿佛信手拈来,无所拘束,实际是后积而薄发,故此烂漫天真而不失良工心苦。刘伯骏先生指画的艺术创新魅力,是艺术语言的创新,形式的创新。如果我们从一个创新的高度来看刘老的指画,也许对中国画的现代转换和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龙飞先生
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龙飞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父亲认识了刘伯骏先生。老先生非常支持和关心青年人的美术创作,长期担任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为当地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表示:刘伯骏先生对指墨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了中国画的写意性表达。他大胆而主观的色彩表达,简约明快的水墨韵味,彰显独具特色的时代审美特征,值得研究和学习。刘伯骏先生此次纪念展的成功举办,也为“巴山画家群”文艺品牌的打造书写了光彩亮丽的篇章。
刘伯骏先生之子 刘南平先生
刘伯骏先生之子刘南平先生介绍了家学渊源,补充了关于刘伯骏先生艺术创作中的一些细节。第一,他99岁都要自己磨墨,他磨墨很有讲究,墨不能够偏,不能斜,要平的磨墨。第二,他写生完全不是为写生而写生,他写生的时候完全是在创作,将好的构图融会组合。第三,他保持一颗童心,并将其用在绘画中。
潘天寿先生对刘伯骏的要求很高,曾讲:伯骏,你在绘画上要做到"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然后,你要上九天"。他将老师的嘱咐作为一生的追求。他还有几方很喜爱的印章"老牛""老牛伯骏""牛马走",他常说:我就是大巴山上的一头老牛。他默默耕耘在画坛上近一个世纪。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薛良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红梅女士
部分作品展示:
【文人画中四君子】
俯瞰梅姿:
梅舞,纸本指墨彩墨,2021年100岁作,136cmX68cm
百岁骏翁。老牛(朱文)牛马走(白文)百岁指墨(朱文)刘伯骏百岁又壹春(朱文)
梅魂,纸本指墨彩墨,2021年100岁作,136cmX68cm
梅魂。百岁骏翁于成都。老牛(朱文)牛马走(白文)百岁指墨(朱文)不屈不挠(朱文)不叫一日闲(朱文)山山堂(朱文)
迎春,纸本指墨彩墨,2021年100岁作,68cmX68cm
百岁骏翁。老牛(朱文)伯骏指墨(朱文)不叫一日闲(朱文)知足知不足(朱文)
醉,纸本指墨彩墨,2020年99岁作,68cmX68cm
醉。九九骏翁。老牛(朱文)伯骏指墨(朱文)不叫一日闲(朱文)
草性之兰:
春更丽,纸本指墨水墨,2010 年,97cm×180cm
山雨霁,新绿生。长青舞,花素心。春更丽,香养身。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初冬。朝发辰阳,天朗气清。巴山老民老牛骏晋九十于锦官城题记。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不叫一日闲(朱文倒印)
香入百姓家,纸本指墨水墨,2011年,97cm×180cm
香入百姓家。辛卯初春巴山老民。九十翁老牛骏于锦官城写意。九十正当春(白文)老牛(朱文)伯骏(白文)
春风绽蕙兰,纸本指墨水墨,2011年,69cm×69cm
春风绽蕙兰。庚寅初冬巴山老民老牛骏晋九十题记。伯骏(白文)老牛(朱文)九十正当春(朱文)
香养身,纸本指墨水墨,2010年,97cm×180cm
山雨霁,新绿生。长青舞,花素心。春更丽,香养身。山河美,和谐兴。释文-山雨霁,新绿生。长青舞,花素心。春更丽,香养身。山河美,和谐兴。二零一零年庚寅岁次初冬,朝发辰阳,天朗气清。巴山老民老牛骏年晋九十于锦官城观日楼题记。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伯骏画印(朱文)
风雨雾雪竹:
斜风骤雨竹有声,纸本指墨水墨,2006年,97cm×180cm
斜风骤雨竹有声。公元二千另六年农历丙戌仲秋巴山老民八十五岁老牛骏于蜀北达州山山堂并志。伯骏(白文)老牛(朱文)山山堂(白文)看山楼主(朱文)白首童心(朱文)
瑞雪,纸本指墨彩墨,2014年,136cmX68cm
瑞雪。甲午二月,老牛骏年九十三。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幻境,纸本指墨彩墨,2018年,136cmX68cm
幻境。九十七岁骏翁。老牛(朱文)牛马走(白文)伯骏指墨(朱文)百首童心(白文)不叫一日闲(朱文)山山堂(白文)
朝晖·竹(之二),纸本水墨,2011年,125cm×252cm
朝晖。辛卯季春。巴山老民九十翁老牛骏于锦官城观日楼写意。伯骏(白文)老牛(朱文)九十正当春(白文)伯骏画印(朱文)
瑞雪,纸本指墨彩墨,2014年,136cmX68cm
瑞雪。甲午二月,老牛骏年九十三。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斜风骤雨竹有声,纸本指墨水墨,2006年,97cm×180cm
斜风骤雨竹有声。公元二千另六年农历丙戌仲秋巴山老民八十五岁老牛骏于蜀北达州山山堂并志。伯骏(白文)老牛(朱文)山山堂(白文)看山楼主(朱文)白首童心(朱文)
花叶不分之荷态:
无题,纸本指墨彩墨,2021年100岁作,68cmX68cm
百岁骏翁指墨。山山堂(朱文)牛马走(白文)不叫一日闲(朱文)
华,纸本指墨彩墨,2015年,68cm X 68cm
巴山老人老牛骏年九十四。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伯骏指墨(朱文)
朝发初阳,纸本指墨彩墨,2010年,97cm×180cm
朝发初阳。庚寅仲夏,巴山老民老牛骏年八十九写于蓉城。老牛(朱文)伯骏(白文)壁虎(朱文)
荷风,纸本指墨彩墨,2021年100岁作,68cmX68cm
荷风。百岁骏翁。山山堂(白文)伯骏指墨(朱文)老马识途(白文)
秋色·荷,纸本指墨彩墨,2006 年,97cm×180cm
秋色。二千另六年丙戌仲秋巴山老民看山楼主老牛骏时年八十五于达州山山堂写意。老牛(朱文)伯骏(白文)清气应归笔底来(白文)
【平民画中四骄子】
向日葵:
辰阳起舞,纸本彩墨,2011 年辰阳起舞,纸本彩墨,2011 年,125cm×252cm
辰阳起舞。 二零一一年辛卯伏月巴山老民九十翁老牛骏写于锦官城观日楼挥汗题记
向阳天,纸本指墨彩墨,2012年,68cmX68cm
年九十一老牛骏试写。老牛(朱文)伯骏(白文)知足知不足(朱文)
向阳生,纸本彩墨,2019年,68cmX68cm
冬九八骏翁写。老牛(朱文)伯骏(白文)山山堂(朱文)
日午羞高阳(私人藏),纸本彩墨,2004年,68cmX68cm
日午羞高阳。甲申暮秋写甲骨文字日午羞高阳八十又三老牛骏于大巴山南麓达州山山堂誌之。老牛(白文)刘伯骏(朱文)山山堂(白文)不为画奴(白文)
日午羞高阳(私人藏),纸本彩墨,2005 年,68cm×68cm
日午羞高阳。乙酉新春写甲骨文字日午羞高阳。八十四岁老牛骏于达州山山堂。老牛(白文)刘伯骏(朱文)游于艺(朱文)不为画奴(白文)
无题,纸本指墨彩墨,2020年99岁作,136cmX68cm
九九岁骏翁。老牛(朱文)伯骏指墨(朱文)长乐长寿(朱文)不叫一日闲(朱文)老马识途(白文)山山堂(朱文)
鸡冠花:
华冠,纸本指墨彩墨,2015年,68cmX68cm
老牛骏年九十四。伯骏指墨(朱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心花怒放,纸本彩墨,2015年,68cmX68cm
老牛骏年九十四。老牛(朱文)伯骏(白文)知足知不足(朱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冠华,纸本彩墨,2011 年,97cm×180cm
冠华。辛卯初夏巴山老民九十翁老牛骏写意。老牛(朱文) 伯骏(白文) 白首同心(朱文) 九十正当春(白文)
争艳,纸本彩墨,2011 年,97cm×180cm
争艳。2001年辛巳金秋老牛骏八十于达州山山堂写。老牛(朱文) 伯骏(白文)
美人蕉:
娇美,纸本指墨彩墨,2011年,136cmX68cm
娇美。辛卯盛夏,老牛骏年九十于锦官城并誌。老牛(朱文)伯骏(白文)
美人蕉(之一),纸本指墨彩墨,2000 年,97cm×90cm
二千年盛夏巴山老民老牛骏写。伯骏(白文)
无题,纸本指墨彩墨,2004年,68cmX68cm
八十三岁老牛伯骏写。老牛(白文)刘伯骏(朱文)
无题,纸本指墨彩墨,2018年,68cmX68cm
九七骏翁写。伯骏指墨(朱文)
牡丹:
紫翠流霞,纸本彩墨,2016年,68cmX68cm
紫翠流霞。九十五翁老牛骏。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天娇,纸本彩墨,2016年,68cmX68cm
天娇。九十五翁老牛骏写。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醉舞,纸本彩墨,2018年,136cmX68cm
醉舞。年九七骏翁写。老牛(朱文)伯骏(白文)九十正当春(白文)
独占人间第一香,纸本彩墨,2007年,68cmX136cm
展览信息介绍:
主办:北京画院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北京画院美术馆 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达州日报社
协办:宁波启新绿色世界高尔夫俱乐部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1、2层
展览时间:2023.12.07-12.17
开幕时间:2023.12.07 上午10:00
研讨会时间:2023.12.07 上午11:00—12:30
学术主持:余 丁
展览总监:薛良
策 展 人:红 梅
展览统筹:郑智威、陈斌、陈倩
展览支持:刘南平 何国秀 刘宇河
展览协调:赵雨桐、张元贵、王晔、隋蓬勃
策展助理:徐欣晨 高娜娜 袁蕤 王锦锦
宣传公教:罗元欣、佟欣鑫、周蓉、高磊
平面设计:董书锋
空间设计:徐国锋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